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周信芳关门弟子董春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涂少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阅读署名吕铭康撰写“著名麒派老生董春柏”文章介绍说:董春伯,原名董春柏(1932—2009)出生于吉林一个梨园世家,祖籍河北省文安县霸州。1938年,董春伯随家人流落到赤峰,9岁那年为谋生即以“九龄童”的艺名登台演出《黄金台》,13岁开始正式唱主角,常演的剧目有《甘露寺》《萧何月下追韩信》《淮都关》等。文中介绍:董春伯有着一副好嗓子,且扮相英俊,模仿力强,唱作俱佳,因而很快闻名遐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吕铭康在文章中说到董春柏的师承,是1957年董春柏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演出时,周信芳在俞振飞陪同下前来观看。连连称赞董春柏“演戏规矩不乱来,有传统戏根底,是可造之才”。经武生王金璐、老生沈金波极力推荐,周信芳当即高兴地表示要收董春伯为关门弟子。周信芳还说,“能否学麒派艺术,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传统戏的基本功。如果不会唱《打棍出箱》《定军山》《文昭关》这三出戏,就学不了麒派。麒派艺术必须从正统开始,没有传统戏根底学麒派,那是恶心麒派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吕铭康先生的文章引发我对董春柏先生,在江西省京剧团供职期间,我印象中的记忆点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约该是在1963年董春柏先生入职,我尚在戏校京剧科学习。经常组织去观摩“大团”的演出,得见董春柏先生的《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唐下书·坐楼刺惜》《四进士》《盗宗卷》《打严嵩》《扫松》等经典剧目。董春柏先生每次演出,都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所见过的董春柏先生只要下后台,不苟言语完全在演出前检查任何细节。每一次出场前神情完备,“弹髯”“提蟒”“步幅”“投袖”,碎碎念直至走出边幕,带戏出场光彩夺目。而在平时所见到他总是目光炯炯,眼神犀利而语言谨慎,常见他似乎喃喃自语,两手手腕微微抖动仿佛在默诵戏文,身段,步履间隐含节奏,仿佛随时能融入戏中情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那时有说“文艺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得见董春柏先生主演的京剧《不准出生的人》。董春柏先生在《不准出生的人》中,将角色的复杂情感与命运波折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感觉先生塑造的角色人物,似乎是麒派的传统老戏与现代题材的完美融合,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展现了麒派艺术“用情真实意笃,程式虚表规范精细”虚实相生的表演艺术真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想起来董春柏先生的每一次登台,都是对麒派艺术的深刻诠释。他的表演不仅传承了经典,更在细节中注入了时代的灵魂,令人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阅读吕铭康先生的文章,方知董春柏先生的艺术之路并非一般演员所能比及。董春柏先生的艺术造诣,不仅在舞台上麒派艺术熠熠生辉,先生吃透了麒派的创作精神,更在现代京剧创作中践行其精髓,将麒派艺术的严谨与灵动融入角色人物塑造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代戏标为“样板”,舞台主演形象要求“高、大、全”。董春柏先生恰恰个子不高,身材不是魁梧却以精湛演技弥补外形不足。他所扮演的“杨子荣,李玉和”虽是B角,而在剧场演出效果,细节之处往往出其不意,能够获得热烈的掌声。董春柏先生将角色内在力量展现无遗,怎么不令人信服。更为令人难忘的是,先生在《审椅子》中扮演的“王家昌”这个角色人物,名列“三号”角色却特别吸引观众。真是,“不是样板胜似样板”,角色“不是一号胜似一号”令人击掌叫绝。董春柏先生的艺术魅力,在于他能将平凡角色演绎得光彩夺目,其艺术成就,正是对麒派精神的最佳诠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三名三高”时期,文化艺术精英个个在劫难逃,董春柏先生在政治漩涡中,那里又能够独善其身?然而,当时局变化,董春柏先生唯一的决心是“逃离伤心地,远走回故乡”。江西走了“柏杨树”,此后再无董春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走了,走得是那样开心,董春柏先生回到故乡,兴许那片熟悉的土地成了他心灵的慰藉。岁月如梭,董春柏先生的艺术之光却未曾黯淡。他的艺术影响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想,一个时代的表演艺术名家,都有一个共性,即是对艺术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是刻意模仿,而是注重内心深刻感悟与独特诠释,和对角色的深情投入。周信芳先生的艺术理念精髓:“用情真实意笃,程式虚表规范精细”,董春柏先生得其虚实相生,皆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的创作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吕铭康先生的文章中,得知董春柏先生离开江西后的最后光彩。可惜,董春柏先生于200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寿年虽未尽天年,但其艺术之光永存值得后人追忆,深感周信芳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无不感念其艺术颖悟聪慧,与其舞台艺术成就,堪称为一代宗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而今的“关门”之后的麒派艺术,这个“领军”,哪个“大旗”都是被称为艺术家,却鲜有人能真正领悟麒派精髓。董春柏先生的艺术造诣,塑造角色能力之深,情感之真,有谁与之比肩?正如周信芳先生收董春柏先生为徒时所言:“能否学麒派艺术,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传统戏的基本功。如果不会唱《打棍出箱》《定军山》《文昭关》这三出戏,就学不了麒派。艺术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董春柏先生深得其术:以心入戏,神韵兼备,其艺术成就,实为后世难以企及之高峰。我赞同吕铭康文中周信芳说,“能否学麒派艺术,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传统戏的基本功。如果不会唱《打棍出箱》《定军山》《文昭关》这三出戏,就学不了麒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麒派艺术必须从正统开始,没有传统戏根底学麒派,那是恶心麒派艺术。”所说:麒派艺术必须从正统开始,没有传统戏根底学麒派,那是恶心麒派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知道当今陈少云等艺术家,叫郭德纲为“麒派传人”,而且为“麒派艺术研究会”捧印?他们是否真懂麒派精髓?若仅凭名气而非功底,恐难承其衣钵。这点他们若是无知,便是愧对先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2-13·于南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