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计划途径保定市区游览直隶总督署后回京。</p><p class="ql-block">离开曲阳之前先去两个博物馆看看名闻遐迩的定州白瓷和曲阳石刻。</p><p class="ql-block">以定瓷大师陈文增名字命名的定瓷艺术馆,负一层就是定瓷博物馆。</p> 定窑历史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北宋时曲阳隶属定州,故以定窑名。</p><p class="ql-block">定窑遗址主要分布于曲阳北镇、润磁和燕川、野北两个区域,总面积达十平方公里,定窑创烧于隋,历唐、五代、宋、金、元,生产了八百年,期间自九世纪初开始贡御朝廷,时间长达五百年。定窑是中国自晚唐至宋金生产精细白瓷窑场的代表和领袖,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以其历史悠久、器物造型美观、产品丰富、装饰精致而备受世人关注,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二年叶麟趾先生发现定窑遗址,之后经过数次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曲阳及定州一批有志之士,数十年来孜孜不倦,投身于定窑文化事业的研究之中,终使失传数百年的定窑技艺得以重光。工作中还发现、收集了部分历史资料和实物标本,故此,曲阳县人民政府筹措资金,设置机构,开办了这所专业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本馆主要依定窑历史发展顺序(分先民制陶、恒山初冶、炉火纯青、刻镂万象、模印群芳、技艺传播、窑火不熄、美器山来八部分)和主类器物的演变、比较两条脉络展示,由历史文献、器物标本、相关图表三部分内容组成。</p><p class="ql-block">本馆建立是定窑研究与复兴的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品,值得我们珍爱。怀着对前贤的尊崇、对定窑的敬畏,捡拾起这些遗失的文化碎片,让我们共同开启定窑文化之渊这扇大门,探索那个集科技、文化、艺术于一身、魅力无穷、奥秘无限的定瓷世界吧!</p> <p class="ql-block">无暇细览,回家再读。</p> <p class="ql-block">唐李克用题名碑拓片</p><p class="ql-block">刚刚在北岳庙见过此残碑。后人有补。主席题书,令人惊喜。</p><p class="ql-block">碑立于唐中和五年(885年)。文中记,因幽镇进攻定州,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兵入援,同易定节度使王处存在北岳庙拜谒。王处存家族与李克用家族为世好姻亲,依此关系,唐亡后至929年,王处存家族仍握有易定专地专军权。</p><p class="ql-block">《三垂冈》清 严遂成</p><p class="ql-block">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p><p class="ql-block">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p><p class="ql-block">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p><p class="ql-block">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p><p class="ql-block">歌颂了五代后唐李克用父子两代人的英雄伟业,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p> <p class="ql-block">主席的手书的出处,也是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年谱》第7卷。考证完毕。</p><p class="ql-block">至于如何出现在碑帖上,费思量。</p><p class="ql-block">李克用碑帖补录者张乐呆,汉族,一九四七年九月生,曲阳县人,县书协主席;有点儿戏了。</p> <p class="ql-block">楼上是陈大师的作品。</p> 曲阳石刻艺术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曲阳文化博物馆的一楼西侧是石刻展览。</p> <p class="ql-block">最经典的传世作品在入口处加以摘要展示。</p> <p class="ql-block">雕刻艺术始祖﹣﹣黄石公</p><p class="ql-block">黄石公﹣﹣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与鬼谷子齐名。相传黄石公婴儿时被弃于曲阳的黄山,后自谓黄石公。世人称黄石公"圯上老人"、"下邳神人"。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著有《黄石公略》、《太公兵法》和《雕刻天书》。</p><p class="ql-block">黄石公在圯上与张良相遇,以《太公兵法》相赠。张良潜心钻书,深得要诣,后成为刘邦的谋士,并助其夺得天下。</p><p class="ql-block">秦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黄山脚下几个山村,土地贫瘠,又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黄石公虽隐居山林,仍心系百姓疾苦。他熔铁铸器制造锤、钎、斧、凿等工具,开采黄山汉白玉,研创雕刻技艺,撰著《雕刻天书》,决意课徒授艺,以资生计惠百姓。</p><p class="ql-block">《雕刻天书》著成后,黄石公将其授于山下宋天昊、杨艺源两位弟子、二人谨遵师瞩,勤学不辍,并传于附近贫苦村民,雕刻技艺遂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黄石公因此被曲阳历代雕刻艺人尊奉为雕刻始祖。相传农历三月十七为黄石公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曲阳雕刻艺人都要齐聚黄山,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王处直墓出土武士门神。在国家博物馆见过,在河北省博见过,在定州博物馆也见过。可能是不够用了,到这里只有复制品了。挖的太少了。</p> <p class="ql-block">清太和殿汉白玉护栏。明太和殿前丹陛石。清东陵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观音像。精细的和定瓷一样,亮晶晶。</p> <p class="ql-block">眼熟的很。果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北的三联幅浮雕之东侧的《欢迎人民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芝麻白,雪浪山,万年青,汉白玉,虾红。</p> <p class="ql-block">明华表,清西陵泰陵石牌坊,圆明园万花阵,赵州桥,天坛,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沉思。