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浑源凌云口·黄沙口(长城文化体验223)

宁肃

话说昨天走了“北楼口南长城”,下山时捎带了康峪段的8号敌台。再往东,地图上的长城全是山险符号,几座土墩敌台零落其间。B队认怂,果断放弃。今天,我们直接奔黄沙口,然后转战凌云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康峪段烽火台(东北向)</h3> 先送A队至北楼口村南的上山口,他们要去北楼口东山堡,然后跟康峪、徐峪段的山险死磕。送走A队的勇士,B队乘大巴掉头回返津神线。不料,东向黄沙口的津沙线因施工受阻,只好北绕乡村路。这一绕,绕出个北小寨村堡和北小寨烽火台。虽不在计划之内,但就在路边不远,高大的墩台及土围墙高出玉米穗子很多,像海里的帆和船。既然路过,便不容错过。看看去!这司机兄弟也真惯着我们,你们说停咱就停,“下车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北小寨烽火台(西向)</h3> 驴们习惯了生切,下车就直奔墩台,但玉米趟子是横向的,穿越起来着实费劲,只好先顺垅西绕,西边还有土道,道边就是豁然触目的夯土墙。不用说,这是“北小寨村堡”的堡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北小寨村堡残墙(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北小寨村堡南墙(东向)</h3> 这“北小寨村堡”好玩儿,一个字表达方位,一个字形容体量,三个字是并列的单位名词。心想,寨、村、堡摞一块儿,这名儿起得真高。本来用一个就够,但见过俩的,这种三连叠的叫法还是头回见,咱也真够孤陋寡闻的。会不会,早年间先是篱笆的“北小寨”,后来夯土墙围成个“北小堡”,再后来人丁兴旺就成了“北小村”。其实,无论是单用还是连叠,都少了个定语,让人不知所云。有小就有大,就次就有主,这北小寨村堡应该是相对作为主堡的大堡而言的吧?看地图,附近还有东小寨堡、东上寨堡,但没查到主堡是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北小寨城堡与北小寨烽火台位置关系图</h3> 眼看已有队友抵近墩台,咱别再做文字游戏。书归正传,眼前的北小寨村堡是片玉米地,只有部分土墙残存。从土墙分布及走向看,堡子大致呈长方形,目测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其北侧有北小寨烽火台矗立,海拔1053米,主体夯土,台体平面方形,剖面梯形,四周有1米高的台基。从坍塌的茬口看,夯土层厚10厘米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北小寨烽火台坍洞(西向)</h3> <p class="ql-block">  烽火台南侧约10米左右,还有道夯土墙,看似隔墙,将整个堡子的北端分出去一部分,作为烽火台的墩院。而南侧大面积的耕地,才是北小寨村堡的主体。其东北方向约1.5公里有应县大临河乡北小寨村,疑为原北小寨村堡移居。注意,“长城建筑数据库”长城分布显示的“北小寨村堡”定位的是“品泉沟堡”,应为错误。</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北小寨烽火台南侧隔墙(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北小寨村堡平面图,源于网络</h3> <p class="ql-block">  上车继续绕行,东向由经鳌镇线过驼峰,再过浑河,终于绕上了津神线,但这一绕就绕过了B队原计划中第一站的黄沙口。干脆,先凌云口吧!好嘛!6点起床,7.15开车,8.05北楼口合影,8.30北小寨村堡,经裴村至凌云口已是9.50了,“赶紧上山吧!”</p><p class="ql-block">  穿村而过,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徐霞客,随之而来的是村南山坡上的墩台与土围子。这就是凌云口长城,作为明长城的组成部分,此为内长城的山西镇雁平道北楼路小石口城下凌云口堡防区。不过,眼下已归大同市浑源县,属裴村乡。其实,一进驼峰乡就出应县进浑源、出大同进朔州地界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霞客驿站”公园(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仰望“六郎城”(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北楼路小石口城)</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凌云口长城分布图</h3> 凌云口长城共7座敌台,环围凌云口关。其中,关口东侧2座、西侧5座,且有“北齐长城”与之相接,并部分重叠。离路边最近的,是长城分布图上的“凌云口长城7号敌台”。这是一座方正的独立墩台,海拔1193米。资料说原为石基砖体,但被扒光,现只存夯土芯。其南立面有宽1米余、直贯台顶的蹬道,踏步已失。另,墩台已有坍陷,坑痕、洞口外露。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凌云口7号敌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凌云口7号敌台(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凌云口7号敌台蹬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凌云口7号敌台坍痕(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凌云口7号敌台凹洞(北向)</h3> 此台正处山背上缓下陡的防界线上,加之近邻关口,视界开阔,北可俯瞰凌云口沃野,东可展望恒山北麓,东南向脚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凌云口关。两山挟持的关口,颇具气势。南向的山谷为小水峪,向为古道。西南向,那近在咫尺的土围子就是心心念念的“六郎城”,老夫率先抵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凌云口关(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六郎城”东墙及门口(西南向)</h3> 之所以名“六郎城”,据说当年杨六郎曾领兵驻扎于此。昨天走过的北楼口东山堡叫“岳胜堡”,这岳胜乃杨六郎部将。这不,就隔着几里地,杨六郎亲自出场了。现在的传说太多,真假不论,还是说这墩台及墩院本身吧。<br>  这“六郎城”由四面夯土墙围就,其面积比北楼口东山堡略小,也只以敌台命名,即“凌云口长城6号敌台”,海拔1217米。