自驾长征路(三十二):赤水(四)

苍山一飞鹰

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茅台镇</h5> 贵州·茅台 从二郎滩到茅台镇50多公里,到达茅台镇已是傍晚时分。<div><br>  这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夜晚,华灯初上,密密挨挨的房屋挤满赤水河两岸的山坡,不算宽敞的道路,因车流和人流的穿梭不息而显得更加拥挤,这繁华的气势和热闹的规模,完全超出了我对一个古镇的认知和想像。</div><div><br> 的确,狭窄的赤水河谷不允许路太阔,也不允许房过疏,但这丝毫不影响天南地北的人蜂拥而至,只为品尝一下这里的美酒。</div><div><br></div> <h5>暮色里的茅台小镇</h5> 有人在路边摆两瓶酒几只杯子,桌椅虽简陋,但酒好才是关键,他们显然对此充满信心,不厌其烦地邀请路过的人免费品尝,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其实空气里溢满酒香,不用品尝,多吸几口就会有醉意。有个人一直跟着我们,请我们去看他的酒厂,过意不去我们只好留下联系方式。<div><br>  这里是酒的世界,茅台镇的主角是酒,其它都是配角。正说着话,我们到了茅台渡口,便挥手与热情的推销者告别。</div><div><br></div> <h5>渡口纪念碑</h5> 茅台渡口纪念碑临河而立,碑身为四棱柱形,高11.7米,看上去简洁大方。纪念碑边不远处是红军桥,凌空飞渡直达对岸。<div><br>  1935年3月16日晨,红一军团教导营攻占茅台,随后红军大部队在茅台山羊坳、朱砂堡、银滩三渡赤水。此处为朱砂堡渡口,当年毛泽东和红军主力部队就是从这里渡过赤水河。</div><div><br></div> <h5>红军桥</h5> 桥面宽阔,用木板铺就,我们穿过大桥来到热闹的1915广场。1915年,茅台酒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茅台酒盛名鹊起之时,广场显然是为纪念而名。<div><br>  我们像很多人一样,坐在大排档,点两个菜,来一杯茅台酒。菜可以普通一点,环境也可以不讲究,酒就是最豪奢的享受。我和妻碰杯,然后一饮而尽,绵软醇厚的感觉,热呼呼一条线进入肠胃,唇齿留香,久久不散。</div><div><br></div> <h5>红军桥上</h5> 夜幕下的古镇,处处灯火璀璨。<div><br>  我记起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对茅台镇的描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茅台是一个肮脏的小镇,人口有三四千,都挤在赤水河边一段60英尺(约18米)高的陡岸上,街道狭窄泥泞。房子有些是灰泥砌的,有些则是泥巴和板条构成,房顶上盖的有些是茅草,有些是泛红的瓦片。</div><div><br></div> <h5>1915广场</h5> 今天的茅台镇,已非昔日可比,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镇子上空弥漫的酒香是一样的。喝着酒,我饶有兴致地跟妻说起红军在茅台的趣事。<div><br>  当年红一军团教导营先进入茅台镇,发现大街小巷都是酒,便拿来擦脸、洗头、洗脚,可以舒筋活血、消炎去肿。周恩来看见了十分生气:“真是糟蹋圣人……,同志们,这是我们国家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的贵州茅台酒啊!”随后让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告》,首先要保护成义、荣和、恒兴三家茅台酒作坊。1915年送展巴拿马博览会的就是成义和荣和,后来的贵州茅台酒厂也是在这三家作坊的基础上成立的。</div><div><br></div> <h5>品尝茅台</h5> 真是不可思议!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湿热回荡,是什么让混浊的赤水河流到这里,竟然能变成世界上最绝顶的美酒!据说日本人窃取了茅台酒的配方,用高精度仪器分析其成份,同样用赤水河的水和当地产的小麦高粱,也没能酿出茅台酒的味道。<div><br>  我们坐在江畔,吹着峡谷的风,慢慢地,热闹声渐远,只有酒香淹没了山水的欢声,在无边的夜色光影间弥漫。</div><div><br></div> <h5>小镇夜色</h5>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来到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纪念园由四渡赤水浮雕墙、纪念塔、渡口纪念碑和陈列馆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朱砂堡顶,高高耸立着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高25米,寓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纪念塔造型独特,塔身由四片巨大的浪形柱依序错位重叠构成,寓意红军四次渡赤水,浪形柱上部悬嵌的不锈钢球,恰似腾空的浪花,塔座为木船造型,寓意中国革命乘风破浪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端详塔上的钢球不知何意,旁边一位实习讲解员告诉我们,那是四个圆形水珠,代表四渡赤水的4个发生地,右手第一个是土城,第三个是茅台,第二和第四个是古蔺,因为是同一个地方,所以球在一条水平线上。