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沙的早春,雨丝风片,生机盎然,因心中充满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仰,我们来到了《隆平水稻博物馆》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隆平水稻博物馆》的灵感来自于水稻,其外观由多个形似“稻粒”的建筑组合而成,建筑排列成绽放的稻花形状。</p> <p class="ql-block"> 《隆平水稻博物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人民东路,占地面积约30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库藏、公共服务、技术与行政管理等5个功能区。其中陈列区包括中国水稻历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3个基本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一座地方专题类博物馆,也是世界上首个以水稻为主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隆平水稻博物馆》展示了杂交水稻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中华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以及水稻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袁隆平先生的铜像,他面带微笑,目视前方,铜像周围,鲜花簇拥,人们静默致敬。</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览大厅,这里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再现了袁隆平先生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袁老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身影;一份份详实的科研资料,展示了他在无数次失败中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特别是那件穿破了多个洞的旧衬衫,无声地诉说着科研道路上的不易与坚持,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他成功研发出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8年,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超过93亿亩,增产稻谷9300多亿公斤。</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平均增产29%,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危机,推动了农业发展,这些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多个发展中国家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因其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荣获了众多国内外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改革先锋”称号以及“共和国勋章”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高度认可。</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祖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和国际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我作为也曾在种子战线工作过的一员,为中国种业有袁隆平这样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感到骄傲和自豪,为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充满敬意,永远感恩他为祖国和人类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别馆重来谒此翁,</p><p class="ql-block"> 泥涂畦畛寄深衷。</p><p class="ql-block"> 三系法成仓廪实,</p><p class="ql-block"> 九州穗济宇寰同。</p><p class="ql-block"> 山浮雪浪千重碧,</p><p class="ql-block"> 日烁金鳞万丈红。</p><p class="ql-block"> 我亦衔恩一何幸,</p><p class="ql-block"> 秋田久在稻香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