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开 元 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 “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5日,开元寺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2021年7月25日,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在历史上多次重建和修缮。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开元寺发生火灾,后在公元858年至904年间重修。元代时期,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 “千人共住” 的盛况。元末时期(约1357年),因战乱开元寺再次被损毁。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建筑布局独特,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山门)、拜庭、大雄宝殿(百柱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等。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 “东西塔”。大雄宝殿内的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和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均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紫 云 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紫云屏,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正面刻有隶书 “紫云屏” 3个字,笔力端庄,神韵绝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陈于王的手笔。紫云屏的名称来源于开元寺在唐代建寺时紫云覆地的传说,象征着清净佛地与凡尘的隔绝。紫云屏不仅是开元寺的重要建筑之一,它作为开元寺前的屏障,不仅为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还起到了引导游客进入寺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 王 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天王殿,是游客进入寺庙的第一道关卡,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1960年重加修缮。天王殿位于开元寺的中轴线上,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呈现出三间三进呈方形的 “悬出式” 建筑形式,面积共427.7平方米。殿内供奉着密迹金刚与梵王,被称为 “哼哈二将”。殿内门上悬挂 “大开元万寿禅寺” 匾额,两侧柱子上有弘一法师亲笔书写的楹联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寺 院 碑 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拜 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拜庭,位于开元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是连接两座主要建筑物的庭院。拜庭的面积约为2800平方米,全部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条石铺就。古代每逢岁时节令,泉州的地方官员都会在此朝拜皇帝牌位,以颂天子万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拜 庭 幢 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拜 庭 古 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 雄 宝 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大雄宝殿,是位于拜庭的尽头,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僧匡护始建,是该寺中最早的建筑,也是最主要的建筑。全殿原计划立柱百根,后因为增宽间面起见,减少为86根,号称 “百柱殿”。百柱形式丰富多彩,尤其是后廊檐间有对16角形的辉绿岩石柱,雕刻着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草图案,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还有殿前的方形大平台,叫 “月台”,其须弥座束腰间嵌有72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最为令人赞叹的,是殿内的石柱和桁梁的接合处,有二排相向的24尊体能丰腴,身影华丽,色彩斑斓,舒展双翅的天女,梵文称为 “频伽”(即妙音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 殿 前 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殿 内 供 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殿 后 景 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甘 露 戒 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之一,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是佛教出家人灌顶受戒的圣地。甘露戒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形制高度吻合古代佛教经典记述的规制,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见证了泉州在官方眼中的重要地位。戒坛的设立反映了当时对佛教教团管理的严格控制和戒坛的稀缺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是一座平面四方形殿宇,建筑面积达645平方米,屋顶为缓坡式三重檐,最高中心作八角攒尖式,象征着天圆地方,佛法充塞宇宙。戒坛分为五级,象征着修持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戒坛上下四周供养着25尊佛菩萨神将,最高层供奉一尊高1.8米的卢舍那佛,象征着光明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藏 经 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藏经阁,位于寺庙内的一处专门用于收藏佛经和经书的建筑物,始建于唐代,是泉州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藏经阁之一。藏经阁采用传统的中国寺庙建筑风格,结构巧妙,造型精美,主要包括门楼、正殿、偏殿和后殿等多个部分,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藏经阁建于唐代,是泉州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藏经阁之一。多年的历史使得藏经阁成为了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藏经阁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佛经和经书,有些是写在竹简上,有些是用纸张制作而成。这些文献有些可以追溯到唐代或更早的时期,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佛教历史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桑 莲 古 迹</span></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桑莲古迹,是一棵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桑树,位于开元寺西北角,是初唐桑园的唯一幸存者。尽管主干已经裂成三部分,但枝叶依然繁茂。这棵古桑树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猴 行 者 浮 雕</span></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猴行者浮雕,位于泉州开元寺的西塔(仁寿塔)第四层东北面,是一尊被认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原型的浮雕。浮雕名为 “猴行者”,形象为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头戴金箍,鬣发翘起,耳轮穿环,项挂珠串,束腰短挂,蹬罗汉鞋,双脚分立。右手捻珠,左手握刀,肌肉健硕,孔武有力,腰系《孔雀大明王经》和宝葫芦,肩上祥云之上有一位头映圆光的尊者。浮雕的细节非常丰富,刻画了猴行者的服饰和配饰: 头戴金箍,颈挂佛珠,手持戒刀,腰间系绳,挂着葫芦和经卷,形象栩栩如生。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珍贵的文化遗产,便将猴行者浮雕从塔上请下,并在西塔旁进行了等比例的复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麒 麟 壁</span></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麒麟壁现位于开元寺西塔北面,原位于泉州城隍庙前。在 “文革” 期间,因建学校被移置到开元寺内。麒麟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分为3垛。主体正中粉壁上镶嵌了一只硕大的麒麟,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麒麟,而是一种名为 “贪” 的动物。贪的形象是龙头、鹿角、虎背、熊腰、马蹄、牛尾和猪鼻,象征着贪婪和无所不吃。