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浔阳楼 ‍悟白居易诗韵人生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美篇昵称: 天道酬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美篇号:3390884</span></p>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点,因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熠熠生辉;总有一些人物,因特定的境遇而留下不朽的篇章。浔阳楼与白居易,便是这样一段相互成就的传奇,在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浔阳楼,屹立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其名因九江古称浔阳而来。它临江而立,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在唐代,浔阳楼已然是文人雅士聚会宴饮、吟诗作赋的佳地,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吸引着无数心怀壮志或满怀愁绪的人。<br> 白居易,这位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其卓越的才情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起起落落,既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有被贬江州的无奈与悲愤。而浔阳楼,正是他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寄托之所。 九江,简称"浔",为江西省地级市,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九江位于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浔阳楼,中国江南十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区的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的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 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楼始建年代虽不可考,但据唐代诗人、德宗贞元年间江州刺史韦应物的《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一诗中说的"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唐代诗人、宪宗元和年间江州司马白居易,清代诗人、康熙年间兵部侍郎佟法海等所咏的浔阳楼诗,可以看出,浔阳楼自唐代至清代沿存,且颇具规模。楼而北两面顶檐下各悬有由赵朴初题写的《浔阳楼》巨幅匾额。 现浔阳楼,为1987年由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总体占地2000平方米。主楼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外三层内四层,九脊层顶,龙檐飞翔,瓦朱栏,四面回廊,古朴凝重,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 浔阳楼由曾设计过黄鹤楼的工程师向欣然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他参照舆刊本《水浒传》插图和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 一楼大厅东西两壁镶嵌了两幅大型瓷板画,彩绘着"宋公明发配江州城"、"浔阳楼宋江题反诗"、"黄文炳设计害宋江"、"梁山泊好友劫法潮等栩栩如生的画面,为浔阳楼增加了传奇色彩。大厅内还陈列着全国旅游景点上唯一的一套《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瓷像,这一作品把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爱好书画的朋友还可在楼内欣赏到多幅出自名家之手的书画作品和诗词楹联。 二楼忠义堂为当年宋江醉酒题诗处,现仍备有宋江当年喝过的那种酒(称作"蓝桥风月"美酒),以及独具特色的"水浒宴"。在此可体会一番把酒临风的雅兴。 二楼还展出了介绍浔阳楼历史的书籍和地方名胜风光图片。<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三楼是回廊,主要陈列字画。 四楼为茶室,也是赏景的最佳处,摆满了仿古桌椅。 <p class="ql-block">登上浔阳楼不禁想起白居易,这位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其卓越的才情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从繁华的长安朝堂,跌落至偏远的江州。初到江州的白居易,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他的理想与抱负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如此奇妙,在江州的日子里,浔阳楼成为了他情感宣泄的窗口。 登上浔阳楼,凭栏远眺,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腾不息,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无情。远处的庐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这样的景色,让白居易的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壮志豪情,想起了在长安时为百姓发声的日子,如今却只能在这偏远之地,空自叹息。 在浔阳楼的时光里,白居易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其中,《题浔阳楼》便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在这首诗中,他借对陶渊明、韦应物的仰慕,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他也描绘了浔阳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与情相得益彰。 除了《题浔阳楼》,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与浔阳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琵琶行》中并未直接提及浔阳楼,但诗中所描绘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场景,与浔阳楼所处的环境极为相似。可以想象,白居易在浔阳楼中,或许也曾多次听到过琵琶声,那些悠扬的曲调,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他在被贬的痛苦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在浔阳楼的日子里,白居易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心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学会放下心中的执念,接受命运的安排,以一种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往,与百姓们交流,深入了解江州的风土人情。他在诗中写道:“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江州生活的真实感受,既有对环境的无奈,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浔阳楼,见证了白居易的痛苦与挣扎,也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在这里,他的文学风格更加成熟,他的情感更加深沉。他的诗篇,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的写照。 如今,浔阳楼依然屹立在江州的江边,它已成为了九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而白居易的诗篇,也依然在人们的口中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浔阳楼与白居易,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段不朽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br>当我们站在浔阳楼上,望着滔滔江水,仿佛还能看到白居易当年的身影,听到他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他的精神,如同浔阳楼的建筑一样,历经千年而不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真理,去热爱生活,去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浔阳楼是溶名楼、名著、名酒为一体的名胜。在此可远眺庐山、近观长江,再听导游将各个景点细细道来,真是饶有趣味。身居室内,喝茶乘凉,再听上一段精彩的北京评书,我们体会到一种特殊的韵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点赞欣赏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