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陈桥驿

乐弈

<p class="ql-block">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乡市管辖。</span>封丘置县于西汉,因汉高祖刘邦为答谢翟母在其落难时的赠饭之恩钦封“丘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陈桥驿位于封丘县县城东南13公里处陈桥镇陈桥村。后晋时这里已有村落存在,因村中一座名为陈桥的小桥而得名,后周时在此设立了驿站,名为陈桥驿。↓</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为仿宋建筑,面阔3间,门上悬挂“陈桥驿”匾额。柱上楹联为:“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p> <p class="ql-block">  进山门后为一照壁,一座桥上有一列骑马的队伍,最前面的人黄罗伞盖,无疑就是赵匡胤,已然黄袍加身。唐朝在经历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开始由盛转衰。唐末虽镇压了黄巢起义,但气数已尽。公元907年,梁王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自立为帝,国号为梁。之后朱温的梁朝又被李存勖的唐、石敬瑭的晋、刘知远的汉、郭威的周这几个短命朝代依次取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五代的时间从907年-960年,因历史上这些朝代名称都出现过,所以史学家为了区分将这五个朝代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期在南方还有十个割据政权存在,被称为十国。↓</p> <p class="ql-block">  照壁之后的殿是正殿。后汉乾佑三年(950年),郭威在后汉隐帝刘承佑时起兵反叛,于次年(951年)夺取皇位,建立后周。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951-960年)是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span>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因病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即后周恭帝。↓</p> <p class="ql-block">  正殿的门楣上是宋徽宗御笔题写的“显烈”二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七日诏:艺祖创业自陈桥,其地今为传舍,可即建观,赐名“显烈”。显烈观前后营建费时十七年,规模宏大,殿宇壮丽,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显烈观是清光绪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为赵匡胤的雕像,身披黄袍。赵匡胤(927-976年),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禁军的最高长官)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p> <p class="ql-block">  东厢房内通过壁画的形式,述说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宫廷正在欢庆新年,忽接北方紧急军情,契丹与北汉入侵。时后周恭帝年仅七岁,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认为只有赵匡胤能率军迎敌,但赵匡胤却托辞兵少将寡,最后委其最高军权,可调全国兵马,赵匡胤才率军出征。↓</p> <p class="ql-block">  出征之日,军校苗训利用天文中的“假日”现象,说什么天上二日磨荡,乃改朝换代之象,鼓动军心思变。↓</p> <p class="ql-block">  大军行至离京城东北四十五里的陈桥驿,天色已晚,命令各营安寨下灶。↓</p> <p class="ql-block">  大军驻于陈桥驿后,赵匡胤的亲兵亲将们鼓噪而起,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p> <p class="ql-block">  时为掌书记的赵普,足智多谋,向诸将说明“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的道理,要求他们严明军纪,安定人心,取得将兵们的同意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领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倒呼喊万岁,拥立赵匡胤为皇帝。↓</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却显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将士一致表示“惟命是听”。↓</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便布置行事,回师东京,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违令者诛。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城的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接应。至于北方契丹入侵的军情也不了了之了。↓</p> <p class="ql-block">  陈桥兵变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后周君臣对此次事变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接受古代所谓禅让的形式交出政权,赵匡胤降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span>。↓</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在群臣的拥立下,即皇帝位。由于其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地方在宋州(商丘),逐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p> <p class="ql-block">  从史料分析,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赵匡胤自导自演了一出被迫黄袍加身的戏码,给自已登基找了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厢房,内有一套皇帝出巡用的卤帛。↓</p> <p class="ql-block">  系马槐是当年赵匡胤夜宿陈桥驿时拴马的一株古槐,北魏时期所植,1983年秋枯死。↓</p> <p class="ql-block">  古槐旁有一石马,石马旁立有一碑,上书“系马槐”,为清乾隆时洛阳伊张松孙书。↓</p> <p class="ql-block">  此为“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碑,书者不详。背面有古越金梦麟的《题系马槐》诗:“黄袍初进御,系马耀军威。翠盖开皇极,清荫护紫薇。风声惊虎啸,日影动龙飞。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西南角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  显烈观之后为一新建的大殿,门匾上的横批为:“四海同光”,楹联是:“睿文神德再造清明新社稷,<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武圣功重光破碎旧山河”。↓</span></p> <p class="ql-block">  殿内陈列着北宋9位皇帝的塑像,太祖居中。↓</p> <p class="ql-block">  陈桥兵变,赵匡胤顺利登上皇位。就算赵匡胤本人,对于这一事件也是耿耿于怀,寝食不安,担心部下有不轨之心。于是便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又导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精彩演出,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人的兵权解除,巩固了自己的集权。↓</p> <p class="ql-block">  墙上壁画讲述了宋太祖的生平经历和为政之道及早中后期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陈桥兵变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赵匡胤认识到兴王易姓的关键是人心向背,摒弃了唐末五代以来,旧军阀诱哄士兵,以抢掠杀掳为条件的夺权活动,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三百年辉煌的大宋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