我们无从判断,但觉得似乎有点道理。</p> <h5>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h5> 刚转过身,一位女孩拦住了我们,问我们是否有时间去她们酒厂参观?妻问:“在哪?”她指了指山那边。<br> 我有些不信:“你每天上班都要翻过这座山吗?”她笑着点点头。<br> 我好奇再问:“你在厂里做什么工作?”<br> “办公室。”女孩回答。<br> 我不禁感叹:“你们茅台镇人人都是销售员呀!”<br>  女孩微微点头,笑着说出一句名言:“茅台镇就三种人:酿酒的,卖酒的,买酒的。”<br>  我们听了都笑起来,的确如此,外地人买酒,当地人卖酒,没看见的人都在酿酒。<div><br></div> <h5>山顶俯瞰小镇</h5> 走下山,去参观四渡赤水陈列馆。<div><br>  红军来到茅台,时任工兵连连长的王耀南正在朱砂堡观音寺架设浮桥。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人来到河边,毛泽东说:“好,我们三渡赤水,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div><div><br></div><div> 他们来到一棵大树下,摆开作战地图,见王连长走过来,毛泽东转头对刘伯承说:“总参谋长,把那个事给他讲讲。”刘伯承问:“王连长,二渡赤水河时在太平渡、二郎滩的浮桥还在吗?”王连长立即派人去侦察,回来报告说:“浮桥还是好的,老百姓自己把桥看守起来了。”</div><div><br></div> <h5>长征过茅台</h5> 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这是三渡赤水时就对四渡赤水作出了安排,包括调出滇军在内,整个成了一盘大棋。为了吸引国民党,红军大张旗鼓地在茅台渡过赤水河,然后迅速隐蔽起来,派出一支部队佯攻古蔺,作出要北渡长江的样子,待蒋介石部署部队向北追击围堵,红军主力迅即从古蔺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四渡赤水,向南扬长而去。<div><br></div><div> 四渡赤水,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之役。1960年,毛泽东在接见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时,曾说过:辽沈、平津、淮海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div><div><br></div> <h5>茅台镇三渡赤水</h5> 陈列馆内除了四渡赤水的相关展陈外,更多的还是红军与茅台酒的趣事。是呀,到了茅台怎么能没有酒呢?<div><br>  工兵连连长王耀南向首长刚汇报完情况,就被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和周恩来的警卫员魏国禄偷偷拦住:“王连长,能不能弄点酒擦擦脚?”王连长一看笑了,这两个小鬼,擦脚只是借口,实际上是想喝两口。于是带他们到附近的一家酒厂,找来两截碗口粗半人长的竹子,用烧红的铁条把中间的竹节捅开,在竹筒里装满酒再用玉米瓢子紧紧塞住。</div><div><br> 扛着酒回到树林时,首长们正对着地图研究下一步行动。毛泽东看见他们走过来,问:“你们扛的么子?”陈昌奉回答:“王连长弄了点酒,给擦擦腿脚,驱赶疲劳。”毛泽东笑了:“茅台是出名酒的地方,不过都擦脚太可惜了。”</div><div><br></div> <h5>红军用酒疗伤</h5> <h5></h5><h3> 时任红一军团教导员的熊伯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津津乐道。</h3><br> <i>义成老烧坊是一座阔绰的西式房子,里面摆着每只可装二十担水的大口缸,装满异香扑鼻的真正茅台酒。此外,封着口的酒缸,大约在一百缸以上,已经装好瓶子的,约有几千瓶,空瓶在后面院子里堆得像山一样。<br> 真奇怪,拿起茶缸喝了两口,嗳呀,真好酒!喝到三四五口以后,头也昏了,再勉强喝两口,到口内时,由于神经灵敏的命令,坚决拒绝入腹,因此除了鼓动其他人喝以外,再没有能力和勇气继续喝下去了。<br> 这种不甘心的观念,驱使我总不肯罢休,睡几分钟又起来喝两口,喝了几次,甚至还跑到大酒缸边去看了两次。第二天出发,用衣服包着三瓶酒带走了,休息时就揭开瓶子痛饮。不到一天,就在大家共同品尝下宣告完结了,一二天内队伍里“茅台”绝迹了。</i><br><br><h3> 茅台酒给红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后莫文骅写《忆茅台》时依然神情飞扬,“天空铁鸟下蛋(弹),地面尘土纷飞。解除警报敬一杯,品尝茅台香味。” 周恩来也说,红军长征胜利,茅台酒功不可没呀。</h3><div><br></div> <h5>三四十年代的茅台酒瓶</h5> 从纪念园出来,酒店组织参观贵州国台酒厂。国台酒宣扬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通”,举杯小酌自身通,酒酣畅饮百家通,和悦和美四海通,和谐和畅天下通。