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鞭炮声此起彼伏,大秧歌扭出精气神,手机,被各地元宵节活动的短视频塞得满满登登,原本驰骋草原的马队,也悍然走上街头闹元宵------塞外之城通辽,元宵节真的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拨开市面闹元宵的繁华,在浩若瀚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神游,跟随古人的元宵诗词,穿越到岁月时空,尽赏古代最美的元宵灯火,感受历史长河中争奇斗艳的诗意元宵佳节。</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83个王朝,559位皇帝。其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疑是人人称道的千古一帝,而隋炀帝则妥妥的一位千夫所指的无道昏君。殊不知,隋炀帝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他写的元宵节观灯诗文《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不但为后人留下隋朝时人们过元宵的真实情景,其文采亦让后人仰视。</p><p class="ql-block">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诗的首联透露出当时的元宵节已被佛教徒用来宣教弘法,中间两联形象地写出了元宵节的灯火辉煌。末联描写了奢华的宫廷生活。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隋朝时过元宵节,不仅有大型的歌舞、百戏、夜游等活动,张灯的做法也已经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习惯将唐朝称为盛唐,其实,唐朝之盛,物质基础是隋朝打下的。隋炀帝笔下的元宵节过得流金淌银,那盛唐过元宵节又该是怎样的风采呢。</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五言律诗《正月十五夜》,引领我们走进盛唐长安市民的元宵之夜。</p><p class="ql-block">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p><p class="ql-block"> 元宵之夜,平时紧闭的皇宫宫门破例开放,宫内火树银花,蔚为壮观。大家相约,盛装结队涌进皇城去观花灯。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这盛唐长安城里的元宵节,怎个了得?</p><p class="ql-block"> “物极必反,盛衰交替。”唐帝国的文治武功,缔造了中华历史上的“盛唐气象”,当其步入衰落之时,文人墨客抚今追昔,难免伤感哀苦。李商隐描写正月十五的诗篇《观灯乐行》绝妙地表现出唐朝盛极而衰时,文人的内心情愫。</p><p class="ql-block">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p><p class="ql-block"> 大唐之都长安的元宵之夜,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有谁知道,这盛况之下,隐藏着多少危机。李商隐应该是一个清醒者,不过闲居在家,人微言轻,报国无门,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得带着羞惭,随着乡亲们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p><p class="ql-block"> 走过大唐,迎接我们的自然是大宋。这个以“抑武崇文”为治国之策的朝代,有经济强盛的荣耀,也有花钱买平安的苟且。大宋文人笔下的元宵节,可谓悲喜两重天。</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语短情长,婉约柔美。</p><p class="ql-block">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p><p class="ql-block">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p><p class="ql-block"> 文以载道,宋朝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元宵节,为后人留下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却缺少了天朝大国该有的阳刚之气。 </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抑武崇文,造就了北宋的经济文化繁荣,也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下降,影响了国家安全。面对北方金朝的强势,只能卑躬屈膝,俯首称臣,花钱买平安。靖康之耻后,南宋偏安一隅,成为臣民心中永远的痛。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的元宵节,则表达了大宋臣民对此虽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 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宋代文人中的女汉子,但是面对朝廷“抑武崇文”酿就得恶果,也只能羞答答地逃避。</p> <p class="ql-block">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而闻名。因此,明朝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上元节连续欢庆十夜,并开放灯市,设专区悬灯,以示与民同乐。李梦阳的《汴京元夕》将我们带入了明朝元宵节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p><p class="ql-block"> 中山来的戏子服饰鲜丽,郑燕来的的女姬则各有高超的技艺。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汴京来,都唱着周宪王编著的剧本。似在金梁桥的大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作者以形象精彩之笔,描写元宵夜歌唱的场面,生动而又韵味悠然。</p><p class="ql-block"> 翻遍文史典籍,文人墨客写元宵的诗词,多是渲染都市元宵夜的热闹景象。而大明才子唐伯虎的《元宵》则独辟蹊径,为我们留下了大明朝乡村过元宵节的真实情景。</p><p class="ql-block">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p><p class="ql-block"> 静谧乡村的元宵之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元宵的吉日良辰?</p><p class="ql-block"> 唐伯虎笔下的乡村元宵,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这样的优美意境,难怪历代文人动不动就产生“归去”之情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朝的入关,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复杂的光芒。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更是中华民族关系、政治结构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起点。不过对于百姓来说,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年节的风俗,不会因朝代的更替而改变。</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符曾描写清朝人们过元宵节情形的《上元竹枝词》就是最好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写汤圆的桂花香馅以及淘洗江米,汤圆馅料香甜、白胖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两句语言平实自然,让人不禁对马思远家卖的汤圆生出好奇,是否真有那般美味。读来颇具生活气息,十分亲切。</p><p class="ql-block"> 大清朝入主中原,缔造过康乾盛世,也埋下了国势羸弱,任人宰割的祸根。甲午战争之惨败,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心痛。丘逢甲的《元夕无月》则十分确切地表达了当时国人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p><p class="ql-block"> 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大清完败,割让台湾。出生在台湾的著名诗人丘逢甲无奈返回大陆,但是他心中始终放不下故乡台湾,期待着“王师北定”的日子。于是在台湾被割让三年后元宵节夜,丘逢甲因望月而引起乡思,又不能回去,只可向梦中寻求,其心情的悲苦可知。</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日子仍在继续,这让寓意团团圆圆的元宵之夜,递减了诸多色彩与韵味。</p> <p class="ql-block"> 合上典籍,回归现实。塞外通辽,灯火映辉煌, 人声鼎沸闹元宵;家家户户汤圆香, 欢声笑语聚一堂。十五的月亮, 圆了又弯, 弯了又圆, 映照着元宵的灯火阑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