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标语写满墙 革命精神世代传

俺老孙来也

<p class="ql-block"><b>  红军标语,是井冈山根据地和湘赣闽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红军标语历经近一个世纪的硝烟风雨,有的在书写后不久便被更换或覆盖,有的标语载体被剥蚀损毁或拆除,遗存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在闽西大地上,也有部分红军标语散布在乡间民里,虽然当年红军留下的革命痕迹经过岁月的磨蚀已所剩无几,但是红军标语却以一种无言的方式,向代代后人传递着革命年代的信息和红色光辉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福建省三明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是永安目前遗存红军标语最多的村庄之一。遗存的标语具有署名单位多、时间跨度长、书写形式多、宣传对象广等特点。其内容既宣示了革命的最终目标,结合了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它不仅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珍贵信史,更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全国许多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都建有【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永安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则设在洪田镇马洪村的廖家祠堂逢源堂内。</b></p> <p class="ql-block"><b>  2月10日,在结束了第一站:溪源水库的游览后,“跟着甘露下洪田”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马洪村逢源堂【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接受再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洪田镇马洪村的廖家祠堂逢源堂,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逢源堂原为廖氏祖屋,修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大屋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5亩。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多次进出洪田,为保卫中央苏区做了重要贡献,1934年,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在此驻扎,将其作为临时指挥部,指挥参与小陶战役,在这里留下了200多条红军标语。</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逢源堂,随处可以看见房屋的墙壁、过道、房间都有红军标语和红军漫画,内容震撼人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火红的年代。这些标语漫画不仅密度高、时间跨度长,而且语言简洁凝练、气势磅礴,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活化石”。90多年后的今天,追寻历史的足迹,透过一幅幅珍贵的宣传标语,我们仍能感受到红色呐喊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红军写在祠堂上的标语不少都已经残缺不全、斑驳暗淡,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红军战士们的英雄壮举,看到那段闪耀着光芒的历史。据现场讲解员介绍,2016年,永安市整合洪田镇马洪村原“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和“战时红军医院旧址:作求堂”的资源,建设了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这是福建省首个实体性红军标语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两个场馆真实的记录了苏区创建、巩固与发展峥嵘岁月,印证着红军的足迹和留痕,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100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在【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内,通过自身的参观以及解说员的讲解,我们重温了当年的革命历史,昔日的革命景象仿佛又鲜活的展现在眼前,大家对红军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家感触很深,纷纷表示,一定会共同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加珍惜当前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行程万里,不忘来时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通过今天(2.10)的永安洪田红色旅游,我们进一步感悟到了信仰之伟力,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从红军标语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中吸收正能量,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不断努力和奋斗。(完)</b></p> <p class="ql-block"><b>用最直白的文字,讲述不平凡的故事,用最真实的影像,记录不一样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b>——写作不易,编排辛苦,阅读有情,转发有义,你来也来了、看都看了,伸出你的蛇指,点个赞再走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