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皮影戏情结

清清白水

记忆中上世纪60、70年代的衡阳北区市场,于年少时的我而言,宛如神殿般神圣。那里有商场,有乒乓球台与桌球台等,最让我心驰神往的是一个小小的皮影戏剧场。每天夜晚,这里都会上演皮影戏,我许多历史知识都源于此,像薛仁贵征西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h5> (此图为AI生成)</h5><div>北区市场旁边便是百花剧院,那里是衡阳花鼓戏剧团所在地,剧院后方还有一个露天剧场。每日清晨路过,都能听到演员们在高高围墙里吊嗓练声。有时我和小伙伴还会爬上围墙,饶有兴趣地观看演员练功。<br></div> 时光流转,昔日的北区市场已难觅踪迹,但思念愈发浓烈,尤其是皮影戏中的故事和那个小小的皮影戏剧场。 <p class="ql-block">这让我不禁想起2016年6月在长沙望城靖港古镇游玩时的一场难忘皮影戏奇遇。</p> 那天,我和家人、同事们各自带着家人漫步于古镇街巷。突然,一处挂着皮影戏小剧场门头的场所映入眼帘。心中满是疑惑:这里怎么会有皮影戏?我们一行人买好门票进去后,发现剧场的空间不大。 剧场的三面墙上挂满了皮影戏中的影偶,各类角色无所不包,男女老幼、相公小姐、神仙妖怪应有尽有。有的形象夸张而萌憨,有的面容娇美艳丽,有的面相凶神恶煞。 这些影偶引得我们忍不住伸手触摸,在征得同意后还取下来把玩一番,我们带来的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手舞足蹈地操作,开心极了。它们皆以牛皮制成,精致而结实。 突然,房间里灯光暗了下来,房间尽头白色幕布后的灯光亮起,音乐与锣鼓声也随之响起,原来皮影戏即将开场。我们赶忙就座观看,演的是动物之间发生的小故事。 看到孩子们聚精会神的神情,我瞬间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在北区市场观看皮影戏的场景,我还跑到后台亲眼目睹了老师们操控影偶。只见两位老师,一位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口念唱词,另一位负责乐器吹拉弹奏并击打锣镲鼓等,我不禁感慨万分。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皮影戏影偶并观看老师的操控,内心满是敬仰。 演完之后,我和其中一位老师闲聊。老师姓彭,是衡阳衡山人,50多岁了,在靖港古镇生活多年。由于皮影戏的市场受众不断萎缩,他只好来到靖港古镇,借助景点游客的好奇之心谋生。 彭老师说,衡阳皮影戏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代,传说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而招魂之事有关。不过根据现存史料,其形成可能和陕西秦腔南传更为相关。明代后期,秦腔影子戏随移民传入湖南,与本地文化融合,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衡阳皮影戏。清顺治年间(1644年),衡山福田铺乡艺人彭凤举创立“老龙会”,这是衡阳皮影戏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 1938年,戏剧家董每戡在衡山尝试用废胶片代替传统牛皮制作影偶,并引入电灯照明,使影人形象更加鲜明,这一举措是皮影戏技术革新的关键节点。抗战期间,田汉组织皮影艺人参与抗日宣传,赋予了皮影戏时代意义。<br> 彭老师接着说,衡阳皮影戏以“二人包打包唱”为主要表演形式,一人操控影偶兼唱,另一人负责伴奏,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场景。其唱腔融合了地方方言四平调、道情腔,并吸收佛教、道教音乐以及民间小调,从而形成独特的韵律,难怪我听到的道白和唱腔有着浓郁的衡阳衡山特色。 伴奏的乐器有锣、鼓、钹、胡琴、唢呐等,其中打击乐称为“锣鼓打煞”,节奏感很强。 衡阳皮影戏作为中国南方皮影艺术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方面,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 例如影偶的制作与造型,早期使用纸影,后来发展为牛皮或者胶片材质。影偶造型借鉴了剪纸、绘画、雕刻技艺,人物脸谱多为“七分式”(只能看见一只半眼睛),武将形象前脚短后脚长,动作更显灵动。 其演出题材广泛,涵盖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神话传说以及生活故事,剧目总数达千余出,部分艺人甚至能够演唱数百出“桥路”(剧本)。 关于传承,彭老师表示,早期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刘武阳、吕达富等。近年来,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通过“师带徒培训班”以及校园展演活动来培养年轻一代艺人,目前已经拥有各级传承人51名。 皮影戏的传统演出大多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像观音诞辰、财神生日等,在娱乐的同时兼具祭祀功能。在农村,常以皮影戏“还愿”或庆祝婚嫁、乔迁。开场前需要焚香敬神,演出结束后“送船”驱邪,仪式感十分浓厚。 彭老师还自豪地告诉我,2006年,衡山影子戏入选湖南省非遗名录;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非遗;2014年作为中国皮影代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市场不断萎缩,艺人老龄化也较为严重。年轻一代虽已参与传承,但受众群体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我觉得,像彭老师在靖港古镇创建的皮影戏小剧场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广的。它不仅给游客,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了直观的参与互动机会,还增强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体验感。 衡阳皮影戏既是光影艺术的活化石,也是湖湘文化的缩影。要在时代浪潮中让它持续发展,既需要坚守传统技艺,也需要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并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不得不提的是,2024年1月,衡阳市雁峰区文旅局和区文化馆创作了《道情温暖雁峰》皮影戏,由当时77岁的雁峰区文化馆退休艺人张兰娥及其徒弟共同表演。这场皮影戏采用旦角和小生两个唱腔,为大家讲述了一段疫情防控故事。这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保护举措,不仅受到市民的赞誉,更温暖了皮影戏艺人的心。真心希望日后能有更多这样令人振奋的事例,让皮影戏这一古老艺术永葆青春。 (本文部分图片取自网络) <br><br><br><br><br><br><div><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