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月半

三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过月半</b></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麻城的年俗中,过元宵节叫过“月半”或过“十五”。过完这天,就叫做年过月尽,意思是年过完了,该将假期放松模式调整为日常劳作模式了。为了珍惜最后的假期,有个说法叫“月半大似年”。当然在武汉的局部地区,还有正月十六比十五重要的说法,我在一家企业见过,他们的黄陂籍员工,管你放不放假,请假也要参加湾子里组织的正月十六舞狮子活动。</p><p class="ql-block"> 麻城的传统不流行吃元宵,南北风味的都不流行,我们这天主食“春饼”。叫饼,其实是长条形的,类似城里人的春卷,面粉烙皮,青菜或腌菜粉条肉为馅料,近年来受城市风影响,也有挖地菜为馅的,烹饪方式主要是油炸或烙,外焦里嫩,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年俗中,除夕这天,要用甑蒸一大甑米饭,叫煮压年饭。十五之前,每天都不能淘米煮新鲜饭,叫米过年,特别是初一,不能吃米饭只能吃面条,然后初二开始只能顿顿热剩米饭吃,这吃压年饭的习俗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被逐渐废除。所以正月十五的这顿春饼,让儿时年年吃半个月剩饭的我们,印象那是相当的深刻。</p> <p class="ql-block">题图:这就是春饼,今年吃得比以往时候更早一些!</p> <p class="ql-block">  这天的主要家庭活动有两项,一是上坟。小年、除夕、初一的祭祖都是在家里的堂屋中进行的,祭拜品烧纸钱放鞭炮,不上山。初二到外婆家上坟,十五就是到自家的祖宗坟前祭拜,流程一样--挂纸钱,烧纸钱,放鞭炮。小时候,纸钱的制造工艺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现在都是印刷好的,直接用。小时候,那纸钱是要当天早上现打,不能提前准备。把纸钱撕开对齐,用木槌印模一块纸上打七下,人工制造冥币。</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项重要活动叫荡十五。上完坟后,家人全体出动,与湾里的大大小小结伴出游。有信仰的,步行去平常信奉的乡村小庙礼拜后,再随意游走乡村小道,感受即将到来的春天气息,口袋里摸出瓜子糖果,互相交流着假期收集的最新家长里短的情报。现在交通发达了,加上秀美乡村建设,家乡也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景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也有不少小景点可游。可惜的是,十五不是法定假期,青少年难得碰上周末的机会回村。村口的观景台上,在家接年、招待拜年客而忙碌了一个假期的家庭主妇们也其乐融融的拍视频,规规矩矩的荡十五。至于住村男性,大多可能在麻将桌上就坐了。</p> <p class="ql-block">题图:在村口观景台打卡的荡十五,妇女为主!</p> <p class="ql-block">题图:村口的景观山间步道</p> <p class="ql-block">题图:新建的乡间小庙</p> <p class="ql-block">  民俗中,麻城正月里流行的采莲船舞狮活动,到月半时就接近尾声了。过去一个村子里一般会有人组织一班人马巡演,到各湾子的家家户户门前唱一段。采莲船的唱腔是固定的,开场词一般是:</p><p class="ql-block">主唱:采莲船呀(和唱:哟哟)</p><p class="ql-block">主唱:是我玩呀(和唱:呀呵嘿)</p><p class="ql-block">主唱:今天来到了陈家湾呐(和唱:雅儿哟),这里的陈家湾可能被替换为别的湾子或人家</p><p class="ql-block">主唱:唱得不好哟,多原谅呀(和唱:花儿着)</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主要考验主唱的现场编词能力,一组四句要用相同的格式,把主人家(或者单位、湾子的)的喜事大事用唱词表达出来,好在平时十里八乡情报站的信息收集能力很强,能把主人家捧上天。</p><p class="ql-block"> 检验唱功的标志就是看主人家放鞭炮的频次,如果主人家不停的放,并且迟迟没有将打赏奉上,那就说明还没唱到位,主唱会利用每小节的间隙,与旁人交流看是否有重大遗漏。这个间隙期是就是采莲船的划动时间,持桨人指挥划手,让采莲船在锣鼓钹的伴音中做各种动作,一条船还会配两个花挑,就是用扁担挑两个装饰过的轻盈框子,配合舞蹈动作,担子要在左右肩膀上移动旋转,手不能扶扁担,担子在运动中还不能从肩膀上掉下。</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家实在没什么可唱的,或者实在是唱到差不多了,主人家奉上打赏后,唱词会开始收尾了,主人家再次燃放送别鞭炮,一队人马开始转向下一家。过去的打赏比较简单,其实就是糖果花生瓜子干果等加上两包烟。</p> <p class="ql-block">题图:女主人在打赏。这个班子只有船,没有狮子,应该还有两个玩花挑的。</p> <p class="ql-block">题图:再见,转下家。</p> <p class="ql-block">题图:荡十五的人</p> <p class="ql-block">  家门口的舞狮是象征性的,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它的主要功能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接受打赏的。狮子在划船间隙或主唱编词的间隙,象征性的走一些步伐。感觉唱的差不多了,狮子会向主人家讨赏,就像当今主播一样,口口声声礼物走一波。张开狮口在主家面前晃悠,这就是暗示了,主家会用个圆盘(叫圆盘,其实是个方形的木制盘子,麻城农村酒席上菜也用这个器物)把打赏物资端出来,送入狮子口中,舞狮者会将零食和烟倒入狮子下巴处的一个口袋内。也是根据主家经济基础,有时也不会全收,然后将圆盘从狮口中吐出还给主人家。并且根据打赏数量的多少做一些表示感谢的动作。如果对主家的打赏或接待不满,也有一些表示不满意的动作,但可能会引发一些日后的争端。</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湾子出面请玩采莲船的,那就要负责招待队伍的吃饭和额外的报酬。家家户户玩过后,通常是晚上,会在集体的稻场上集中表演。这时会对舞狮子的有更高的要求,要表演真功夫,通常会有些摞饭桌板凳等上下跳跃的高难度动作,不能像家家户户门口玩一些点头作揖、绕场奔走之类的小动作。打赏情况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现在,玩采莲船的队伍很稀少了,一般只在城里、镇上的企业或沿街私房住家门口表演。今天又看到视频,还是打赏,只是行情变为200元一条的香烟了,鞭炮声依旧。</p> <p class="ql-block">题图:这块站牌下是我们湾子过去的稻场,主要集体活动都曾在此举办,如今变为公路和停车场了</p> <p class="ql-block">题图:如果家里有会开车的,荡十五的会去三河口水库,悬钟岩或狮子峰等处</p> <p class="ql-block">题图:乡村绿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