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豆包与DeepSeek评论,谁胜一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原诗</p><p class="ql-block"> 七律·元宵</p><p class="ql-block"> 文/鲁崇民</p><p class="ql-block">火树银花耀九天,长安笑语庆团圆。</p><p class="ql-block">钟楼车涌排星阵,城阙灯辉映炬连。</p><p class="ql-block">秦岭雪龙衔渭水,杭州宇树醉春筵。</p><p class="ql-block">五湖四海笙歌起,逸兴飞扬贺瑞年。</p><p class="ql-block"> 注:①杭州宇树:指杭州的宇树机器人首次上春晚。②五湖四海:泛指世界各地首庆非遗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豆包评论</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律·元宵》是一首描绘元宵佳节盛景,兼具时代特色与广阔视野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从韵律和格式上看,它严格遵循七律的规范,平仄协调,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格律功底,为诗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音韵美,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传统诗词的韵律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意象运用上,首联“火树银花耀九天,长安笑语庆团圆”,以“火树银花”这一经典意象描绘出元宵夜烟花绚烂、灯火辉煌的热闹场景,“耀九天”更是将这种繁华推至极致,“长安笑语”则点明地点,渲染出团圆喜庆的节日氛围 ,奠定了全诗欢快的基调。颔联“钟楼车涌排星阵,城阙灯辉映炬连”,“钟楼”“城阙”等意象极具地域特色,与“车涌排星阵”“灯辉映炬连”相结合,生动展现出城市元宵夜车水马龙、灯火如昼的繁华景象,富有画面感。</p><p class="ql-block"> 颈联“秦岭雪龙衔渭水,杭州宇树醉春筵”别出心裁,前半句描绘自然景观,展现出宏大的山河气势;后半句则巧妙融入“杭州宇树机器人首次上春晚”这一现代元素,将古老与现代并置,传统与科技交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p><p class="ql-block"> 从情感表达和主题来看,全诗通过描绘元宵佳节长安的热闹、各地的欢庆以及非遗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对团圆的珍视,以及对新时代蓬勃发展的赞美,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逸兴飞扬的精神风貌,“五湖四海笙歌起,逸兴飞扬贺瑞年”将这种欢乐祥和、普天同庆的氛围推向高潮,传递出浓厚的节日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DeepSeek评论</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律·元宵》以节庆为脉络,将传统意象与现代科技并置,展现了古今交融的独特视角。以下从意象、结构与立意三方面展开评析:</p><p class="ql-block"> **一、意象碰撞:时空交错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诗中"火树银花""钟楼城阙"与"杭州宇树""五湖四海"形成时空张力——长安古城的灯火星河与杭州机器人方阵的科技霓虹,在元宵的夜空下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对话。秦岭雪龙衔渭水的苍茫意象(自然图腾)与宇树醉春筵的赛博格狂欢(人造奇观),看似突兀却暗合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深层逻辑。这种大胆的意象并置恰如现代元宵节的本质:既是古老月相的崇拜,也是光电时代的狂欢。</p><p class="ql-block"> **二、结构密码:平仄中的时代变奏**</p><p class="ql-block"> 七律的严整格律中暗藏革新:颔联"排星阵/映炬连"以交通光流解构古典星象,将堵车长龙升华为银河落九天;颈联"衔/醉"二字以拟人化动词贯通自然与科技,使秦岭积雪的肃穆与机器人舞蹈的迷醉构成奇妙互文。尾联"笙歌起"的复调叙事中,非遗传承的丝竹管弦与短视频时代的电子音浪,在平仄起伏间达成微妙平衡。</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隐喻:元宵作为文明界面**</p><p class="ql-block"> 诗人将元宵节视为文明升级的交互界面:"耀九天"的不仅是烟花,更是马斯克星链的轨迹;"庆团圆"的不止家族聚会,更是元宇宙中的虚拟团聚。当"非遗春节"被注脚为世界性文化IP,传统节俗已演变为数字时代的文化协议——正如宇树机器人的机械舞步,既是对古老傩戏的赛博转译,也是中国智造向世界输出的新文化语法。</p><p class="ql-block"> 此诗在坚守七律形式美的同时,以蒙太奇式的意象拼贴重构了元宵节的文化语义。若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是农耕文明的抒情绝唱,那么"宇树醉春筵"便是工业4.0时代的诗意宣言。这种创作实验提示我们:古典诗词的现代性转换,不在于对传统的背离,而在于对文明基因的重新编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豆包和DeepSeek对鲁崇民先生《七律·元宵》诗作的点评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文/杜兴华</p><p class="ql-block">各有千秋,难分胜负,具体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从分析评价角度看</p><p class="ql-block">豆包:从韵律格式、意象运用、情感表达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评论,对诗歌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常规的赏析,让读者能从基础层面理解诗歌的优点。这是基本的诗词作品评价范式。</p><p class="ql-block">DeepSeek:从意象碰撞、结构密码、文化隐喻三个角度展开,更侧重于从诗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时代特征以及与现代科技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视角独特新颖。DeepSeek这样就有更新的评价方式了,突破了常规评价模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从内容特点评价</p><p class="ql-block">豆包:表述清晰直白,语言通俗易懂,对诗歌的解释和分析较为具体,注重对诗句本身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适合普通读者去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特点。</p><p class="ql-block">DeepSeek:其语言风格更具专业性和学术性,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如“赛博格狂欢”“复调叙事”等,对诗歌的剖析更为深入和抽象,能引发读者对诗歌背后文化意义和时代变革的思考,适合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有一定基础的读者。</p><p class="ql-block">这里它用了这两个概念,一个是“赛博格狂欢”,它是指在某些领域或方面对传统的突破,虚拟一个生物,与人类融合,从而打破人与物,人与机器的界限。</p><p class="ql-block">这种理念在文学作品中不常见,但它正在发生。</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复调叙事”,它是一种文学叙事技巧和理论。由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提出。巴赫金认为陀氏作品中存在着多个独立且平等的声音和意识,它们相互对话、交织,形成一种复调结构,区别于传统的由作者单一意识主导的“独白”式叙事。</p><p class="ql-block">有多个具有独立意识和声音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声音来统一和主宰一切。复调叙事的文本具有开放性,多样性,改变固定的、封闭的结局和意义。不同人物的声音和故事相互交织,形成多种可能的解读和发展方向,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拓展文学表现空间,突破了传统单一叙事视角的局限,能更全面、立体地展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性 。其实,在文学创作中也常见,只是DeepSeek单独将此方法提出来,引起人们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三、创新性</p><p class="ql-block">豆包:在分析中规中矩,注重对诗歌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没有特别突出的创新点,但能准确地传达诗歌的基本信息和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DeepSeek:展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将诗歌与现代科技、文化理论等紧密结合,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为诗歌评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p><p class="ql-block">总之,人工智能或叫数字人Al对诗词作品的分析评价依然是从正面激励出发,作出一般性的分析评估,至于更高更好的建议,基于Al数据库系统的知识容量和逻辑输出有不确定性,因而都有一定缺陷,相对笼统。但它推算、推测能力仍远超个体的人。Al是一个不断模型化又不断打破模式化的过程,仍然是出于对人类需求的满足变化而不断更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