<div><br>  我第一次走进国台酒厂,参观了生产车间和酒库,品尝了五年、十年、三十年的酒,还喝了刚生产出来尚未存放的酒,除了甜味和绵柔感不同外,以我的水平也喝不出其它差别,不过口感确实都不错。</div><div><br></div> <h5>国台酒厂酒库</h5> 来茅台镇,我最想看的还是贵州茅台酒厂,这个创造了中国最高股价的公司到底长什么模样。当然内部是进不去的,当年索尔兹伯里走长征路,只有一个地方拒绝他进入,就是茅台酒厂,能站在外面看看就好。<div><br>  贵州茅台酒厂,成立于1951年,这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世界三大蒸馏名酒,是我国酱香型白酒的代表,被称为“中国国酒”。</div><div><br></div> <h5>茅台酒厂大门</h5> 从茅台酒厂新大门进去,是一条风景优美的大道,路两边以石刻和壁画等形式展示了茅台酒文化。<div><br>  茅台酒以本地产红缨子糯高粱、小麦、水为原料,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科学酿制而成。生产过程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从重阳下沙(第一次投料)到第二年八月份丢槽,历经春夏秋冬,期间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是中国白酒行业最为复杂的酿酒工艺。一瓶茅台酒从投料至出厂需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至少需要5年时间。</div><div><br>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晚,举行开国第一宴,选用的就是茅台酒,成为国宴用酒的开端。茅台村里谁家好,夕照江楼酒旆悬,贵州茅台无疑是茅台酱香型白酒的杰出代表。</div><div><br></div> <h5>漫步茅台</h5> 中国酒文化城,位于茅台酒厂内,是茅台酒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投资建设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占地3万平米,参观需购门票,每人60元。<div><br>  酒文化城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现代等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展馆,从酒源、酒技、酒器、酒韵、酒俗等各方面展示了酒的酿制、发展及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民俗等。如果有时间,值得细细游览和品味。</div><div><br></div> <h5>酒源馆</h5> 国酒茅台馆,反映了茅台酒的历史和发展。<div><br></div><div> 馆内有一展柜,好似一面墙直到屋顶,陈列着各个年代各种包装的茅台酒,我不知道是不是囊括了茅台所有的品类,看起来确实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茅台一面墙,可买北京三套房,说的就是这里。</div><div><br></div> <h5>茅台馆</h5> 在去往鲁班镇的途中,顺道游览了国酒门。<div><br></div><div> 国酒门位于仁怀市南郊盐津河大桥东端,是盐津河风景区的一部分。这座中国古典城楼式建筑,一殿三门两亭四重檐,十分气派。</div><div><br></div> <h5>国酒门</h5> 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国酒门东侧山头上巨大的茅台酒瓶,高31.25米,直径10.2米,如果用普通1斤装酒瓶往里倒酒,可以倒2938660瓶,是世界上最大的实物广告,创下了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天下第一瓶”。<div><br>  酒瓶内有旋梯可登顶望远,可惜未开放。站在山顶,可见群峰突兀,壮美的盐津河大峡谷尽收眼底。有一个摄友常年来此,四季晨昏,就为了拍下酒瓶和峡谷风光,那是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共同交织出的美。</div><div><br></div> <h5>茅台酒瓶</h5> 小小的茅台镇,做什么都要第一,做出来就是绝顶,是茅台酒让小镇把优秀养成了一种习惯。<div><br></div> <h5>盐津河大峡谷</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贵州茅台镇</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2月</h3> <h1>附图:</h1> <h5>赤水河边的茅台镇</h5> <h5>红军桥留影</h5> <h5>璀璨小镇</h5> <h5>红军保护茅台的布告</h5> <h5>三渡赤水路线图</h5> <h5>中国酒文化城</h5> <h5>酒俗馆</h5> <h5>酒韵馆</h5> <h5>酒韵馆内</h5> <h5>国台酒</h5> <h5>国酒门景区</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