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桥 所村尖山 南流河 <p class="ql-block"> “青阳古治号陵阳,几处人家傍水塘。绿树声声鸣布谷,农人遍地插新秧。”这位曾任池州郡守的清代诗人张士范所描绘的江南乡村田园风光,说的就是俺侬陵阳。</p><p class="ql-block"> “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过陵阳镇》诗中所盛赞的地方,写的还是俺侬陵阳。</p> 南流桥 <p class="ql-block"> 俺侬陵阳,是安徽池州市青阳县的一个边缘小镇,这里是俺高中三年读书的地方,也是俺夫人的故乡。上高中时住校,曾在陵阳河里洗过澡,在陵阳街上溜过弯,在街上的理发店里理过发,在南流桥上侃过大山,在周边的各个村庄里看过露天电影。有时候星期天不回家,则在街上转悠,从这家店铺转到那家店铺,不论大店小铺,一家也不放过。那时的俺,不知陵阳有多大,更不知陵阳的历史有多厚重。生长在山区的俺,见惯了群山,见惯了溪水,见惯了古村古桥和青砖黛瓦,年轻的眼里只有那条穿镇而过的砂石公路和公路两头外面的世界。最近十几年,特别是退休之后,曾无数次来到陵阳,走过这里的山山水水,访过这里的村村寨寨,对陵阳的了解才逐渐加深。原来,俺侬陵阳这么美,俺侬陵阳有这么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俺侬陵阳,灵山秀水。</b></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才知道,原来陵阳镇就在九华山的南山脚下,位于九华山的南麓和黄山太平湖的北畔,北通青阳,南接石台(太平),东挽黄山(太平),西临池州,处于安徽黄金旅游线“两山一湖”的中间。这里,距桃花潭40公里,距太平湖仅10余公里,有多条石板古道直通九华山。</p> <p class="ql-block"> 陵阳背靠九华,南望黄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这片四面环山的谷地里,溪水纵横,田畴阡陌。绿树掩映的山谷里,溪水潺潺的小河旁,云雾缥缈的山岚上,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当你转过一个山口,就能忽然看见一片青砖黛瓦;当你跨过一座石桥,一不留神就走进了一座千年古村。</p> <p class="ql-block"> 发源于九华山的南流河,由西向东穿镇而过,在东山湾处与陵阳河汇合,再折向南流入太平湖(太平湖的下游,是芜湖的母亲河青弋江)。河的两岸就是全镇的中心陵阳镇区,一座始建于宋代的三孔石拱桥南流桥连接着南北老街的石板路。</p> 南流桥上 <p class="ql-block"> 陵阳河的两岸,沿河散落着礼貌山、曹家湾、谢家村、上章村、杨梅村、儒家庄等许多古村落,地势较为平坦,一派田园风光。而沿着南流河溯流而上,则是通往九华山的进山古道,沿途自然风光无限。这里有山高林密、幽静深谷、流泉飞瀑、碧水深潭的神龙谷;有上下三层、洞洞相通、钟乳林立、奇妙绚丽的神仙洞;有深山幽涧、烟云万丈、茶香飘逸、秋色绚烂的黄石溪;有盛产兰花、兰香四溢、屈原流连、因兰得名的兰溪。上高中时,曾经徒步走到所村,但见两侧青山连绵,村舍点点;路旁绿树成荫,一溪潺潺。河上有数座石桥连接两岸的村庄,那倒映水中的拱桥,那桥墩尖尖的平桥,至今难以忘怀。如今开车经过,山河依旧,只是不见了那些石桥,徒留无限的遗憾。</p> 神龙谷苦妹潭 <p class="ql-block">黄石溪秋色(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俺侬陵阳,历史悠久。</b></p><p class="ql-block"> “未有青阳,先有陵阳”。早在战国时期,陵阳属于楚国,当时就是天下闻名的城邑。据史料记载,西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始设立陵阳县,直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才改设青阳县。由此可见,陵阳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历经汉、隋、唐三朝,做了851年的县城。如今陵阳街北端的“香池”,就是古县衙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哪能不深厚?在这灵山秀水之间,随便挑一个村落,都是千年古村,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p> 上章李氏宗祠 <p class="ql-block"> 上章村里,至今还住着唐太宗李世民第四个儿子李泰的皇族后裔。公元854年,李泰的第七世孙李伯陵为避战乱,从陕西迁到江南。村中的李氏宗祠尊奉的始祖就是李伯陵。这座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清乾隆年间的宗祠,雕梁画栋、规制极高,保存的十分完整。村头的两棵千年银杏,也见证着“义门李氏”的千年历史。东堡溪田村李氏和石台高路亭李氏都是上章李氏的分支。</p> <p class="ql-block"> 谢家村中,至今还流动着东晋谢氏家族的风流血脉。公元418年,宣城太守谢眺(南齐诗人,史称“小谢”)的堂兄谢玄恺弃官隐于徽州,迁于陵阳。其长子谢麟鸿遂定居于陵阳河畔的琉璃山下,此后谢家人才辈出、亦官亦商,书写了千年的风流。村中的谢氏宗祠尽管低调,但供奉着晋代谢石(谢安之弟)的雕像,门框刻着“江左推名族,陵阳号旧家”的对联。进村石牌坊上刻着的“村积陵阳水,溪流春谷泉”对联,寓意着谢氏家族如陵阳水一样源远流长。</p> 谢家村谢氏宗祠 <p class="ql-block"> 具有2100年历史的所村,是陵阳最早的古村落,至今还生活着为刘邦打下汉朝江山的丞相陈平的子孙。西汉末年,陈平的子孙陈志达(曾官至渤海太守和京兆伊)为避王莽之乱迁至所村,在此聚族成村、耕读传家、自得其所,发展成为驰名池阳的望族。村中始建于明代的太平山房(陈氏宗祠),别具特色,保存完好,记录着陈氏一族数百年的“积善流芳”。</p> 所村太平山房 <p class="ql-block"> 陵阳自古就是往来徽州、安庆、黄山、九华山的交通要道,是皖南有名的商品集散地,居民大都以经商为主。