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4)

立文(老宗)

作者:铁凝 朗读者:老宗 <h1><b>“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4)</b><br><br></h1><h1> 4<br> 二〇一三年夏天,年逾百岁的杨绛经历了一场因私人书信被拍卖而引发的官司。杨绛先生决定依法维权并公开发表了声明。她在声明中说:“近来传出某公司很快要拍卖钱锺书和我及钱瑗私人信件一事,媒体和朋友很关心,纷纷询问,我以为有必要表明态度,现郑重声明如下……”杨绛先生谈到此事让她很受伤害,极为震惊。她表示对此坚决反对,希望有关人士和拍卖公司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否则她会亲自走向法庭,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利。<br> 得知这一消息,我惊讶和钦佩杨绛先生以百岁之躯毅然维权的决心,又十分担心她的身体。记得我赶去杨绛先生家时,看见她面色稍显憔悴,但讲到维权事,叙述有力,神情倔强,一扫平日之淡然。我忽然不敬地想到,若钱先生在世,怕都不见得有这样一份果敢。也才更加具体地领略到钱先生每遇生活难处为什么只要听见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不要紧,我会洗”便踏实、安心。<br> 我在杨绛家了解到事情全过程,我站在杨绛先生一边。当年五月三十日,我接受了《文汇报》记者关于钱锺书、杨绛私人书信被拍卖一事的采访。我同意《文汇报》载 一些法学家的看法:这一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我认为,私人间的通信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利用别人的信任,为了一己之私,公开和出售别人的隐私,有悖于社会公德与人们的文化良知。在当事人坚决反对的情况下,如还执意要这样做,是对当事人更深的伤害。我对记者说,钱锺书和杨绛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翻译大家,深受国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杨绛先生是亲历五四运动唯一仍在世的中国作家。钱、杨二人把一生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至今捐款计逾千万元,受益者已达数百位学子。如今一百零二岁的杨绛精神矍铄,身体康健,这是中国文学界和文化界的幸事和喜悦之事。拍卖事让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在安宁和清静中被打扰,她的情感、精神受伤害。让这样一位老人决意亲自上法庭,一定是许多喜爱钱锺书、杨绛作品的读者不希望看到的,一定也是善良的国人不乐意看到的。人心的秩序,人际关系中信任、坦诚 这些美好词汇万不可变得如此脆弱和卑微。<br>杨绛先生的愤怒维权,得到社会众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曾同我一道拜访过杨绛的李冰同志倾力相助,中国作家协会权保会也同有关方面积极沟通。经多方共同努力,持续将近一年的案件,终以法院判决杨绛胜诉而告一段落。<br> 就此,我也感受到这位瘦小的老人胸中的硬气,她对著作权、隐私权,对丈夫、亲人和家庭义无反顾的捍卫。她的超然从容 为她抵挡了学问著述之外的嘈杂,她的不妥协、不原谅则把她还原为一个常人而不是超人。身着隐身衣并非躲闪与逃避,也不是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去。真正的隐身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的,在人所不见的地方,以远离虚名浮利的坚忍意志,定心明察,让灵性和思想的傲骨开出忧世且向善的花。<br></h1><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图片取自百度,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