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

溢雅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每日一文,陪伴您开心喝茶!</i></p> <p class="ql-block">2019 年 8 月初,晚上八点,和森家正准备吃晚饭,我们不请自到。</p><p class="ql-block">和森准备给我倒他自己泡的桑葚酒时,我说:“能不能给我来一杯茶酒?”看他短暂的停顿,我又赶紧补了一句:“我想试试茶酒。”和森立即去隔壁的房间给我单独倒了一杯茶酒。</p><p class="ql-block">我并没有马上喝。对于这杯茶酒,我慕名已久,听隔壁老王说了多次,但不易得;其实我们都已在贡叶茶厂吃过晚饭了,但要想真正地了解茶酒,还是得亲自品尝一下——只有喝过、体验过,才能知其味,真正的味。</p> <p class="ql-block">酒杯在手里,观其色,如琥珀,却又比琥珀色深;如熟茶汤色,亦比熟茶汤色深,更接近酱油色。我将茶酒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说猜中有奖,很多朋友留言,有猜酱油、中药的,有猜茶膏(茶膏冲泡后的汤色)、酸梅汤的,也有猜红糖水、姜糖水的,还还有猜可乐的。最终没有一个人猜中,这杯茶酒的颜色与他们所猜之物确实很像,谁能想到,这是一杯茶酒呢?倘若我没有亲自见到、闻到、喝到,估计我自己也无法往酒的方向考虑。</p><p class="ql-block">酒杯在手里,我仔细地闻,是一种独特的香味,是浓郁的清晰的药香,还有一个朋友说有中药材丁香的气息;还有淡淡的茶香,以及一层似有似无的参香。相反,虽说是茶酒,但酒味不浓,已被药香掩盖,给人一份醇厚、绵绵的愉悦。</p><p class="ql-block">看到我要喝,和森说:“刚喝的时候有点儿苦。”当茶酒入口、入喉,并没有想象中的烈,而是有一种顺滑感及汤感。确实有一点儿苦,但极浅,且倏忽而逝,剩下的,是药香与醇厚的享受,穿喉而过,入胃,入心,极为舒畅。</p> <p class="ql-block">这是 2008 年的老班章夏茶与高度酒的结合,而酒,又是2016 年酿制的苞谷酒,存放一年后,到 2017 年才泡的。</p><p class="ql-block">和森说:“11 公斤白酒配 1 公斤干茶,感觉茶叶放多了一点儿。”</p><p class="ql-block">“正常情况下的比例是多少?”</p><p class="ql-block">和森说:“没有正常情况。家里有这些东西,想试验一下,摸索着泡酒,纯粹是为了好玩。这个东西(茶酒)没有标准,没有经验,也没有想过最终出来的味道。(那次)做了后,就再也没有做了,以后或许会做,或许不会做,不是每年都做,以后看心情,想做的时候就做,反正是自己家的原料,对身体无害。”</p><p class="ql-block">“茶酒制作后,多长时间可以喝?”</p> <p class="ql-block">和森说:“这个我也不知道,第一次打开喝是八个月后,预期目标达到了 70%。”</p><p class="ql-block">我跟同行的几个女孩子说这个酒不错,倒不是骗她们喝酒,而是真觉得可以稍微尝试着喝一点儿。她们尝过后也没有骂我,再说,这么好喝的酒也不应该骂我。</p><p class="ql-block">一杯茶酒后,我又换上桑葚酒,入口微甜,但微辣,最让人失望的是,缺乏茶酒的那份醇厚、浓郁,感觉差了太多,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过,我也不应该这样失望,毕竟,老班章茶叶与桑葚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尽管,都挂在树枝上。</p> <p class="ql-block">不管是苞谷酒还是稻谷酒,抑或茶酒,在云南的山区都是最普遍的酒,也是比较廉价的酒,老班章人对这杯从价格上来说不起眼的酒却看得格外重,其在心底的分量远不是外界的那些瓶装酒所能比拟的。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口感的习惯与依赖,也不能说是视野所限,当然,更不是因为老班章人舍不得花钱,而是他们对健康的追求,对酿酒乐趣的享受,对可以看得到的、能够掌控的品质的执着。干活结束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小酌几杯,任夜色再黑也无法拒绝这杯佳酿带来的放松与惬意,清冽而甜,那正是生活最值得贪恋的味道,岁月也不能将其夺去。</p> <p class="ql-block">节选自《新茶路:普洱茶王老班章》,作者:周重林、柳星妤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