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

时光

<p class="ql-block"> 新年的第一天,我和老伴由宁波来到绍兴,火车到达绍兴站已是下午二点多。提前预约的这家宾馆位于“城市广场站”附近,这里去哪都方便。</p><p class="ql-block"> 为尽快去鲁迅故里参观,我们到达宾馆就点了两份外卖,我整理物品、老伴查阅参观行进路线。还好,导航显示去鲁迅故里乘地铁一站地。吃完送来的外卖,我们按照导航出行,结果,走出地铁站约一里地(经过商业步行街)才到达鲁迅故里中心区。也许是新年的缘故,步行街到处都是游人;也许是因为摊位多、买东西人多的原因,使本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更加拥堵。再次手机查询,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祖庙、三味书屋、百草园,咸亨酒店。哇,没想到鲁迅故里竟然有这么多景点供游客参观。</p><p class="ql-block"> 虽然临近闭馆时间,各景点排队等待参观的游客依然很多。为全面了解鲁迅先生,我们选择先参观鲁迅纪念馆。跟随参观队伍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是鲁迅先生的雕像及“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金句。来到此处,参观者都自觉停下脚步,向鲁迅雕像鞠躬表达敬意。是的,鲁迅先生被誉为“民族脊梁”实至名归,他值得国人敬重。那一刻,我的内心也十分激动,毕竟,过去都是在书本上了解鲁迅先生,这一刻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感觉有所不同。整个纪念馆,以鲁迅先生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先生少年时期社会环境和社会状况;第二部分是介绍鲁迅先生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用心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先生在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新路,举起反帝反封建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帅;第四部分是鲁迅先生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一样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第一部分时,靠近第二展厅处传来争吵声,顺着声音望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一男一女在撕扯,还有展馆工作人员在劝阻。正在观看展板的游客被此事吸引,蜂拥而至围观看热闹。通过那位女士声嘶力竭的喊叫,让我们弄清了撕扯的缘由。原来他们是夫妻关系,那位女士坚持要男士放弃参观、陪她去沈园,而那位男士想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再陪夫人去沈园参观。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这对夫妻离开了展厅。然而,那位女士在离开展厅前那句“这过时的玩意有什么好看的,你们真是吃饱撑的”深深地刺痛了参观者的心,让许多参观者国骂出口,硬是把这对夫妻轰出展厅。看着参观者激动的表情,仿佛打胜仗那般,我才理解“群情激愤“与“墙倒众人推”的用意,我才确切知道鲁迅先生在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这段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参观者的情绪,参观者们依然静心观看着展板……</p><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我们再次被哭声所吸引。挤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坐在轮椅上九旬老伯在哭泣,轮椅旁一位年约四十岁的女士正在安抚他。有人指责这位女士欺负老伯,让这位女士不知所措,她不停的解释着。通过女士解释我们知道:这位女士是这位老伯的孙女,是她陪老伯来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这位老伯半身不遂有语言障碍,只能用别人难以听懂的语言、用不同种类哭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位女士叙述得知,这位老伯出生于资本家家庭,年少出国留学,回国后在大学教书。那些年,他曾被打成右派,也被定性为特务,被强迫离开教学岗位到学校图书馆看阅览室。老伯以鲁迅为榜样自我疗伤,在学生借阅图书过程中宣传鲁迅先生思想及作品,并自费举办多期学习班,提高在校学生对鲁迅先生及作品的了解,提高了这些在校学生文学创作水平,提高这些在校学生政治觉悟,他直至平反后才重返教学岗位。他是退休十年后加入党组织的,他一直把宣传鲁迅先生思想为己任。这些年,他先后五次参观鲁迅故里,每次他都感觉有新收获。听这位女士解释,老人家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他看到了那对年轻夫妻争吵过程,他也听到那位女士伤人的话语,这让老伯很生气也很担心,他只能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意愿。看来,还是孙女了解老伯所想;看来,这位老伯是真正关心年轻人成长;看来,这位老伯所经历的磨难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看来,这位老伯是鲁迅先生铁杆粉丝。</p><p class="ql-block"> 返回的路上,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位老伯的身影,我确实被这位老伯感动到了。是的,鲁迅先生“民族脊梁”精神鼓舞国人;是的,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折服国人;当鲁迅先生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柱时,会有许多鲁迅追随者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位老伯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这位老伯的哭泣,是老一辈对年轻一代人的期望,他真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不要碌碌无为混日子,只是不知在场的年轻人是否明白这位老伯这番苦心。</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躺在酒店床上无法入睡,眼前时不时闪过一些画面。小学五年级时(文革初期),学校图书室被红卫兵查封。我在同班同学阿力的鼓动下,一同去图书室用炉钩子在门缝里往外钩图书。还别说,我们每人都钩出来两本书,至今能记得其中一本书名是鲁迅先生的《呐喊》。当时,书中有许多字不认识,我是借助字典阅读完的。其中,《药》、《狂人日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依然记得。那时候,我们在教室里不敢看书,只能等宿舍熄灯后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直至看到后半夜;那时候,学校已经停课,无非是批斗老师或者学习毛主席语录,趴在桌子上睡觉也没有管。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与阿力后来将阅读的图书又送回图书室(是从门缝塞进去的)。客观地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我特别欣赏鲁迅先生的杂文,我在阅读他的一些杂文时,总会感觉自己的思绪会随作者同步跳跃。如《论“他妈的”》,我阅读后确实有畅快淋漓之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散播到大众心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继续到鲁迅故里参观。鲁迅故居是清代建筑,里面有八十多间房屋(其中有些房屋是近些年收回来的)。然而,让我感触最深依然是《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我看到了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书桌,鲁迅在书桌上刻的“早”依稀可见,可见鲁迅先生在少年时期就养成自律、自立、自勉的好习惯,这些好习惯有助于鲁迅先生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同样,在《三味书屋》读书,也让鲁迅先生了解了外部世界,也为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在百草园里,我看见有演员在与游人合影留念。这位演员从外貌上看,与鲁迅图片有些神似,我也不由自主与其合影留念。可以说,鲁迅先生之所以取得辉煌文学成就,与他儿少时期的经历有关,与他儿少时期善于观察、善于探索有关。百草园就成为鲁迅先生写作素材,百草园给参观者留下无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处景点依然需要排队等候,每一处景点参观者依然很多。由此可见,人们热爱鲁迅先生是发自内心的,否则,不可能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到这里仰慕。鲁迅先生之“民族脊梁”不是自封的,而是国人认可的。虽然,鲁迅故里有些商业气息,依然不影响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故里,是鲁迅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成长环境、思想形成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地标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我来了,鲁迅故里;我来了,我在这里再次感受到鲁迅先生作品的魅力;我来了,这里的乡土文化让我受益;我来了,清晰的记忆、反思的过程、激情的涌现,还有许多许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