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草原老杨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近代文人新春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去春来,又是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关将至,有人喜欢用画笔记录阖家欢乐,一幅幅画作满是生活温情;有人会精心布置居所,注重传统仪式,手写春联让家充满年味;也有人在迎来送往间,为国家和事业的前途出谋划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温馨的、喜庆的,还是忧愁的、彷徨的,都是近代文人独特的新年经历。</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梅花主题山水画《竹在万点梅花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李可染:踏雪寻梅</b></p> <h3>王吴军</h3></br><h3>1973年的春节,周恩来总理请李可染给国宾馆画一幅画,与他一同绘画的还有李苦禅、黄胄等几位画家。<br></br></h3></br><h3>一天,画完画后,李可染见外面下着大雪,就带女儿到北京的中山公园去观赏梅花。路上滑,李可染拄了一根拐杖。走在路上,雪很厚,李可染说这叫踏雪寻梅。一路上的空气特别清新、爽快,放眼望去,漫天大雪下是一片琼楼玉宇。</h3></br><h3>进了公园后,李可染和女儿走入一个花房,一进门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满屋子都是盆栽的梅花,被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大盆小盆摆放得错落有致。李可染兴致很高,就一棵一棵地看,他仔细观察着梅花的结构,要记在心里,准备画一幅梅花图。</h3></br><h3>回到家后,天已经黑了,外面爆竹声声,李可染坐在画案前绘画,他画了三张梅花图,画好后贴在墙上。李可染画的是自然生长的梅花,他喜欢天然的事物,因此他的绘画作品中也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h3></br><h3>李可染喜欢梅花,每次过年,他都要买一些梅花放在屋里,另外就是水仙,满屋子都是鲜花。吃完年夜饭的时候,李可染就在家里铺纸画画,给孩子们一人画一张。每逢此时,李可染还喜欢出谜语让孩子们猜。</h3></br><h3>李可染踏雪寻梅过春节,真是别有一番情调。</h3></br>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孙犁:花样过年</b></p> <h3>王剑</h3></br><h3>近日,笔者翻看《耕堂劫后十种》,发现有多处记载孙犁的过年情况,其演变轨迹清晰可见。<br></br></h3></br><h3>孙犁过年喜欢回忆童年春节时的情景。那时他喜欢贴春联,觉得“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两句意思很好;认为“树天灯”“搭神棚”很庄严,而和叔叔一起放鞭炮很快乐。后来过年时,他也会买一挂小鞭炮,让孙儿或外孙燃放,自己则在屋里听。但总感觉饭菜、水果、鞭炮,不似童年时可爱。</h3></br><h3>孙犁过年喜欢读书。他喜欢读有趣味的书,即让人开心的书。高雅的书,如《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续古文观止》;通俗的书,如《杂纂》《笑林广记》。他认为《笑林广记》是笑话书中的精品。有时也读明末野史,发现难得的史料,常常会心一笑。</h3></br><h3>孙犁过年喜欢写信。仅以20世纪90年代而言,他在春节期间就给徐光耀、韩映山、铁凝、郭志刚、姜德明、卫建民、冉淮舟、葛文、邢海潮等人写过信。其中与韩映山和邢海潮的通信次数最多,内容涉及读书感想、饮食起居和编读事项。这些信札写得简短具体,富有生活情趣和烟火味道。有时候,他还要接待上门约稿的编辑。比如有一年春节,他就接待了《人民日报》的编辑刘梦岚。</h3></br><h3>孙犁过年喜欢整理藏书。他站在书柜前,仔细观察包扎旧书的报纸,发现有的封皮太脏太旧,就取出来用报纸重新包上。有的精装书书顶变黑了,他会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直到干净了为止。整个春节下来,他发现自己整修了多种商务版旧书,颇为得意,爱书之情难以言表。</h3></br><h3>孙犁过年也会翻翻旧照片。他有一张1946年的照片:画面中他戴着一顶毡帽,是在延安时发的;穿着一件棉袄,是妻子用一件大夹袄改制的;里面的衬衣是朋友买了送他的。看着这张旧照片,孙犁就像是在冬季见到了春草春花一样,隐约看见妻子在深夜小油灯下缝制冬装的辛劳情景。他将此情此景写成了一篇散文,叫作《新年悬旧照》。</h3></br>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胡适:“年关难过”</b></p> <h3>赵燕</h3></br><h3>1934年末,上海火车北站,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汪乃刚兄弟等人,正在等待从南京赶来的胡适。胡适此行至上海,原本是南下香港路过,他即将到香港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h3></br><h3>胡适一下火车便被接到新亚饭店用早餐,汪原放兄弟找他谈亚东图书馆的银行欠款问题。年关将至,7400大洋的欠款如果不能了结,亚东将面临停业关门。</h3></br><h3>胡适先是到银行家朋友徐新六处,当面托他将亚东欠兴业银行的2000元透支再转一期,又托他给陈光甫打电话,将欠上海银行的3000元透支再转一期。办妥此事后,胡适接受张禹九与张肖梅女士的邀请,到国际大饭店吃午餐,共进午餐的有张仲述、余上沅、梅兰芳、冯幼伟、徐新六等人。