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籍声华满士乡~参观宣南文化博物馆笔记

老燕

<p class="ql-block">籍籍声华满士乡</p> <p class="ql-block">宣南,古都北京城区最古老的地段,几度沧桑兴废,至清代成为汉族官宦士人的聚居区,形成了宣南士乡,发展出了宣南文化。科举时代的"士",其具体身份延及官僚、学术、文学、艺术等群体。宣南文化以士文化为核心,涵盖城建、民俗、商业、戏曲、会馆等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宣南士乡,人数众多、活动空间紧凑、延续时间长久,特别是地处京师,士乡所形成的文化学术平台,既是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地位的体现,并向全国辐射其巨大影响力,也受益于清政府推行的各项文化工程。纵览士乡史记,上春官而暂憩会馆,访古书而盘桓书肆,居旧邸而如晤前贤,遇同道而讲论达旦,掖后学而如获至宝……至于学人幕府、四库修书、诗会雅集,士人藉此以熔铸学术、开宗立派;修祠公祀、公车上书、矢志维新,反映了士人砥砺品节、担当兴亡的家国情怀。几乎每一个时代的宣南学人都能在此得到他处绝无可能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宣南地区是北京城市的肇始之域。三千多年前,西周诸侯国蓟国建都蓟城。其后的战国燕都及两汉蓟城至隋唐幽州,都是在此基础上改建、增筑而成。辽、金继之踵事增华,成就了辽南京、金中都的皇皇巨构。上述都邑的中心始终在今广安门内外区域,而后来的"宣南"大部在其范围之内。元朝兴建大都,原来的金中都城变成了大都的南城,逐渐失去往日繁华。</p><p class="ql-block">逾千年的兴亡更迭,为宣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存﹣﹣众多的河渠丘阜、亭台寺观等等,也影响了宣南地区的街衢布局。这为明清时期宣南的发展,直至形成宣南文化,提供了优渥的自然与人文环境。</p> <p class="ql-block">明北京城延续了元大都奠定的城市布局,永乐年间将南城墙向南拓展了近二里,仍开三门,从西向东依次为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拓建外城,北京城呈"凸"字形布局。外城划分为八个坊,其中正对宣武门的两片区域称作宣北坊与宣南坊。</p><p class="ql-block">清初北京内城规定由旗人居住,属八旗管理,坊制渐废;外城仍然设坊管理,分属东、西、南、北、中五城,原宣南坊分属于西城和北城。宣南虽然不再是行政区划下的坊名,但人们逐渐将外城西部、宣武门外更大的城市空间称为"宣南"。宣南的内涵更指向一个具有丰厚人文积淀的特殊城市区域,故其范围并不严格,它的北、西、南三边以城墙为界,其东边大致以正阳门外大街为界。</p> <p class="ql-block">士居宣南</p><p class="ql-block">士是中国古代的四民之首,既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又肩负担当和传承社会主流价值的使命。尤其在科举制的推助下,士人往往扮演官员、学者、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等多重身份,因而,作为古代中国政治中心的都城也往往是国家的文化中心,士人的汇聚之区。</p><p class="ql-block">清代的北京也不例外,人才荟萃,市井繁华。因清初"旗民分居"政策及北京城市格局等因素的影响,士人比较集中的居住、生活在宣南,形成了以汉人官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独特的都城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空间﹣﹣宣南文化和宣南士乡。</p> <p class="ql-block">东富西贵</p><p class="ql-block">清代北京外城集中了商业、娱乐业精华,不仅此类行业的从业者聚集于此,朝廷官员、幕僚及各类进京人士也大多生活或暂居外城。崇文门是北京各城门的总税关,且靠近运河,从明代起就是商旅和货物出入的地方、为纳税方便,商贾、富室多居住于此。而正阳门外是北京最大的商业中心区,也是商人的聚居区域。明代,宣武门内外即有很多官员的宅邸、别业。清代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以汉人为主的官员士子从卢沟桥经广安门入京,或出城至西山郊游、或前往西郊御园朝见皇帝,栖居宣南都颇为便利,因此清代士人、官宦多居宣南。故时人有"东富西贵"之说。</p> <p class="ql-block">士乡渐成</p><p class="ql-block">在明代以来北京外城既有格局的影响及清初『旗民分居』政策推动下,清初汉族士人几乎都居住于宣南。士人间的交往有其特点,或切磋问学,或吟咏宴饮,或叙师生同年之谊,或念同宗同乡之情,而空间的聚集尤其方便了士人们的上述活动。士人越是聚居,就越能吸引更多他处和后至的士子、官僚来此居住;随着时代的更迭,宣南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名人遗迹、士林佳话,这进一步增添了宣南对士人的感召力。二百余年间,宣南承载了有清一代士人在北京除上朝理政外的几乎所有活动,堪称『士乡』。在此基础上,人们习慣上将清代汉族士人聚居宣南而进行的主要文化活动,及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称为『宣南文化』。</p> <p class="ql-block">宣南构园</p><p class="ql-block">一些有财力的士人官僚在宣南置地,建宅筑园。清初的宣南先后出现了多处名园。它们多无堂皇规模,而是依托宅园小景、主人地位与情趣及往来宾客的活动与赞誉而著名。园因人而益美,人以园而寄志,而众多士人们在其中的研学问道、诗文唱和更彰显了宣南名宅名园的特点和魅力。康熙中期以后,宣南士人的大型宅园日渐减少,乾隆时期,官府对官员房屋形制进行严格限制,大宅第多分剖为三四个宅院。