</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的经幢。上次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不敢说漫山遍野,也是满街景观石头和石刻作品。</p> 保定直隶总督署 <p class="ql-block">从曲阳跑到保定也不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车停到景区附近的商厦门口,已经11点半了。保定人多车多的吓人,并且景区没设专用停车场。只能停到马路两侧的商户前面。优点是都不要钱,结果就是停了就不走,周转率低。且没人疏导管理,进不去出不来。</p><p class="ql-block">同承德一样,保定市区景点对京津冀60周岁以上游客免票,否则半票。</p> <p class="ql-block">一座总督署,半部清朝史。</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初年,将直隶于北京地区的北直隶改为直隶省,辖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山东、河南、辽宁的小部分地区。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p><p class="ql-block">清代的总督是掌管一省或几省的最高军政首脑,作为实职高官,是清代之专有。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总督成为定制。在清王朝八大总督中,以直隶总督为最重要,居总督之首席,多由重臣担任。有清一代直隶总督共74人、99任。著名的直隶总督有李卫、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是直隶总督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规模崇宏,功能齐全,"细大毕具"。整座衙署分为中、东、西三路,严格按照"前衙后寝"、"轴线对称"、"左文右武"的规制修建,是全国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衙署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以其唯一性、原真性和专题性,成为古城保定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阳光正好。</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直隶是今河北省的前身,总督是省最高军政首脑。直隶总督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门。</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该署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占地总面积30000余平方米。整座衙署严格按照清朝规制修建,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直隶总督为清代督抚之首,疆臣领袖。直隶总督多为朝中重臣,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均在此任职,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年之久。只清一代,历经八帝187年的历史,共设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p> <p class="ql-block">清末直隶省省域:</p><p class="ql-block">北至内蒙古阿巴噶右翼旗界</p><p class="ql-block">东至奉天宁远州界;</p><p class="ql-block">南至河南兰封县界;</p><p class="ql-block">西至山西广宁县界;</p><p class="ql-block">广1230里,袤2630里;面积39.8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不少是大名鼎鼎。</p> <p class="ql-block">公生眀。</p> <p class="ql-block">《戒石铭》的原文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所撰写的一篇诫谕辞,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诫谕辞的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朕念赤子,肝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意,道在七丝。驱蝗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俞跑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p><p class="ql-block">《戒石铭》的简化版本: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对孟昶的诫谕辞颇感兴趣,但嫌其冗长烦琐,便从中摘取了两个句子合在一起,成为四句十六字的《戒石铭》:</p><p class="ql-block">“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p> <p class="ql-block">有高山,有草原,有平原,有大海!</p> <p class="ql-block">先看展览。不愧博物馆,不愧百科全书。从第一个展室出来,30元门票就值了。有血有肉,真材实料。原装正品,传承有序。</p> <p class="ql-block">布政使,官名,俗称藩台、藩司等,清制为从二品。明代洪武初,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撤销行中书省,陆续设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但江苏则设二员。</p><p class="ql-block">布政使主要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可通过特旨除授、廷臣推荐、吏部开列具题等方式选任。按清制,可升为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巡抚等官职。</p><p class="ql-block">按察使,官名,别称臬司、臬台、廉访。初设于唐代,至明代达到巅峰,自始即为一员。官阶或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各时期不等,以正三品为多。按察使一般皆专任,但亦有由布政使兼领者。</p><p class="ql-block">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具体说来,即:纠官邪,戢奸暴,平讼狱,雪冤抑,以振扬风范而澄清吏治。此外,朝觐庆吊之礼,与布政使同。