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妈妈去旅行(三)——南桥灯火

芳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i>美篇昵称:芳 草</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i>美 篇 号:5747032</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大年初二,青城山天气阴冷,并伴有零星小雨。下午,亲家建议我们去趟都江堰南桥,看看传说中的“蓝眼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都江堰我去过几次,和母亲也去过一次。南桥也走过,只是都在白天,“蓝眼泪”却是在晚上才能领略它的风采。我们五点多出发,30分钟便到了都江堰离堆公园大门口,公园左侧便是鼎鼎大名的南桥。此时天色尚早,灯光也没有亮。我们便在广场上转着看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南桥原名“普济桥”,名字充满慈悲感,意味着"普渡众生"。当时灌县(现都江堰)城南连接不畅,民间谚语说:"灌县出南门——无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和灌县县令陆葆德,在都江堰大修后,把工程结余的银两和粮食用于修桥,实实在在为民办了件大事,彻底解决了"出南门无路"的尴尬,成为通往南方的重要通道。“灌城之南,离堆之下,有桥嶷然。”因位于城市南方,普济桥俗称南桥。"雁翅凌空,直指南道",就是很诗意的描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此后南桥从木质廊桥到现代建筑,经历了无数次浴火重生。洪水、战乱、地震,统统不是它的对手。尤其是2008年的大地震,差点要了它的命,但2009年它又满血复活,还整了个夜景灯光秀,弄个网红脸“蓝眼泪”。如今的南桥已成为历史名桥,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水上画楼”“雄踞江源第一桥”“览胜台”,是都江堰景区主要景观之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南桥极具明清建筑风格,桥头有桥亭、石阶、花圃,桥头重檐楼阁飞檐凌空, 彩绘雕梁画栋,鲜艳夺目。屋顶《海瑞罢官》《水漫金山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传说人物彩塑, 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南桥仍然保持了一个主廊,两侧各有一个侧廊的原状,形成三列走廊的古廊桥式风景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纵观桥内,赤柱朱槛,华彩宽敞。仰望廊顶,画栋雕梁,色彩明艳。全桥有楹联作品34幅,主走廊内壁上精工绘制的20幅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与18幅书法作品相间排列。这些书画大家和名人的作品,集中而形象地描绘出灌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充满了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南桥的秀丽风光不仅吸引国内的文人墨客,就连外国友人也喜爱有加。俄国画家瓦列里·列德涅夫,曾在2015年参观都江堰,绘画了系列作品,其中《都江堰南桥》画儿,深得大众喜欢。画面简洁概括,寥寥几笔表现了丰富的季节信息。秋风萧瑟,有的树木已经变得金黄,甚至已经掉落了大部分的叶子,而有的树木因为是秋天的关系,所以颜色也是暗沉发灰。体现了画家对颜色精准的把控能力。河面宽广,水波激烈,这是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特点,也在画家的画笔下精准的体现了出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此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城市的灯光如星星般点亮夜空,岷江江畔的灯光也随之亮起,两河四岸灯光闪烁,廊桥被霓虹灯绚丽妆点,映照在江面上,将奔腾的岷江水披上一层蓝色的轻纱,形成“蓝眼泪”。这层蓝光,如梦境般美丽,让人心生向往。灯光下的岷江,不仅有了白天的壮阔,更增添了一份夜晚的诗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蓝眼泪”,一个富有诗意与浪漫的名字,取名源于歌曲《蓝眼泪》。《蓝眼泪》是一首带有忧伤情绪的歌,其中有这样几句经典词句:“取一瓢深蓝色苦苦的湖水,化成一滴蓝色的眼泪,滴落在你眉间能解开情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人解释道,“蓝眼泪”的传说源自一场大地震,当时水库底部涌现出蓝色水流,最终形成了拥有神秘蓝色眼泪的鬼脚蝠。这一传说成为了都江堰南桥的独特景观和文化标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可远观玉垒山,杜甫《登高》诗里“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中的“玉垒”便是此山,夜幕下二王庙隐约可见,玉垒阁的灯光亮如繁星。母亲望着那高高的玉垒阁,感慨万千,说当年她来都江堰,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登上去的,现在非但上不去了,还走路腿都疼,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我安慰她到,当年您刚过花甲之年,现在您已经九十多岁了,能爬那么高的山是要创造奇迹呀!那您就成网红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指着远处亮着红灯,在夜幕下若隐若现的建筑说,那便是宝瓶口旁,离堆之上的伏龙观。您记得当年咱们还在里面看到一尊仪态雍容、敦厚亲切、笑容可掬的石人像吗?那人正是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缔造者李冰。当年正是李冰父子带领百姓采用“深淘滩,低作堰”的方法,修建了都江堰,才使成都免遭洪涝,成为现在的“天府之国”。母亲看着脚下滚滚水流说,这水就是有些大啊,给咱那儿分些麦子就长得更好了。劳作了一辈子的母亲,都九十多岁了还操心农作物的生长,老农民的本色没有忘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廊桥西街的小酒馆燃着灯,幸福的小生活吟吟而出,在南街的街头牵手走一走,明城墙上的背影也多了一丝温柔。这不正是当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愿景吗?幸福路上的人间烟火色,带着最市井的欢愉热闹。时光漫漫,终有悦满。岁月缓缓,终得安然。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日暮酒杯淡饭,云卷与舒意悠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总要来趟都江堰吧,吹一吹南桥的晚风,看一看蓝色的眼泪”。自从这里成了热门打卡地,一到晚上,人们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从我们转了几圈,找不到停车位足以说明问题。“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有人说“一定要和喜欢的人去都江堰,看一次‘蓝眼泪’。”我来了,完成了对生活情感的寄托。您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