</p> <p class="ql-block">宣南会馆</p><p class="ql-block">会馆是宣南士人居住和活动的重要而又特别的空间。北京的会馆出现于明代,极盛于清代。会馆基本都建在外城,宣南又占了总数的十分之六七。据统计,至清末宣南有会馆400余座,多数为士人会馆,少数为商人会馆。</p><p class="ql-block">京师会馆以地域为区分,接纳八方士人,尤其是来京参加会试、殿试的举子。士人们或暂居会馆,或在其中举行祭祀、团拜,送往迎来、宴集唱和。会馆为他们在京师的日常生活、政治活动、切磋问学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场所,是增洽他们乡情乡谊的纽带,是宣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宣南士乡形成和成长的主要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湖广会馆位于宣南骡马市大街东口,该处曾住过徐乾学、岳钟琪、张惟寅、王杰、纪昀、刘权之、叶继雯等康乾时期的名臣,嘉庆十二年(1807)捐为会馆,其后又有增建。馆内有戏楼、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等建筑。其中的戏楼,建于道光十年(1830),时湖南籍顺天府尹何凌汉倡议集资修葺湖广会馆,增筑了戏楼。</p> <p class="ql-block">湖广会馆是跨省会馆,主要接待湖南、湖北籍官员及两地来京应试的举子。会馆中士人联谊活动,除祭祀乡贤、神明及节日团拜,还有迎接会试举人、恭贺新科进士、礼送外放官员,祝贺生辰以及日常的士人宴集等。同治九年(1870)十月,两湖的官绅士人在此为曾国藩举办六十寿宴,贺寿联谊,观戏酬唱,为一时盛事。孙中山曾五次莅临湖广会馆,并于1912年8月25日,在此举行国民党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学术中心</p><p class="ql-block">清代宣南是当时的学术研究、创作与培育中心,产生了许多能代表那个时代最高成就的学术著作。宣南文化中有一个尤为突出的现象,即几乎清代所有重要的学术流派都曾在这里经过官方学术的倡导和学人的交流碰撞,形成学术思潮</p><p class="ql-block">并最终影响全国。</p> <p class="ql-block">学术培育</p><p class="ql-block">康熙朝平定"三藩之乱"后,政局已然稳定,清廷开始大力提倡学术,士人争趋京师,形成清代第一次学术高峰。至乾隆朝,在修纂《四库全书》这一规模空前的文化工程推动下,来自全国的大批著名学者汇聚宣南。宣南士乡的学术氛围之浓、学术水平之高一时空前。在争鸣碰撞中,他们的学术观念和学风发生巨大转变,从个体来说,许多人从地方学人上升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学者;从总体来看,这直接催生了乾嘉考据学及清代学术第二次高峰的出现。宣南不仅汇聚学人,更是提升与培育学术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斯文在兹</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清代宣南则是这个中心的人才高地和知识集聚之区,来自全国各地、以汉族士人为主体的官僚、学人群体聚集宣南,五方杂处,地方文化、个人学识在此得到交流借鉴和融汇提升。宣南为士人们提供了持久的、更广更高的学术平台,淬炼、提高了他们原有的文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而当这些士人分赴全国各地,又把宣南文化带到全国,故宣南士乡不仅是清代学术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还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并</p><p class="ql-block">辐射惠及全国。</p> <p class="ql-block">奖掖后进士乡风</p><p class="ql-block">宣南士乡学术氛围、学术地位的形成,既得益于京师地利、朝廷官方的倡导和培育,也与一些学者型官员,如大兴学者黄叔琳和朱筠、朱理兄弟等,乐于学术交游和笼络人才、提携后学有关。这对宣南士乡的学风乃至整个清代学风的形成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四库馆臣集宣南</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是乾隆朝组织修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前后参与的四库馆臣有四千余人,正式列名的编纂人员有36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宣南,围绕修书而进行的访书、考辨、著述、献书等活动基本都发生在宣南。修书增进了官员学者化的倾向,许多学者的学业和声誉借此张扬。宣南也再次成为这次学术活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的修纂还促进了乾嘉学派的发展,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栋、戴震、钱大昕、阮元、王念孙、王引之等,宣南是他们主要的学术活动空间和平台。</p> <p class="ql-block">引领文坛</p><p class="ql-block">清初诗风甚盛,京城诗坛名家汇聚,宣南诗社繁多、诗会频仍,诗坛魁首交叉列名其间,更促其盛况迭起,其中尤以王士祯影响为最,其"神韵"说,引领诗坛数十年。