随着资财的不断殷富,他们置田产、建豪宅、读诗书、求功名,深宅大院相继出现,也逐渐形成了“曹、李、谢、宁、陈、鲍、章、林”八大姓氏和独特的八大姓文化,保存下了完整的曹、李、谢、宁、陈五大宗祠和散落于各村的156栋古民居、40余座古桥。其中曹氏、李氏宗祠与太平山房是国保级文物,宁氏宗祠为省保文物。</p> 曹氏宗祠(县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位于陵阳镇上的“宁氏宗祠”,记录着宁氏家族从东汉时期迁来的历史,宗祠中的“东汉遗风”点明来历,南流桥也为宁家所建;搬迁于青阳县博物馆的曹氏宗祠,代表着徽派建筑的顶级水平,那“明伦堂”的雕梁画栋,昭示着曹家湾曹氏曾经的辉煌。在陵阳镇最南端的杨梅村,至今还矗立着建于清乾隆初年的“文昌阁”,“悠然南山下,灵秀杨梅庄,村居环绿水,世代奉文昌”,就是杨梅村的真实写照。据了解,青阳县现存的十大古建筑中,陵阳就占了七座,“富贵陵阳镇”真的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陵阳老街是抗战后恢复的。1940年,侵华日军攻占陵阳,几乎将整个陵阳街化为灰烬。</p> 陵阳宁氏宗祠 杨梅村文昌阁 <p class="ql-block"><b> 俺侬陵阳,故事传奇。</b></p><p class="ql-block"> 陵阳,漂泊过屈子的孤舟,响彻过谢眺的马蹄,酣醉过太白的诗魂,贾岛、杜牧、杜荀鹤、袁枚等也都在此留下足迹。千百年来,多少诗人流连于古镇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考证,爱国诗人屈原遭贬流放江南时,曾寓居陵阳九年之久,并写下了《哀郢》、《招魂》、《远游》等诗篇,在《哀郢》中就有“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的诗句。民间传说,古时东山湾石桥东有棵古槐树,树下曾有大小两块记有屈原活动踪迹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传说汉代著名道家、陵阳首任县令窦子明,曾在陵阳炼丹修道几十年,后钓取小白龙而升天成仙。其弟窦子安也与兄一道在在此修道并驾鹤成仙。</p> 屈原雕像 <p class="ql-block"> 因有屈原和窦子明修道成仙的传说,引的后续文人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南齐诗人、宣城太守谢眺曾倘佯在陵阳的古石道上,寻觅吟唱,写下了“既从陵阳钓,挂鳞骖赤螭……瑟汨泻长淀,潺湲赴两岐。轻蘋上靡靡,杂石下离离。寒草分花映,戏鲔乘空移。”的诗句。当然,谢太守在陵阳还有亲戚。</p> 陵阳中学 <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多次驻足陵阳。唐天宝12年,李白在陵阳访窦子明得道升仙遗迹时,写下了“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唐天宝14年,李白在游桃花潭后,写下了“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闲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望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转眼。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诗中流露出他上陵阳山的急切心情。“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李白在陵阳游览,写下了多首诗篇。据说陵阳古县衙门坊上的石刻“香池里”三字,即为李白手书。九华山原名就叫陵阳山和九子山,也是李白改的。</p><p class="ql-block"> 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诗人杜牧,也多次来过陵阳,并写下诗篇,如《陵阳送客》:“南楼送郢客,西郭望荆门。凫鹄下寒渚,牛羊归远村。兰舟倚行棹,桂酒掩余樽。重此一留宿,前汀烟月昏。”</p> 陵阳河 <p class="ql-block"> 1965年,董必武陪同越南胡志明去黄山,在途经陵阳镇时,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写下《过陵阳镇》一诗。诗道:“道旁听传说,具体不烦言。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乡居皆瓦屋,聚落似林园。抗日遭蹂躏,生涯有复翻。人民作新主,迅扫旧巢痕。”从此,民间俚语“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成为陵阳的名片。</p> 小镇上的手艺人 <p class="ql-block"> 是呀,“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乡居皆瓦屋,聚落似林园。”的景象,已经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成为俺乡愁的一部分。所以,每次回陵阳,总想在小镇上留一宿,走一走熟悉的老街,坐一坐南流桥上的台阶,望一望满眼的绿水青山,吃一吃毛豆腐和陵阳锅子,站在陵阳河畔看一眼曾经读书的陵阳中学。</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陵阳,已经成为全国摄影小镇,便利的交通,也迎来了八方游客。经济发展,百业兴旺,旅游资源也在不断发掘不断丰富,小镇充满生机和活力。真的希望陵阳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留得住绿水青山,在产业振兴的进程中保护好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文图</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2月11-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