老夫以为,这是与北楼口东山堡、北小寨村堡同理的小型古堡,倚墙墩台兼具烽火传信与火力射击的双重功能,即烽火台与护堡墩合一。同时,围墙也是墩院,但不同于圆形且居中的“火锅墩”,而是平战结合的关塞形式。这墙可够高的,足有三五米吧。东墙根部有几个洞穴,该是人工掏挖,储物甚至住宿也有可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凌云口6号敌台及其围墙(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凌云口6号敌台墩院上的洞穴(东南向)</h3> 东墙上偏北另有豁口,疑为院门。南墙则有墩台一座,稍靠东侧,也如7号敌台只余夯土芯。看似方台,但经雨水冲蚀,收分更加明显,而顶部略尖。墙内空空如也,地面平坦且坚实,草极低矮,间或碎石渣土浅露,该是曾经房基或操场的些许凭证。一个小孩儿在奔跑着,打碎了一度深沉的想象。几百年了,过往如风无痕,故事如烟难嗅……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凌云口6号敌台墩院门口(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凌云口6号敌台墩院里的小朋友(西南向)</h3> <p class="ql-block">  突然发现,“长城建筑数据库”长城分布显示此处为“凌云口关”。老夫不敢苟同,起码不是关口,最多是“凌云口关城”。黑哥说,“那不就是关口吗?”他指的东边山脚下的沟口。我说,“对呀,3号敌台就是镇关台。”我们这一看不要紧,突然发现与3号敌台对应的关口东侧山崖上也有座方形遗址。不会是早期的关城吧?“你看,那北侧还有羊肠小道绕行上山嘛。”莫非,凌云口关城先在东山坡那方形的痕迹,后移筑西山坡的“六郎城”,再搬到北面山下逐渐成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回望凌云口6号敌台(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东望凌云口(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凌云口3号敌台及关口东侧城堡遗址(东向)</h3> 说起3号敌台了,7号6号走了,还缺着5号、4号呢。下面该5号台了,一看图,在西南方向的山梁上,隔道沟呢。太远,不过去了。拉过来看,此台方正。资料上,海拔1334米,“敌台外部石、砖被扒建房。”从图上看,此台为黄沙口长城东延端点,脱离了凌云口环形体系。但其距凌云口要近得多,有明前长城与凌云口明长城3号敌台相接。故可视为凌云口长城西侧翼展之端,必有纽带价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凌云口5号敌台(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凌云口5号敌台(西南向)</h3> 如此以来,由7号敌台过6号敌台,顺山梁再往上就是“凌云口长城4号敌台”了,海拔1270米。此台也是方台,但立面坍毁严重,部分坡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凌云口4号敌台(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凌云口4号敌台(东北向)</h3> 下面该3号敌台了,却在4号的东北方向。从7号经6号上到4号的长城基本南北走向,只是向西兜出一定弧线,到4号形成尖利的锐角也就俗称的“胳膊肘弯”后,转向关口西崖上的3号敌台。不过,一路走来还是走去,墙体均不明显。3号敌台距离不远,但要斜切至垭口的崖头,海拔1207米,比“六郎城”最低。习惯性偷懒,老办法,拉过来!应为方台,剖面梯形,东立面与北齐墙体相接。“看到,即走到。”老爷们儿全线原路下撤,几位女将却要亲临,看得老夫心惊。不过,她们收获了图上那段碎石的“北齐长城”,也可嘉可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前往3号敌台的队友(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凌云口3号敌台(东向)</h3> 平安下山,一路无话。到山脚下,沿公路南向凌云口的“口”。途中,路遇文保碑,写的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长城遗址·凌云口-黄沙口段”。前面就是标志着关口的汉白玉石牌坊,然而水漫路面,只得西南侧绕寻至溪流窄处,小心踏石而过。来到牌坊下,但见三门四柱,柱头石狮,凝视北方。南面额题“惠风和畅”,配对联“鸟语溪音如人间丝竹”、“山云树色似笔下丹青”。往南公路扎进山谷,此乃旧“龙峪沟”,有小峪河中流,相传徐霞客游历恒山时,从五台山到沙河,然后穿越小峪沟过眼前的凌云口至浑河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原路下撤(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凌云口-黄沙口段”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过小水峪河(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凌云口牌坊(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龙峪沟”石刻(东向)</h3> 徐霞客的《游恒山日记》记述,初十日“直下至阮大土山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此“龙峪口”即今凌云口;“堡临之”的堡应为凌云口堡。从徐前辈的描述里,可见凌云口一带林木葱茏、山水如画。眼前的凌云口还是,且雕有徐霞客石像,建有石牌坊、停车场、栈道,置诸多石刻与壁画,有景区开发迹象。据说,浑源正打造北岳文化为灵魂的“凤凰展翅腾飞”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其中“翠屏山-龙山-凌云口为西翼”,凌云口景区是重要组成部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牌坊北侧徐霞客石像(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凌云口”石刻(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山水凌云”石刻(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凌云口村南壁画(北向)</h3> 准确地说,牌坊并非关口所在,再往南二十来米的两崖相夹之口才是地理上的凌云口。