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故乡正月十五“闹元宵”

燕山月

<p class="ql-block">燕山月 / 制作</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称“元宵节”,这是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所以,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p> <p class="ql-block"> 古时元宵节盛况</p> <p class="ql-block">   故乡张家口地区把正月十四至十六日统称“灯节”。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种天上的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p><p class="ql-block">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畜都烧死,把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p><p class="ql-block">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个霹雳,吓得不知道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要张灯结彩,点响炮仗,燃放焰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以为已经放火,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于是就分头准备。 </p><p class="ql-block">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连天,连续三天晚上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这样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后来这种活动就一直延续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次逢凶化吉,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红灯,放焰火。在灯节这天晚间城乡各户燃放鞭炮,张灯结彩,规模盛于元旦。 </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灯节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三天,到正月十六结束。在这三天里,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或在本村看热闹,或慕名到外村去观瞧。</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日子里,张家口村村堡堡举行灯展,灯笼式样别致新颖,做工精细,鱼龙鸟兽各式俱全,有的乡村用灯摆成阵势。村村都是鼓声雷动,锣镲连响,铙钹助威。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社火队,都是在锣鼓声中踩着鼓点,且走且舞;扮演丑角的,更是滑稽百态,舞姿奇出,亮相叫绝,调动着观者的欢乐情绪。</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日子,村村都是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把节日喧闹得轰轰烈烈,把娱乐鼓张得溢满了宽街窄巷,可以说这就是当地的“狂欢日”。</p> <p class="ql-block">   旧时节日里,各村的社火队在社火头的带领下,要给村中的大户人家拜年,拜年自然就是要讨要礼物,或补助社火经费,或讨得酒喝。</p><p class="ql-block"> 坝下蔚縣、宣化、阳原县等地有些城镇、乡村白天举办秧歌、旱船、龙灯、高跷、舞狮、背阁、戏剧等社火活动,晚上还摆灯碗城、灯笼城、打树花、响杆、放烟火,欢腾热闹的形式应有尽有,喜欢看啥就看啥。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元宵节各种活动</p> <p class="ql-block"> 吃元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此日各家均制购元宵,作为当日主食。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也有用芥、葱、蒜、韭、姜做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热热火火,团团圆圆。</p> <p class="ql-block"> 古时吃元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闹花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张家口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张家口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无论市区还是乡村都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家家户户,商铺门口,满街都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形形色色,异彩纷呈。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最著名的是怀安县的“九曲黄河灯”,据传说,游过灯阵可免除百病。“黄河九曲灯”是由365 根(闰年366 根)葵花秆或秫秸把,依据古代二十八宿观星法或九星定位法编织成的灯阵,秆高1.3 米,通道宽1 米,长约2 公里,每根杆的顶端置一盏灯,阵中央置一根9 米高的旗杆,只置寿星仙鹤灯,俗称“老杆”。这种灯均用一圆木盘托底,四周分别用红、绿、黄、蓝、紫五色彩纸糊裱,里边放着用莜面或荞面捏成的小油灯碗,内盛煤油,燃捻成灯,风吹不熄,雪打不灭。社火队伍带领人们走阵时,手中执灯一盏,与阵中的灯相映成趣,游者走到中间,争相抚摸“老杆”,可寿逾百年。此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场面十分壮观。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怀安县“九曲黄河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猜灯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张家口民间都要挂起彩灯,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耍龙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张家口地区的耍龙灯也很热闹,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张家口的高跷队伍中有戏剧各色人物、猪八戒与孙猴子的舞金棒、扛钉耙,都能让观者大饱眼福,身心愉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时踩高跷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舞狮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划旱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打树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树花”是张家口蔚县暖泉镇最具特色,最为精彩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个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p><p class="ql-block">  “打树花”时夜空中金光四溢,飞彩流霞,观者雀跃。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p><p class="ql-block">  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打树花也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放焰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有的县乡举办焰火晚会,广场内耸立高杆,高杆缚以若干横架,架上缚以各种焰花鞭炮,以火药捻子相连,由下而上点燃。高杆周围又立若干低杆,或用树枝簇成树状,均缚焰花鞭炮,依序点燃。一时忽而“铁树开花”,忽而“火龙腾天”,忽而“空雷焰雨”。空间万点齐明,五光十色,地下人流熙攘,叫奇喝彩。放焰火,为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市和各县元宵节夜都在广场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老少都走到大街上,倾城而出,万人空巷。去观看那美丽的烟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游百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是“游百病”的日子。“游百病”就是走出居住的村堡,到远处的地方游走一遍。据说这样一游走,就把身上的“百病”扔到外边了,在新的一年里就可以百病皆除。这一天还有人人吃梨的习俗,梨者谐音于“离”也,吃梨就是远离百病的意思。这一天,也有人不停地嗑瓜籽吐皮,百病口入,吐皮也即是“吐病”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过了正月十六,既过了互相拜年的热潮,也过了红火热闹的高峰。但是,女人们忌做针线的日子并没有过去,男人们也依然是闲淡的日子。于是,有的走向远方看望常年不相往来的亲友,有的到仍在唱戏的村子去看戏,或在村里聚在一起打“天九”,玩纸牌,打发这一段轻闲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