乾嘉时期,沈德潜、王昶、朱筠和翁方纲等人先后主持京师诗文坛站,以"格调""肌理"为特色的学人诗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与此同时,方苞等桐城古文名家也借助宣南名宦学人的宣传、奖掖,逐渐引领各地文风,成为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p> <p class="ql-block">熔铸新艺</p><p class="ql-block">士人以及官僚,直至帝王贵胄,是书法、绘画这两项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创作者和欣赏者。士乡宣南因而拥有数量庞大的来自各地、流派各异的书画艺术家群体。他们在此收藏玩赏、切磋交流、创新提升,宣南成为推助书画流派形成和流播的平台。</p><p class="ql-block">宣南士人还是清代戏曲的重要消费群体和剧本的主要创作群体。与此同时,戏园集中在宣南,伶人居住在宣南。京剧形成于北京,而拥有戏剧的创作者、演出者、消费者的宣南无疑是她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书法</p><p class="ql-block">清代书法可以分为帖学与碑学两派。乾嘉时期,乾嘉汉学中的金石学大盛,书法受之影响,碑学大兴。因此,以乾嘉汉学兴起为分水岭,之前帖学风行,之后碑学居上。帖学的代表书家,如沈荃、姜宸英、何焯、翁方纲等,碑学的代表书家,如钱沣、阮元、孙星衍、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翁同稣等,都在宣南地区居住和有很多与书法艺术相关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绘画</p><p class="ql-block">清代宣南地区聚集了诸多丹青名家,流派纷呈,如"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画家朱鹤年、张问陶、姚元之、汤贻汾、戴熙等,其中供奉宫廷者,如董邦达等更是其中翘楚。</p> <p class="ql-block">戏剧</p><p class="ql-block">清代北京内城禁止设立戏园,戏园集中在宣南,规模较大的会馆内也设有戏楼;伶人、戏班多聚居宣南;士大夫娱乐、交际中的听戏亦不可少;一些经典剧本的创作、伶人表演艺术的提高更是离不开士子学人的参与。因此宣南成为北京戏剧发展的中心。中国的戏剧舞台经百余年的淬炼,至晚清终于产生了京剧艺术,宣南士乡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承此余绪,现代的电影、话剧也最早出现于宣南。</p> <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在士人眼中,"家国天下"是一个联系着的整体﹣﹣以报国为核心,以修身齐家为手段,以兼济天下为最高理想。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士人当探求"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这代表了宣南"士人"的精神追求,顾炎武亦成为宣南士人的精神偶像。</p> <p class="ql-block">顾亭林祠</p><p class="ql-block">顾炎武在京19年,大部分时间寓居于广安门内的慈仁寺(今报国寺),期间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重要著作。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张穆、何绍基等选址于报国寺之西偏,筹建顾炎武祠,次年二月举行了首次公祭。此后三十年间,每年春季上已日(俗称三月三)前后、秋季重九日及五月廿八日顾炎武生辰日,都在顾祠举行公祭。</p> <p class="ql-block">经世思潮</p><p class="ql-block">清代嘉庆、道光之际,社</p><p class="ql-block">会危机日趋严重。面对日益深重的内忧外患,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敏锐的宣南士人,对乾嘉以降脱离实际的学风进行反思,并将目光转向对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他们积极倡导强国富民之学,经世思潮随之兴起。</p><p class="ql-block">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震醒了清政府的天朝梦。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民族危机冲击下,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种新动向﹣-﹣部分学者开始"开眼看世界",编纂了一批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著作,放眼观察世界,寻求御辱图强之道。</p> <p class="ql-block">戊戌维新</p><p class="ql-block">士乡宣南结集和寓居了大量参加会试的举人及官僚,这是"公车上书"及推动变革、参与维新、见证变法失败等都发生在宣南的外部因素,但这些事件也正是宣南士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勇担道义的士大夫家国精神与情怀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戊戌六君子</p><p class="ql-block">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光绪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是变法的中坚力量,人称"军机四卿"。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竭力阻挠、反对变法,最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大肆抓捕、杀害维新党人。