</p> <p class="ql-block">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p> <p class="ql-block">昨天在西柏坡有一片更多人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时空交错。</p> <p class="ql-block">"三习":"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张口闭口至理名言。</p> <p class="ql-block">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又号静轩。山西兴县临河里人。中国清代直谏名臣、理学家。</p><p class="ql-block">孙嘉淦于康熙五十四年(171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雍正帝即位后,令大臣上奏进言,孙嘉淦以骨肉相亲、停止捐纳、停止在西部边疆用兵奏对。历任顺天乡试分校官、国子监司业、整理国子监事务等职。乾隆帝即位后,孙嘉淦任吏部侍郎,供职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元年(1736年),因经常参劾官员,乾隆皇帝以其沽名钓誉,改任刑部尚书。</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年(1737年)到六年(1741年),任总管国子监、湖广总督等职。后孙嘉淦在荆襄巡察河堤水利工程时,因在襄阳府发现有人做匿名狂悖行为,又因没处理好谢济世等事件,被革去福建巡抚,并罚出资修理顺义城墙,降职为宗人府丞。次年,转为左副都御史。乾隆十七年(1752年),孙嘉淦被晋升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六戒。</p><p class="ql-block">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p><p class="ql-block">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p><p class="ql-block">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p><p class="ql-block">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p><p class="ql-block">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p><p class="ql-block">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p><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p><p class="ql-block">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外轻内重”的局面开始出现。</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p><p class="ql-block">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派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仪叟、省心。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今属合肥市)人。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傅相”“李文忠”。</p><p class="ql-block">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参与清廷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又组建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因诸种失误,使北洋水师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启用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奉命北上谈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人有视之为“当世三杰”“中国俾斯麦”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p><p class="ql-block">著作多收于《李文忠公全集》。</p> <p class="ql-block">以前被当作反面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今天也堂而皇之又登堂入室了。</p><p class="ql-block">记得设计师和撒切尔谈到如果97不收回香港,他就会被称为李鸿章,政权就会被当作晚清。</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省项城市人,故人称“袁项城”。</p><p class="ql-block">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3月23日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正式颁令废止洪宪年号吊销帝制。77</p><p class="ql-block">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省安阳市。</p><p class="ql-block">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贡献,是“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侧是河北省政府当年的办公楼。现在是当年事迹展览。</p> <p class="ql-block">赫赫有名,曾是用户。乐凯的存在是柯达和富士卖不出价。</p> <p class="ql-block">另有八旗服饰展。</p> <p class="ql-block">选贤任能,头头是道。</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p> <p class="ql-block">衙门,立体了。</p> <p class="ql-block">仔细研读。</p> <p class="ql-block">我爱北京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古代衙门。</p><p class="ql-block">省级:<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直隶总督署,</span>两江总督署,山东巡抚衙门,辽宁布政使司署。</p><p class="ql-block">府级:<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淮安府衙</span>,霍州署,南阳府衙。</p> <p class="ql-block">幕府,真切了。