壁上的麒麟嘴咬铜钱,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麒麟壁的工艺精湛,壁上的图案包括龙、牛、麟、兽蹄、铜钱、元宝、如意等,寓意吉祥。左右两垛则嵌有砖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图案,气韵盎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 生 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本生院,位于开元寺的副轴线上。本生院作为开元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风格上与主轴线上的建筑相协调,还在文化和历史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佛教在泉州地区的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檀 越 祠</span></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檀越祠,是为了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的。始建于唐代,后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三进三开间硬山顶结构,配有东护厝,每进有天井石庭,地面逐进增高,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檀越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檀越祠内部有两棵600多年前的桧柏,画饰十分精美。自唐至清,黄姓宗族子孙凡中状元、榜眼、探花者,可在祠堂中独立悬挂匾额,中进者则将名字列于总匾上。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祠堂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黄氏家族的荣耀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虎 豹 楼</span></p> <p class="ql-block"> 虎豹楼,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东侧,始建于唐代,是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虎豹楼在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僧侣们进行法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信徒们朝拜和祈福的圣地。虎豹楼的保存状况良好,体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弘 一 法 师 纪 念 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尊圣院的弘一法师纪念馆,是探寻弘一法师传奇一生的绝佳去处。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 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的境界,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在我国画界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位教师。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在过完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在闽南地区度过了14年的佛门生涯,最终在泉州圆寂。弘一法师与闽南的深厚渊源,对近代闽南佛教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开 元 寺 双 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双塔,位于开元寺内。东为 “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为 “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遥 望 双 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双塔,建造于南宋时期,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特点,宋代建筑具有侧角明显、斗拱和石柱比例硕大、覆盆式柱础等特点,这在东西双塔上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中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双塔上共雕有人物浮雕160尊(东西塔各80尊),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其人物雕像传承了宋代以写实见长的风格,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形象端庄优美,不仅表现了闽南石雕工艺的精湛,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镇 国 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东 塔 )</span></p> <p class="ql-block">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易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一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塔高48.27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仁 寿 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西 塔 )</span></p> <p class="ql-block"> 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1174一1189年)易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高45.06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西 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西街,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境内,是一条千年古街区,也是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西街于唐开元年间形成;于唐天佑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成为马路。泉州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2014年,泉州西街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2021年11月5日,泉州西街东段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4年,泉州西街获评 “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十佳案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俯 瞰 西 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西街既是泉州历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泉州西街沿线有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等众多文物古迹。如今的西街,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上,有着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又有着时尚的文创业态,秉承泉州一如既往的包容力,焕发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 街 印 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西街,保留了许多古大厝和木楼群,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如红砖雕檐、燕尾屋脊等。古大厝的建筑风格独特,红砖鲜艳但不耀眼,质朴而不沉闷,展现了泉州人对家族兴盛的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西街还分布着一些近现代洋楼,这些建筑体现了近代西方建筑的影响,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 厝 风 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繁 华 街 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泉州西街钟楼,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融合了西洋风格和闽南特色。钟楼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底部为四脚分立的底架,通过铁梯可到达二楼空间,二楼之上装有四面圆形时钟,外面是玻璃钟罩,顶端有一个方向标。钟楼的外观设计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具有西方建筑的简约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显得清新雅致。钟楼与周围的古迹相映成趣,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摄于 2025 . 1 . 31(正月初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