其中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9月28日在宣南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p> <p class="ql-block">新政新风</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变"爆发,次年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社会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史称"清末新政"。诸多宣南的士人是新政参与者和支持者,虽然新政进展缓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对宣南而言,以新式教育的涌现较为突出,而最大的影响当属废黜了科举制度。</p> <p class="ql-block">兴办学堂是新政的重要举措。经顺天府尹和五城察院会奏,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获准在琉璃厂北后铁厂义塾旧址开办五城学堂。同期,外省旅京人士利用会馆开办了多所中等学校,如宣外大街的畿辅学堂,民国后改为畿辅中学、燕冀中学;后孙公园的皖学堂,后称旅京安徽中学校;琉璃厂八角琉璃井的豫章学堂,后改豫章商业学校、豫章中学校;达智桥的豫学堂,后改豫学校、旅京豫人私立法政学校、京师私立河南中学校、私立嵩云初级中学校;宣外大街的闽学堂,后为全闽春明公学女校。</p> <p class="ql-block">附: 长椿寺历史介绍</p><p class="ql-block">"九莲菩萨"</p><p class="ql-block">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p><p class="ql-block">保佑皇家的康宁、社稷的安之风,对当时的佛教起到期的政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张居正,晚年又力保长孙的政治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慈圣皇太后李氏画像</p><p class="ql-block">皇太后李氏(1545-1614),李氏十五岁时被选为裕王朱载屋府里的"都人"(即宫女)、预受宠爱,昌靖四十二年(1563)生子朱翊钧。1566年,朱载坖继位,即明穆宗,册封李氏为贵妃,1572年,其10岁的儿子朱翊钧继位为皇帝,即明神宗,尊李氏为"慈圣皇太后"。</p> <p class="ql-block">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在万历年间大兴佛事,欲借宗教力量保佑皇家的康宁、社稷的安固,由此助推了其时宫廷上下的崇佛之风,对当时的佛教起到了提倡和保护作用。李太后对万历朝初期的政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对内教子严明,对外信任和支持首辅张居正,晚年又力保长孙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是明代不多见的女政治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年(1612),神宗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李太后敕建长椿寺。李太后笃信佛教,自称『九莲菩萨』,故寺中曾一直供奉九莲菩萨像。长椿寺首位住持为当时的佛教高僧水斋禅师。凭借建寺时的特殊地位,长椿寺在京城众多的寺庙中一度号称『京师首刹』。</p> <p class="ql-block">神宗敕建长椿寺</p><p class="ql-block">长椿寺是李太后晚年发愿兴建的又一宏伟寺院。神宗敕建该寺,赐额"长椿",显然有为生母延寿祈福的寓意。建成后的长椿寺又超越此前诸寺,"规模弘敞,为京师首刹"。长椿寺开山祖师是晚明高僧水斋禅师,这更增添了这座皇家寺庙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长椿寺所在的宣武门外下斜街,元代以来『古树夹路』,熙来攘往,热闹非凡。明代万历年间长椿寺建成后,又成为这一带人文景观的核心所在。入清以后,随着宣南士乡的逐步形成,长椿寺是士乡文人仕宦雅集酬唱、礼佛暂憩的重要场所。他们在此观赏流连的足迹、一觞一咏的诗文,为昔日的皇家寺庙长椿寺增添了新的蕴藉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革命英烈停灵地</p><p class="ql-block">明清易代,长椿寺失去了皇家寺庙的光环及相应的赏赐与供给,营办丧葬、冥寿等法事成为寺庙获取资助的手段之一。乾隆年间,邻近长椿寺的妙光阁改名浙寺,在京浙人故去后多停灵于此。受此风习影响,长椿寺也渐以暂厝地而闻名。民国以后,辛亥元勋张振武、民国总理周自齐、文化名人陈三立,以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去世后都曾停灵长椿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英勇就义后,在此停灵达数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古刹沧桑展新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军管会曾在长椿寺办公,后又有一些单位来此办公和居住。长椿寺逐渐成为一个大杂院,原有格局和房舍遭到一定的破坏。2001年,长椿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和古都风貌,2002年启动长樁寺腾退、修缮工程,历时两年竣工,并辟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和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9年,长椿寺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2005年底,长椿寺修缮完工。