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云端故事会┃张文郁故事之“舞麒麟的由来”

天台山文化

“舞麒麟”是天台县老城元宵之夜“赶道地”的民俗表演之一,因为民间相传“麒麟送子”,所以特别受到新婚人家的欢迎。<br><br>2009年6月,“舞麒麟”列入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一天,城里东岳庙演酬神戏,吃过晚饭,父亲带张文郁去看戏。<br><br>来到东岳庙,只见戏台前面看戏的人成百上千,黑压压一片。<br><br>张文郁人又矮又小,夹在人丛当中,一点也看不到。<br><br>戏台上锣鼓响了又响,眼看戏就要开场了。<br><br>张文郁说:“爸,我看不到。”<br><br>他爸道:“你不要着急,等戏正式开演了,我给你‘朗朗马’。”<br><br>不一会,戏正式开演了,张文郁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看戏。<br><br>后面有人讥笑他:“看啊,这人好伐,爸给儿子当马骑唻。”<br><br>张文郁马上回头应了回去:“你晓得个屁,父望子成龙,这叫做舞麒麟。”<br><br>张文郁自豪地把自己比作出人头地的麒麟。<br><br>从此,天台就有了“舞麒麟”的民间舞蹈。<br><br><br><br>朗朗马,天台方言,指小人两脚分开,身体向前,骑坐在大人肩膀上。 舞麒麟<br><br>2009年6月,“舞麒麟”列入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r>图片<br>“舞麒麟”是天台县老城元宵之夜“赶道地”的民俗表演之一,因为民间相传“麒麟送子”,所以特别受到新婚人家的欢迎。<br><br>“舞麒麟”是在“麒麟送子”传说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带有喜庆的舞蹈,早在明代就开始流行。民国时期,天台县城就有4班“舞麒麟”,以杏庄村的“舞麒麟”最为出色。除了元宵节的表演,解放以前也用于取水、送水表演。“文革”时,“舞麒麟”停演。1993年,杏庄村老人协会组织人员回忆、整理,并购置了表演服装,恢复“舞麒麟”表演。当年杏庄村的“舞麒麟”不仅参加了天台县文化旅游节的民间艺术大会串走街表演,还走家串户,为老人协会募捐经费。2011年,在村老人协会的组织下,恢复了“舞麒麟”表演,先后参加了天台县非遗专场展演晚会、台州电视台2012年春晚的表演。近年来,杏庄的“舞麒麟”表演队先后参加了在县、市等重大活动的表演,受到好评。<br><br>“舞麒麟”是由五位男孩古装扮相,除了状元、财神、魁星等角色是固定的,其它人物均可变换。曾经还有十人表演的,分文状元、武状元、将军、送子娘娘等。<br><br>它的表演讲究孩子、大人、以及锣鼓之间的默契配合。孩子站在大人的肩上,手握有马鞭、如意、荷花等道具,戏曲扮相,而下面的大人在保持平衡的基础上,根据锣鼓节奏,迂回绕场,走碎步,“舞翩翩”通过穿花绕行变化队形,称之“走四门”、“绕八字”,舞步轻盈流畅。<br><br>舞麒麟有专门的“锣鼓经”,它决定着整个舞蹈节奏,并有五面旗幡引领,决定舞蹈表演的空间。<br><br>“舞麒麟”以百姓人家的院落为舞台,吸收了民间杂技的顶人、民间戏曲的服饰、扮相、民间舞蹈的碎步、圆场等多种艺术表演的元素,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民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延伸阅读<div><br></div><div>张文郁(1578年-1656年)<br><br>字从周,号太素,天台莪园(后居城关)人。<br><br>明万历十六年中举人,任安徽太和县教谕。<br><br>天启二年中进士,任工部营缮司主事,因监修皇极殿、中极殿、太极殿有功,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目前北京故宫内三座大殿的雄伟木结构建筑和其它建筑体,是国保文物,供世人参观。<br><br>崇祯元年辞归故里,以诗文自娱,著有《度予亭集》。<br><br>其子张元声、孙张亨梧俱擅诗文,入清后均高隐不仕,世称“张氏三逸”,故居中的“三逸阁”为其三人读书作诗之用,其民族气节至今为当地人传颂。<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_f05kXfTCr4YGdD0kzxrw?token=526941834&lang=zh_C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天台云端故事会┃张文郁故事之“舞麒麟的由来”</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