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皮糖张的祖先原籍山西长治,居住在郊区一个大约二三百户的小村庄,当时的生活来源主要以卖力气和自己熬制传统的麦芽糖做成糖坯子,专供熬糖人和捏糖人用,同时还有自己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燕王扫北时,皮糖张先祖携一家人北上到京师(北京),因其有熬糖制果的手艺,沿途中以此为生计,又因其所做的糖果花样很多,尤其小糖人儿、小黄瓜、小动物等深得孩子们喜爱,时间一长,众人便将这家人称为“糖人张”。</p> <p class="ql-block"> 随着难民一路相继落户,“糖人张”一家也在天津大直沽一带安了家,出于对手艺的信心,“糖人张”曾对子孙说:“三百六十行,不如打鼓卖糖。”他们一家从大直沽一直迁到了西头梁家嘴一带,糖人张的生意总算有了起色,货担子变成了小推车,一家人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到了道光年间,“糖人张”的先祖张少公已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大院,由于梁家嘴一带地理位置优越,南来北往的客商常常来此买些糖果,于是这个家庭作坊的生意越做越好,他们干脆搞起了批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来,糖人张主要是熬皮糖,到了清朝末年,皮糖张皮糖不仅以质量取胜,还增添了新品种“什锦大皮糖”,在南市一带的糕点店,都把什锦大皮糖当糕点卖,“皮糖张”成了当时天津一张闪亮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皮糖张”传到张均这一代,张均将“皮糖张糖坊”的老牌匾重新挂了出来,他博采众长,生产的皮糖首屈一指,新品种皮糖卷更是受人喜爱,他还与他人共同研制成“药皮糖”。</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均决定继续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停产了20几年的皮糖张糖坊又恢复了生产,1991年,张均正式把制作皮糖的手艺完全传给了儿子张学礼。</p><p class="ql-block"> 张学礼将已经沿用了百余年的“皮糖张糖坊”,注册了“老少乐”为皮糖张的商标。皮糖张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目前已研发出几种具有功能性的皮糖。皮糖张几代人在发展的路上,虽然经历坎坷,却一直在坚守着诚信经营这个美德,以及祖训:未学经商先做人,七分纳性定乾坤。</p> <p class="ql-block"> 君在故乡居,应知故乡事。美友们,您品尝过“皮糖张”吗?您知道还有哪些描写天津著名小吃的文章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