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社火闹元宵

蛇夕3974172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在西北边陲,是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卫星城市,一座年轻的城市,叫昌吉市,取自“昌盛吉祥”之意。改革开放后,每逢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耍社火、闹元宵。今年乙巳蛇年元宵节,大规模的社火活动如期开演。2025年02月12日,低温下降至零下18度,天气阴沉着,依然挡不住社火表演的升温。市区主要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和彩旗,清早人们走出家门,从四面八方聚集延安北路的影剧院附近,寻找“最佳观赏位置”,只为目睹“新疆社火”的热闹和喜庆。</p> <p class="ql-block">  社火又称“演社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属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表演社火的内容很多,各个地区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非遗”成为2025年春节活动的关键词。非遗里的昌吉“新疆社火”,在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成为昌吉市文旅独具魅力的品牌。</p> <p class="ql-block">  耍社火是昌吉人的文化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孩子才两岁的时候,我们就带他一起看社火表演,年年如此,直到他工作去了外地。社火已成为昌吉大地的文化一脉,一年又一年,听鼓点响起,看烟花绽放,一起相约参与热闹的社火,就是春节过年时最浓的喜气。</p> <p class="ql-block">  昌吉“新疆社火”,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大约是在1770年前后,有来自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省的屯民已在这里扎根,他们把各自家乡社火的习俗也带到了边城。上世纪八十年代,群众性社火活动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也因此契机得以提升。</p> <p class="ql-block">  今年家乡的社火,有来自兵团和全市八个乡镇街道的6000余人,参加民间社火表演队,他们牺牲了很多业余时间认真排练,此时他们身着节日盛装,表演着秧歌、扇子舞、舞龙舞狮、锣鼓等等社火传统项目,每一支表演队伍都有特色,为各族群众奉上一场雅俗共赏的非遗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此次社火表演赛,出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加入了机器狗等科技元素,让观看的市民大为惊叹赞赏。 回族“花儿”、哈萨克族“黑走马”、维吾尔族“麦西来甫”等少数民族舞蹈与社火表演相结合,展现了昌吉市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的美好景象。</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支出场的队伍是建国路街道,这支队伍由8个民族约600名干部群众组成,队伍里最大的年龄67岁,最小的年龄22岁。喜悦的脸庞<span>诉</span>说着对生活的满足,轻快的舞步舞出了对未来的向往,一曲《卖汤圆》的音乐伴着欢快的舞步,把节日的喜庆拉满了全城。</p> <p class="ql-block">  社火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如今更是一种健康、活泼的文化娱乐形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精神面貌。两个小时的社火队表演,仅在昌吉零距离融媒体直播间,就有超10万人在线观看,有53万的点赞量‌。 我不由地发出“美哉,我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