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振千老师是中华诗词同学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朐县作家协会理事,临朐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我和王振千老师先是相识于《书香临朐》,后又相识于《临朐文史群》。几年来,双方对发表的文章都互相点赞“写留言”,也见面互相交流。我的文章中时常有错别字,王老师发现后都是勾划出来截图,通过个人微信发给我,让我改正。王老师是一个认真负责而又很注意场合和言词分寸的细心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月17日,收到了王振千老师编著的赠书《花家庄村记忆》。此书16开本,231页,195千字,2024年12月由临朐华文印务工作室设计制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该书内容分“村情概述”、“时光隧道”、“魂牵梦绕”、“拾零”四部分,“时光隧道”共140页,是主体部分。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临朐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王兆亮先生策划指导并为其作序。著名书法家、文史家曹立会先生题写书名。王振千老师本人写后记。可谓有头有尾,有骨有肉,资料翔实,体裁新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花家庄村位于柳山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东与昌乐县的沙官庄相邻,南接后疃,西接侯家庄,北连丁家庄,现有耕地500亩。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花氏迁此立村,取名花家庄,现有氏族5姓,村民98户,318人,用王振千老师的说法,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村域有一井两河六塘坝,三山四沟一道岭。井是立村花氏始祖一升石砂一升粮食打出来的,水甘清洌。两河是九曲河和侯家庄河,河虽小,却没有干涸过。六塘坝在村南、村北各一座,村东、村西各两座。三山是塔山、东山和北山。四沟是九曲河沟、北沟、中沟和南沟。一道岭是村西岭。村有八景:塔山顶上美景观,丁花水库乐无边。发电风机探碧霄,柳唐大道南北连。始祖植槐村中立,落担淘井好风传。石碾记录创业史,九曲河流千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根据王振千老师对临朐县内以“花”字开头的村庄调查研究,共有三个:花园河村、花龙潭村、花家庄村。前两村都是因地因景得名,只有花家庄村是以姓而名,难怪有人说《水浒传》里的天英星花荣就是这个村的。也有人说花家庄的花氏族人是小李广花荣的后裔。是否属实,不必当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光隧道”部分写的是村里大事记,从明朝花氏始祖迁居始至2024年12月,略古详今,大多为临朐县内或省内及国内共有的大事,在大背景下本村所发生的大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体“魂牵梦绕”部分,包括“游戏”43个、“童谣”111首、“谜语”47个、“俏皮话”即歇后语384句、“原汁原味”即方言“土话”近两千例,以上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县域内各村,特别是原来的“蒋白大柳”(蒋峪、白塔、大关、柳山)地区共有的,有的仍然现存延续,有的逐步疏远淘汰。如“游戏”中的“打瓦”、“垛泥炮”等有不安全不卫生之嫌,无人再玩。歇后语中有臭虫、虱子、屎壳郎子等语,虽然老人还说,但青少年一代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会逐步淘汰。“自然”所写内容是花家庄村独有的。“人文”内容大部是县内共有共性的东西,也有的是花家庄仅有的,如:“疑事轶事异事”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见过“世界之最”,也读过傅绍信老师的“临朐之最”,但作为“村庄之最”,还是第一次见过。各村有各村的“之最”,但有谁去作过详细调查和记录呢,唯有王振千老师甘于领先,一鼓作气写了花家庄村的97个“村庄之最”。看起来简单,但却不知要做多少次调查访问,“唯恐落漏”,“力求准确”。通过“村庄之最”不仅能了解部分村史,还能表扬激励先进,鼓励村人争先创优的意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渐行渐远”,是写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包括一些原有的农活、农具、喜白公事、生活方式等正在渐行渐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岁时习俗”中,穿戴、饮食、婚庆等与时俱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仍然沿袭。新兴节日和其他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元旦、财神节等逐步兴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花家庄村“人物传略”中,信奉耶稣的花绍圣真是个“神人”,靠步行“多次到唐山、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传道”。“文革”期间多次遭批斗,长时间受折磨,“但仍然坚持信仰而不移”。唐山大地震时,圣灵推他“离开唐山”,免遭身祸。改革开放后,仍然从事教会活动,享年96岁。可见信仰力量之神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效芬一一相濡以沫的坚守”,是对王效芬事迹的肯定和赞扬,很有现实教育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善行义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公布硬化街道、砌文化墙、街道修善捐款名单,使人过留名,也是宣传正能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拾零”中,村小学、在本村小学任教的外乡镇教师、临朐八中,除柳山初中外,都已经撤并,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成为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花家庄村记忆》一书,是王振千老师辛勤付出的结果。我主编过《刘家营村志》,深有体会。搜集材料,调查取证,分类整理,“一遍一遍又一遍”,“前后历经两三年”。费时费心费力,自讨腰包出资费用不说,还要经受某些人的冷嘲热讽,打击挖苦,凭的是坚韧不拔,靠的是奉献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花家庄村那些曾经的人、物、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成为历史,王老师把这些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后人了解承袭下去,成为花家庄村人的乡情乡念乡愁。《花家庄村记忆》一书,正如王兆亮先生在序中所言:“她像一轴承载着浓浓乡情的水墨画卷,让故土难离的人挥毫泼墨,让远离家乡的人梦绕魂牵,也让散居五湖四海的下一代,有一个可以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港湾。”王振千老师功不可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