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的微信圈,满眼都是甜的。邻居送来她的手作双色元宵,更让我甜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然而,于我记忆深处,儿时的元宵节,我未曾品尝过元宵。我甚至不记得有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习俗。我们过的是正月十六。老家有句俗话:“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灯。”倘若中秋佳节天空被云彩遮蔽,难以赏月,那么到了正月十六,便会雪花纷飞。届时,皑皑白雪映照红火花灯,滋润着广袤大地,别有一番景致。</p> <p class="ql-block"> 在我老家山西晋城,正月十六节的社火仪式主要是八音会、划旱船、跳秧歌、猜灯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p> <p class="ql-block"> 山西从南到北都有过正月十六的习俗。除了前面说的庆祝仪式外,山西各地还有各具地方特色的活动。在长治,人们会点燃塔状或动物造型的旺火,在火上烤灯糕吃,以祛除百病。</p> <p class="ql-block"> 平顺县有一种叫“刮街”的传统民俗活动。手持火把、铡草刀、灯笼、火斗的队伍一路鸣放鞭炮、挥舞手中的家伙,驱妖魔降鬼怪,以求一年平顺安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晋中市寿阳县正月十六的特色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社傩nuó舞。傩舞俗称“耍鬼”,由6名大鬼和18名小鬼表演,大鬼头戴面具表演,小鬼敲击小锣助阵。它借助巫傩形式演绎“轩辕大战蚩尤”的传说,表现驱鬼敬神、驱瘟避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平定县娘子关镇,正月十六会举办“跑马排”活动。村民先用灰沙和泥土垫到跑马的古街上,防止马匹打滑。接着,骑手们头裹包巾,身扎短衣,在古街上传锣三遍后开始跑马,其间还穿插秧歌和社火表演。</p> <p class="ql-block"> 山西北部古城大同有舞旗花的习俗:人们用麻秸秆或其他易燃材料扎成火把,在空旷处挥舞,火苗窜得越高,预示着今年的庄稼收成越好,也有驱邪祈福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过正月十六的还不只是在山西。北京市怀柔区有正月十六“敛巧饭”的习俗。正月十六前夕,少女们会去各家敛收粮食、菜蔬,十六当天,年长妇女协助将饭菜做熟,全村女人共食。做饭时会在锅内放入铜钱等,吃到的人被认为能求到巧艺和财运。饭前要扬饭喂鸟,饭后在冰上行走,名曰“走百冰(病)”,寓意百病消除。</p> <p class="ql-block"> 山东泰安市东平区旧县乡的正月十六爬桥节,是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天上午9点左右,庞大的队伍会走向旧县大桥,从桥北走到桥南,再从桥南走回桥北,借此祈求消灾去病、风调雨顺、新的一年行大运。</p> <p class="ql-block"> 陕西关中地区有正月十六看媳妇的习俗。新娶的媳妇早早吃罢晚饭,静坐在自家的热炕上,等待邻居家的老婆婆、老妈妈和年轻媳妇们领着自家的娃娃孙子打着灯笼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河北沧州有正月十六“溜百病”的习俗。当天晚饭过后,人们会成双结对地出门溜达,有的提着灯笼,有的戴着闪闪发光的头饰,一些人还会在溜达过程中扔一些小额的硬币,寓意去除疾病和贫穷。</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走百病”或“遛百病”可能是正月十六中国北方流行最广泛的习俗。人们会根据当地的自然和景观条件,或逛街,或爬山,或过桥梁,或登城墙,寓意新的一年能轻松越过坎坷,消灾祛病。</p> <p class="ql-block"> 除了“走百病”,“烤柏灵火”是正月十六在北方最流行的习俗。人们会在夜幕降临后,在街头或自家门前空旷处点燃柏树枝叶,然后拌烧秸秆杂物。一家人围着火堆,嘴里念叨着“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等民谣俗语。</p> <p class="ql-block"> 古话说年好过,月难过。</p><p class="ql-block"> 春节,乃万家团圆之佳节。自除夕至初十,福财盈门、寿喜相伴,每日皆浸于祥瑞之氛。然世间聚散无常,生活亦难顺遂无虞。正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正月十六,当一年中首现由盈转亏之月悬于夜空,刚历经阖家欢聚的人们步至户外,祛邪驱祟,勇破荆棘,开启全新征程。或许,这正是正月十六节庆的本真意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