山口东西两侧崖头连线与流经的小峪河之合水线相交之点为水关中心,疑其东侧并有旱路关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凌云口西侧崖头与3号敌台(西南向)</h3> 《游恒山日记》另述,“既出谷,复得平陆。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七十里。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嶒斗峭,问知为龙山。”徐前辈是出凌云口往东走了,咱们也随行一段吧。<br>  东向有路,南侧有明长城与北齐长城重叠相复,北侧为小峪河贴山脚绕行。小峪河东流不远即与大峪水合流,二水合二为一后向北而下,注入浑河,汇于桑干河,继尔东入永定河,最终融于渤海。在一定程度讲,这大峪水与小峪水都是永定河之源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大峪口之路(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前往大峪的队友(西向)</h3> 大峪河两侧,各有一座敌台矗立,这就是西侧的凌云口2号敌台与东侧的1号敌台。其中,2号敌台就在路边崖头,海拔1132米,方形墩台,残高8米左右;1号敌台位于东侧半坡,海拔1164米,也为方台。无疑,两台为大峪口之镇口台。大峪、小峪是两条沟,都属凌云口(龙峪口),关虽设西侧之小峪口,但大峪沟水系更庞大,称之“凌云口河”。疑当年大峪口也有长城水关,但山势更加险峻,故防御重心偏西。老夫怀疑,从大峪口的2号敌台至小峪口的3号敌台之间,当年还应有敌台存在,起码小峪口东侧崖头上该有一座,方能锁死龙峪口关。时间关系,不能上去查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凌云口2号敌台(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大峪口(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凌云口1号敌台(东南向)</h3> 领队已下达集合令,小分队只能尽快返回。途中发现凌云口村东还有一座墩台,便想取捷径前往。几番尝试过河,不怕湿鞋的直接蹚水,胆小求稳的原路回撤。这是一座无名墩台,被大片包菜包围。粗略一观,赶紧上车。本来,凌云口是当年“浑广灵”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曾为抗日县政府驻地,据说有“浑源县抗日政府旧址纪念碑”,很想去看。但此行计划有变,放弃大峪口、西堡、中堡、东堡和田村水库,直接转战黄沙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凌云口村东南无名墩台(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凌云口村东南无名墩台(东北向)</h3> 途中接上A队,几经折转,来到黄沙口。这里也属浑源县,但是归西坊城镇,真正的两县之界,也是大山脚下,尚有贫瘠与沧凉笼罩,也有浓烈的地气与质朴的美韵铺陈。高梁红了,青草黄了,坯墙倒了,马和树都老了,只有几座红砖房由高梁围圈或是杨树遮掩,算是庄稼之外的生活气息了。用不了几天,所有的庄稼都得退场,黄沙口可能更加荒凉与沉寂。依稀看到了小时候的家乡,如梦境一般蔓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黄沙口村(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黄沙口的高梁(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黄沙口的枯草(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黄沙口的残墙(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黄沙口的马和树(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黄沙口的旧民房(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黄沙口的新民房(西向)</h3> A队的强驴们早蹿到了前面,南面的坡麓有两座烽火台,西侧的是黄沙口村南烽火台,东侧的是黄沙口村东烽火台。此时能见度极好,两座烽火台一清二楚。其中,前者海拔1353米,就在村南300米的路边,方便接近,典型的方状墩台,几道田坎之上,地势小陡,西侧平坦,队友们在此开心玩耍;后者海拔1432米,砖石俱无,只余夯土台芯,方正、挺拔,更显伟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向黄沙口烽火台前进(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黄沙口及其南、东烽火台位置关系图</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黄沙口村南烽火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黄沙口村南烽火台,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黄沙口村东烽火台(东南向)</h3> 已近下午两点,大部分队友无意东烽火台,陆续回撤。老夫再一次习惯性偷懒,拉过来看看、留个证件罢了。其实,最终抵达东烽火台的,只有兔哥的尖兵三人组。懒驴们眼睁睁看着他仨下沟、爬坡、斜切、绕行,很快就上去了。但下来就看不到人影了。原来,他们顺沟直插庄稼地,发现时已近在眼前,真心佩服!其实,东侧还有一座大峪口西烽火台,虽然海拔1550米,如果给时间,相信尖兵三人组毫不客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黄沙口村东烽火台,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大峪口村西烽火台(东南向)</h3> 于是有人在群里晒瓜,你晒俺也晒,于是切瓜、分瓜、吃瓜成为此行的最后一个科目。用黑哥的经典句为此行结尾吧,“收获,比较-得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64 黄沙口分瓜(东北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71cvmq" target="_blank">环行北楼口(长城文化体验22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0s4uu5" target="_blank">应县,小石口·大石口·留义堡·兴旺坡(长城文化体验214)</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