</h3></br><h3>席间,胡适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毕竟除了已办妥的外,还有2400元的欠款问题无法解决。午餐后,胡适立即去找章士钊求助,可章士钊也毫无办法。胡适只得来到温州路汪原放家,汪母见到胡适,禁不住老泪纵横,拉着他的手说:“适之哥和章伯伯总要救我们一家才好。我活到今日,不曾过过这种日子!”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她下泪了。我虽感动,实在想不出法子来。”</h3></br><h3>临走时,胡适给汪原放留下两封信,信的具体内容虽不得而知,但大半也是与筹款清欠相关的办法与建议。处理亚东清欠的事暂告一段落后,胡适开始走马灯式地拜访上海友人——王云五、李拔可、傅伟平、何柏丞、周昌寿、丁鼎南等。他还借李拔可的汽车一用,特地去见了蔡元培一面。</h3></br><h3>晚间,胡适又应梅兰芳邀请,到英美烟草公司总经理沈昆山家中晚餐。但这顿晚餐与午餐相似,再次因亚东清欠之事而未能尽兴。</h3></br><h3>晚餐后,在上海这个中国最繁华都市的舞池之中,胡适看到宋子文、顾维钧、陈光甫、李铭、夏小芳等人,正觥筹交错、欢声四起。他在日记中慨叹道:“在那个狂乐的跳舞场上,谁也不感觉空前的经济大恐慌逼人而来,谁也不感觉国家的绝大危难即在眼前!”</h3></br><h3>胡适在百乐门没有逗留多久,就回到下榻的新亚饭店。汪孟邹、汪原放、汪乃刚兄弟早已在饭店等候了,这群曾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崭露头角的出版人、编辑、作者,在房间里密谈了许久,为度过眼前的经济危机苦思对策。</h3></br><h3>不知不觉间,胡适与汪家人“守岁”过了凌晨3点,迎来了新年。</h3></br> <h3>△1965年,农历乙巳,张大千以1953年所作的《摩登迦女》为封面印制的贺年卡。</h3></br>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叶圣陶:为友撰联</b></p> <h3>夏明亮</h3></br><h3>抗日战争时期,叶圣陶流落在大后方成都,从事教育和编辑出版工作。由于工作单位与居所有较长一段距离,他常常乘坐“鸡公车”。这是一种独轮车,座位在车轮上面,需要专职的车夫来推。因为经常乘坐鸡公车,叶圣陶和车夫老俞处得熟络。</h3></br><h3>老俞年届半百,在军队里当过差,也做过农民。由于务农不能维持一家生计,他便与小儿子各推一辆鸡公车为生。老俞喜欢与乘客攀谈,在交谈中,叶圣陶了解到老俞还有一个大儿子,在抗战队伍中担任排长,隔上个把月就会来信,谈起与日军打仗的事,言语间颇为自豪。</h3></br><h3>有一天,叶圣陶乘坐老俞的车时,发现老俞眼皮红肿,一改往日喜欢交谈的习惯,闷着头只顾推车。叶圣陶一打听,才得知老俞的小儿子前几天得急症死了。老俞原本打算进了腊月就将家里养的两头猪卖掉,再把父子两人推车积攒的钱合在一处作本钱,做点小生意。没料到祸从天降,他只得把那两头猪贱卖了,给小儿子换了一口薄棺材,将他安葬。</h3></br><h3>春节将近,老俞请求叶圣陶给他家写一副春联,说他家好几年没有贴春联了,今年一定要贴一副,洗刷一年晦气。叶圣陶想着老俞一家的遭遇,思考良久,拟了这样一副春联:</h3></br><h3>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h3></br><h3>这副春联,以质朴的语言,描述了老俞家的境况:长子在前线抗日打仗,无愧于国家;自己推鸡公车,靠力气吃饭,与哪一行正经行业相比都不差。老俞十分满意。</h3></br><h3>叶圣陶的文友们也说,这副春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反映了抗战大背景下底层百姓的辛劳与付出,是一副从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的好对联。</h3></br> <h3>△张大千制作的《白蛇传》贺卡。</h3></br>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大千:制作贺卡</b></p> <h3>周惠斌</h3></br><h3>1965年农历乙巳蛇年,张大千以自己创作于1953年的《摩登迦女》为封面,印制贺年卡,寄赠亲朋好友。</h3></br><h3>《摩登迦女》贺年卡的内页,左面印有张大千手书的“恭祝圣诞,恭贺新禧”,右面为其英文贺语,一左一右、中西兼顾、别具特色。画面主人公“摩登迦女”,据《楞严经》记载,摩登迦女原名缽吉蒂,后来在佛陀的教化下,成为一位修行得道的圣者。</h3></br><h3>《摩登迦女》是张大千当年临摹甘肃省瓜州县(旧名安西)榆林窟内的壁画而成。画面中,摩登迦女秀发披肩、容貌娇美。她身穿敞胸镶毛边长袍,衣领和襟边巧妙遮掩了身体的部位;颈项戴璎珞圈,双耳配玉环;右臂弯曲上扬,拇指与中指轻叩,手形呈莲花状;左臂向下外伸,手腕上翘,五指松弛舒展;双脚立于莲花座上。一条青蛇口吐红信,从她前身绕左腰至后背,再沿右肩下行,与蛇头相交,寓意摩登迦女在佛法感召下,断除欲念、放下执着,一心修行。她身后的一片五彩缤纷的火焰,显现出摩登迦女终成正果、浴火重生所焕发出的绚丽灿烂。画面右上方,题识“摩登迦女,楞严经,癸巳六月,西川近事男张大千造”。</h3></br><h3>12年后的1977年,农历丁巳,又逢蛇年,张大千选取了京剧《白蛇传》中白素贞与青儿的剧照,制作了一张贺年卡。张大千一生喜好京剧,白蛇传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京剧《白蛇传》因褒扬崇高人性和坚贞爱情,在戏剧舞台上也深受人们喜爱。张大千以京剧剧照制成贺年卡,并题写“恭祝六十六年岁丁巳开岁百福”,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新年到来、迎春纳福的深情期盼和美好祝愿,也寄寓了他对国粹京剧的推崇和传承。</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