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史博物馆

天马

<p class="ql-block">  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史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瞻园,博物馆展示了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史料,是中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洪秀全领导的农民战争所建立的革命政权。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国、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金田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特点,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的国号,由中国传统的天下太平的理想与基督教教义中的“天国”观念相结合而产生。“太平”或指时世安宁,或指岁谷丰登,总之为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之意。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即萌发“太平”思想,并欲将“太平”作为奋斗目标。1843年,洪秀全作《原道醒世训》,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离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篇末附七律一首,末句云:“各自相安享太平”。1851年1月11日,参加团营的两万余太平军将士“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正号太平天国”。“天国”二字写法均特殊。“天字必长其上划”,国则去“或“从“王”,作“国”字,谓王居中。1852年,太平军进军湖南,途中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在文告列衔“太平天国”之上冠以“真天命”三字,表示太平天国真正受于天命,以后遂成为制度。"真天命”三字,实为太平天国文告之格式,而非国号之一部分。至后期,洪秀全改国号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真天命”字样便逐渐不见。1861年1月26日,洪秀全忽下诏改国号:“今改为上帝天国,普天一体共父皇,自今玺印通改刻,上帝天国更荣光,玉玺改上帝天国,各印仿刻顶爷纲”,这是太平天国第一次下令改国号。1861年2月17日,洪秀全再次颁布改国号诏,改国号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与第一次改国号为“上帝天国“比较,这一次保留了“太平”二字,改“上帝”为“天父”,并列入“天兄天王”四字。新国号推行以后,文告开头“真天命”三字废除不用。惟翼王石达开自天京出走,不受天王洪秀全节制,仍一直沿用原国号,直到兵败大渡河。因清朝推行剃发易服,太平天国则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被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体贼”、“毛贼”、“发贼”、“发逆”等等。又因天国领袖洪秀全为广东花县人,广东简称粤,故清廷当局亦蔑称其为“粤贼”、“粤匪”、“粤逆”、“粤寇”等,而太平军则蔑称清廷为“清妖”、“胡妖”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的军队号称太平军,1850年7月为洪秀全所建立。太平军按《太平军目》规定,在正副军师的统率下,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各级指挥将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其中伍长统辖4人、军帅管13155人。太平军表定纪律甚严,按《定营条例》及《行营规矩》规定,必须遵守命令、爱护武器、保护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银物资等;作战号令按《行军总要》部署。前期执行甚严,后期日渐松弛。太平天国在从广西转战到南京期间曾在军中推行男女隔离的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两年,其后全面废止。但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仅于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间在武汉短暂推行过,其他地区并未将此制度推行民间。太平天国失败后,一支太平军的余部远渡南美洲。</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裹挟难民),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p> <p class="ql-block">《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p> <p class="ql-block">《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而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的货币除初期名称为通宝外,其余均称为圣宝。圣字取意于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纲领,故太平军的圣库、圣粮、圣兵等等多用“圣”字,钱币亦如此。根据实物,太平天国的货币主要分为四类:开炉祝语钱,通用货币,纪念币,镇库钱。</p> <p class="ql-block">天京事变</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p><p class="ql-block">‍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后,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便另有图谋。杨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将自己由“九千岁”封为“万岁”。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2日凌晨偷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幕府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抵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后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韦昌辉尽杀翼王府中家属。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洪秀全碍于众议,被迫诏准。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北王亲族也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即因粮尽援绝而陷落,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1857年春天,李秀成与陈玉成击败清军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与捻军会合,兵锋直指湖北。</p> <p class="ql-block">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合朝推荐石达开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却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不肯授予他“军师”的地位,只封他为“圣神电通军主将义王”,局势稍见好转后,又对他产生谋害之意。为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庆。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翼王西征</p><p class="ql-block">‍1857年9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此后,石达开先后转战于天京外围的闽、浙、赣等省,牵制大量清军,缓解了天京、安徽两地的军事压力。1858年,清军乘太平天国内讧之后,重建江北、江南大营。4月,洪仁玕捻转到达天京,被封为干王。1859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蜀、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但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陷入重围,多次突围不成。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遣使入太平军中谈判。经协议,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两千武士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太平军被屠戮。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四川成都被凌迟处死,余部坚持战斗。</p> <p class="ql-block">1858年(清咸丰八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攻占浦口和扬州,大破清军江北大营。清军乘太平军东下,攻安徽、据太湖、扑安庆,李续宾率湘军连陷潜山、桐城、舒城,攻三河镇,进逼庐州(合肥)。陈玉成率兵救援,李秀成援军继进。11月14日,陈玉成部攻克三河清营,次日两军决战。太平军歼清军六千人,击毙李续宾(一说自缢)、曾国华。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1860年2-5月,李秀成在第二次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乘胜攻下江苏南部多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天京陷落</p><p class="ql-block">‍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围要塞尽失,并苦缺粮食,忠王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准。</p><p class="ql-block">‍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李秀成、洪仁玕护送幼天王突围。李秀成让好马给幼主,混乱中与幼主失散,于同月22日在南京城外方山被俘,亲书供状数万字后(《李秀成自述》),于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p><p class="ql-block">‍1864年7月29日,突围至广德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湖州太平军守将黄文金迎入,临时驻跸。8月28日黄文金、洪仁玕主动弃城突围。9月5日护送幼天王走宁国,遭敌截击,转走浙江昌化途中黄文金因伤而死。10月江西石城一役,全军覆没。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p> <p class="ql-block">1872年4月,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1874年在太平天国灭亡十年后,隐匿多年的后期主要将领杨辅清在闽谋划复兴太平天国。被马融和所察,在晋江被捕,押解福州被闽浙总督李鹤年下令凌迟处死。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太平军将士及其亲属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们远涉重洋,足迹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岛屿。在海外发现了不少太平军将领使用过的佩剑和国内现已十分罕见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纪念金币。</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太平天国的事迹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张,对日后反清革命有一定影响。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伟人评价太平天国</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洪以一介书生,贫无立锥,毫无势位……则登高一呼,万谷皆应,云集雾涌,裹粮竞从,一年之内,连举数省,破武昌,取金陵,雄踞十余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吾欲子(刘成禺)搜罗遗闻,撰著成书……发扬先烈,用昭信史。</p><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样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是在旧农民战争条件下的反对西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的伟大的爱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太平天国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太平天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平天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不会默默挨打,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