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昵 称:怡 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56557092</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有一年冬至的早晨,我们一家人在吃汤圆,父亲与隔壁叔叔在门外互道早安,听到叔叔说:个天咁鬼死冻(天气寒冷),但日头又咁鬼好(太阳出奇好),睇落(看来)今年要过烂年。那时小,不知这是二十四节气谚语,后来,知道了二十四节气,但以为是自然界的事,也没去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 1月,我去梅关古道赏腊梅,此时正值寒冬腊月,由此对节气有了些许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开始,我有意识无意识关注起二十四节气,自然而然一点一点的学习节气知识。通过学习,了解到“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节气始于中国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天文观测活动和生产、生活实践,在我国有着极其悠长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三皇之一的伏羲就开始根据天象、八卦绘制甲历,并确立以“冬至”作为“岁首”的建制,而五帝之一的少昊则设置历官,有司分、司至、司启、司闭之鸟,即以鸟的来去行踪作为判别节气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节气的发明顺序并非是一蹴而就、线性发展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资料记载,二十四节气最早可追溯到商朝,古籍《夏小正》中已有冬至和夏至的记载,人们开始通过星象、气象、物候等信息形成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初步认识。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始于春秋,于秦汉时期完全确立,经历了从二分二至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对二十四节气完整、科学的记载。公元前104年,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颁行全国之时,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国家历法,其名称和顺序也已固定,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传承绵延。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千年来精准判断季节变化,指导农耕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总结出来的,代表了自然规律的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很好奇,古人在没有先进的科技协助,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总结时间的规律。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是通过观察竹竿在太阳底下影子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交替的。把一年之中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叫做夏至,最长的这一天叫做冬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个节气的分类和特征,看似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从命名上,可以充分体现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反映季节交替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着一个新季节的开始。如: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立”则是开始,“春”的意思就是春天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体现降水特点的节气,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这七个节气,从名字中,可以看到一滴水四季的变化。比如:雨水,古人认为,春天到了,春风一吹冰雪融成水,天降成雨,因此起名叫雨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这个节气是用了动物的变化现象来命名的,比如:惊蜇就是蛰伏的虫子,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潜伏了一个冬天的虫子开始出洞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按昼夜长短反映的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如:春分当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此后白昼将逐渐延长,夜晚缩短;到了夏至,白昼时间达到了一年中最长的时间,夜晚则最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暑和大暑表示天气逐渐炎热和最热的时候;处暑代表炎热即将过去;小寒和大寒分别表示天气开始寒冷和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比如处暑, 暑字,上边一个日,下边一个日,早也热,晚也热。暑就是热的意思。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着迷于二十四节气,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凝聚着先辈智慧,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漫漫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与中国传统的五行阴阳学说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蕴含天地规律的宏大画卷。二十四节气具有五行属性,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五行属性。春季主木,象征着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夏季主火,代表着热烈、旺盛;秋季主金,寓意着收敛、肃杀;冬季主水,体现着寒冷、沉静。这种五行属性的关联,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行,不仅是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更是一个深奥的哲学体系,它渗透到了古代中国的哲学、医学、占卜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五行相生相克,循环不息,代表了人们既尊重也敬畏大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祭祀与庆典活动的时间坐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从日常的衣食起居,到盛大的节日庆典,二十四节气如同细密的丝线,贯穿于千家万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节气以时间流转,节奏有序而独特:以五日为一候,每三候构成一气,三气则汇聚为一节,每九十天便自然形成一季。一年共计三百六十天,被细分为七十二候、二十四气、八节以及四季。这层层递进的时间架构,宛如一首严谨而优美的自然乐章,精准地奏响着岁月的旋律,这一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奇妙韵律,展现了时间里的中国大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表,这份时间表,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二十四节气三年,也仅仅是对节气的肤浅认知,二十四节气富含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凸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立春之际,阳气初生,万物复苏,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所有美好都已经在路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