11月30日,依托于</p><p class="ql-block">明代"京师首刹"-﹣长椿寺而建的宣南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附:</p><p class="ql-block">deepseek提供关于宣南文化博物馆信息</p><p class="ql-block">宣南文化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9号,坐落于明代古刹长椿寺内,是一座以宣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宣南文化被誉为北京文化的源头、缩影与精华,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览,生动地展示了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1.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宣南地区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物馆所在的区域是北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长椿寺作为明代皇家敕建庙宇,曾是“京师首刹”,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2. **展览内容**</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名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分为五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此地为宣南**:介绍宣南的地理和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士聚宣南**:展示清代士人群体的生活空间和学术活动。</p><p class="ql-block">- **斯文在兹**:展现宣南士人的文化成就和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先忧天下**:体现士人心系家国命运、勇于担当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宣南新声**:反映宣南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此外,博物馆还推出了全国首部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通过戏剧形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宣南士人的风采和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3. **特色展品**</p><p class="ql-block">- **宣武门石额**:清帝退位后由浙江名士邵章题写,陈列于序厅正中央。</p><p class="ql-block">- **《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略碑》**:明代著名书画家米万钟所书,为长椿寺镇寺三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鏒金多宝佛铜塔基**:原为长椿寺镇寺之宝,现塔基仍保留在寺内。</p><p class="ql-block">### 4.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长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主体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南北两侧的配殿以黄色琉璃瓦覆顶,规格高于主殿,体现了其作为皇家寺庙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5. **开放信息**</p><p class="ql-block">- **开放时间**:0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周二闭馆。</p><p class="ql-block">- **门票**:免费,但需提前预约。</p><p class="ql-block">### 6. **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还通过沉浸式戏剧、研学活动等形式,让观众更深入地体验宣南文化的魅力。例如,暑期推出的《宣南往士》番外篇“天下己任——翩翩风骨耀宣南”研学探索体验剧,结合了相声、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受观众喜爱。</p><p class="ql-block">### 7. **未来展望**</p><p class="ql-block">宣南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北京西城区的文化地标,未来将继续探索沉浸式体验和定制化演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进一步弘扬宣南文化。</p><p class="ql-block">总之,宣南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通过现代展陈手段和互动体验,让观众深入了解北京文化源头的文化宝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