</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幕府。</p> <p class="ql-block">幕府三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秘书局。</p> <p class="ql-block">影子政府。</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幕府。</p> <p class="ql-block">曾府沉浮。青出于蓝。</p> <p class="ql-block">督抚攒动。</p> <p class="ql-block">方承观。方承观。</p> <p class="ql-block">方观承(1698-1768),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安徽桐城人。是乾隆时期"五督臣"之一。在直隶总督任上近二十年,"政无巨细,皆殚心竭力赴之",治理水患、兴农惠民、广建义仓、推行驿政、复兴书院、重振文教,著作等身,建树卓著。一生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他兢兢业业的政绩,在史书中详载;他颇具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百姓称颂。</p> <p class="ql-block">廉政教育很重要。试过了,确实不收钱。</p> <p class="ql-block">督署城府深,未尽已出门。</p> <p class="ql-block">保定的驴肉火烧也很出名。火烧是吃饱了,但总督署一时半会儿不好消化。</p> 古莲花池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莲漪夏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西路244号,始建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元帅创建,总面积为3.2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是集园林、行宫、书院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以环水筑榭为显著特点,以水为胜,因荷得名。</p><p class="ql-block">园林内主要有春午坡、濯锦亭、篇留洞、观澜亭、绿野梯桥、红枣坡、藻泳厅、君子长生馆、水东楼等古建筑,秀丽的宛虹桥、曲桥和元代建的白玉桥,参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各景点有机组合在一起,保持了古莲花池小巧玲珑、漪碧涵虚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园景布局严谨,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既具有皇家行宫园林的风韵,又融合了中国南北园林建园艺术的风格与精髓,形象地反映了元、明、清各时期园林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直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水东楼。</p> <p class="ql-block">园林就是挖湖堆山。</p> <p class="ql-block">什锦长廊。</p> <p class="ql-block">假山置亭。</p> <p class="ql-block">白玉桥。</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角落精致。</p> <p class="ql-block">不如,有讲究。</p> <p class="ql-block">冬天已多姿,春来更无边。</p> <p class="ql-block">河北江南。</p><p class="ql-block">此书院是书法的院。</p> <p class="ql-block">皇家的范儿。</p> <p class="ql-block">勾心斗角。</p> <p class="ql-block">影壁山墙,太湖动迁。</p> 大慈阁 <p class="ql-block">就在附近的大慈阁也是需要打卡的。</p><p class="ql-block">大慈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名胜古迹,原名大悲阁。据保定市方志馆记载,此阁由元帅都总管张柔建于庚戌年间(公1250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以"市阁凌霄"列保定"上谷八景"之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慈阁现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现存古建筑群结构紧凑,错落有致,保存完好,是保定不可多得的古建标本。当初建此阁目的是军事瞭望,诗人云"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赞其视野之开阔。清顺治以后渐变为佛寺,并增建了天王殿和钟鼓楼,亦称"真觉禅寺",是保定市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阁内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阁后有倒座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大慈阁作为标志性建筑历来是古城保定的象征,也是著名的文物建筑景点。立身高阁,感受闹市之中的凌霄仙境,亲耳聆听佛家弟子悠悠诵经之吟和洪亮绵长和谐吉祥之钟声,已成为广大游客的美好愿望,故有"不到大慈阁,等于未曾到保定"之说。</p> <p class="ql-block">可能今天是十五,寺内信众甚多。在高僧带领下,近百人高声颂朗,气势非凡。说是正在行超度之礼。稍有遗憾的是仪式还会持续一个小时,高阁无法登临一览。不过见闻如此场面也是开了眼界,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往来无白丁。</p> <p class="ql-block">保定无论是省府还是辖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丰富灿烂,被严重低估了。距北京100多公里,灯下黑,不应该!</p> <p class="ql-block">此四天三夜,900公里一路走来。燕都(燕下都遗址),齐柱(义慈惠石柱),唐幢(唐道德经幢),辽构(开善寺,阁院寺),元阁(慈云阁),明关(紫荆关,倒马关),清陵(泰陵),清衙(直隶总督署),直到新中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室(西柏坡)。几均在保定地界,想起来《四世同堂》有句台词“庆祝保定陷落!”</p><p class="ql-block">3个180,2个62。收获颇丰,回味有时。</p><p class="ql-block">今天正月十五,全季准备了元宵。记得去年自冉庄回京进五环时也是顶着一轮明亮的满月🌕。</p> <p class="ql-block">八大辽构就剩最后一个锦州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