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还在秀山开住重庆的火车上,蓉蓉姐姐突然打电话告诉我廖善友先生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实在让人震惊,怎么就走了呢?春节前我给他寄了点年货城口的有机生态腊肉与香肠,让远在海南文昌的他尝尝家乡的味道并祝他新年好!我们在语音电话里简单的聊了几句,第二天家中保姆用先生的手机给我打语音电话过来,没有说其他只简单的问了一下快递的事。</p> <p class="ql-block"> 廖善友先生(1941年一2025年)籍贯江津贾嗣镇,自从父亲去世后便过继给伯父,来到了长江边上的黄桷渡码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廖善友先生,重庆黄桷渡人,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学院退休教授,图书馆馆长。196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1968年分配到贵州地质矿务产局一0五地质大队,从事盐卤,磷,锑,黄金等矿产野外勘探工作长达18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久晋升为优秀的地质工程师,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副分队长与党支部书记等职,获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人物荣誉称号,曾受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与华国锋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86年由于成绩突出受聘于贵州教育学院任教,曾担任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环境学,学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等课程的讲授,尤其还是该学校旅游系的创建人。</p> <p class="ql-block">(右)廖善友先生与黄桷渡的大画家李忠公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89年转为讲师,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任贵州教育学院图书馆馆长,贵州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聘为贵州师范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退休后受聘于贵州师范学院任督导员两年。</p> <p class="ql-block"> 廖善友先生一生完成了学术专著一部,学术论文20余篇,地质详细勘探报告与考查报告等作品。代表作《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床的控矿条件及成矿机制》,《试论贵州城郊家庭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持了《贵州息烽磷矿床详细勘探》工作。他著有《贵州旅游》33万字,1997年6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他先后获得过贵州科技成果三等奖,贵州地质学会论文二等奖等等。</p> <p class="ql-block"> 廖先生一生成绩斐然,他不仅桃李满天下,课堂上学生们都喜欢听他授课。</p> <p class="ql-block">(右)起廖善友先生,尹柱荣老师,曾弟福老师,李忠公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有幸与廖先生相识,只是还未曾见面,但我们在群里面常谈起黄桷渡,谈我创作的小年糕。他是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老师,每次与先生交流总会获益匪浅,在我的心里早已把他当做自己不可多得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黄桷渡隆重举行乡邻暨第七届文化传承大会,廖先生从贵阳回到故乡我们得以相识见面了。2018年也是我的幸运年,这年我加入了街志筹备组,结识了黄桷渡几位有名望的老师。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有了动力,不由得加快了自己前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街志筹备组8位同仁齐心协力在尹柱荣老师的带领下,2019年《永不消失的黄桷渡》出版问世,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好评,该书被各大馆收藏,填补了因文革时期及旧城改造与八百年重庆府同岁黄桷渡历史丢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的水。谈起黄桷渡我们凡是黄桷渡人都会有共同的话题,都会彼此之间亲切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我与先生有微信手机上至今为止收藏了与他数十篇聊天记录,都是谈与黄桷渡有关的话题,这些记录成了我日后写作宝贵的资料源泉。</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先生担任编委与顾问并为该书作序。他写的《我的感言》,《黄桷渡的故事》,《金钱板黄桷渡的故事》,《黄桷渡正街十八号大院的故事》,《黄桷渡的河沙坝》,《22朵高原红》等等。尤其《22朵高原红》被贵州有线电视合制作了配音播放,由播音员吴可配音。</p><p class="ql-block"> 先生正在动手撰写自传题材的小说《走出小山村》,预计30万字。</p><p class="ql-block"> 廖先生是我们敬重的老师,先生的文笔好才思敏捷,读先生的散文,诗歌,金钱板等作品,让我们不得不钦佩先生的文字功底与文字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廖先生被我们公认为黄桷渡的活字印刷字典,只要与他谈起黄桷渡的话题总是会打开话匣子一样的停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 他们那个年代所有的经历加上廖先生博学多才多艺的学问,铸就了先生自己个人世界领域里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后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廖先生五年没有回到故乡,2023年廖先生带着两个女儿与一个女婿和保姆,还有制氧机呼吸机从贵阳一路风风火火的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汇聚在南滨路渝洲味道大酒店,久别重逢大家见面了甚是开心。那天除了我们街志筹备组的几个人,有群主罗子华,吕贤芳。情景剧《尹幺姨妈》的导演杨远毅,《尹幺姨妈》中的主演万恒学,黄蓉蓉,还有张立远等近20人。由黄桷渡的文化传承带头人尹柱荣老师做东,为远道归来的我们黄桷渡杰出的优秀代表人物廖善友先生接风洗尘。</p><p class="ql-block"> 五年多了我们大家一起齐聚一堂,再一次聆听廖先生讲黄桷渡的龙门阵,讲起黄桷渡先生总是眉色挥舞滔滔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左)廖善友先生,《永不消失的黄桷渡》策划出版人尹柱荣老师,主编曾弟福老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先生喜欢我创作的小年糕,小年糕麻烦视频一点一点的必须要剪辑上传,视频过大就上传不了上,两三分钟的视频要剪N多次。我把先生前年回重庆的讲话做成了《黄桷渡的故事》一二集,写了文案留与先生收藏。</p> <p class="ql-block"> 先生一定也是一个十分怀念故乡的人,因为我们随时一谈的都是黄桷渡。</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今年前段时间我们常在微信聊,好几次他聊起黄桷渡一聊就近个把小时,聊黄桷渡的故事,聊他写的黄桷渡的河沙坝,聊黄桷渡还有许多没有挖掘出来东西,聊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未尽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廖先生问我看过贺子凯写的《故乡的吊脚楼》文章没有?</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吊脚楼》作者贺子凯写的儿时对外婆黄桷渡吊脚楼的印象,廖先生称赞这篇文章写得好,写出来了黄桷渡吊脚楼的味道。不久先生又把这篇《故乡的吊脚楼》转发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 廖先生他一心还想着黄桷渡,还想着怎样挖掘黄桷渡故事里的故事,只是感觉到自己年岁已高不能完成的夙愿而叹息。</p> <p class="ql-block"> 我曾与廖先生说万一明年我们要来贵州避暑一定来拜访他,他说好好好我们约定到时再好好的叙黄桷渡,他心里一直心心念念的想着黄桷渡。</p> <p class="ql-block"> 况且现在要出书也不是什么难事了,以前想出书必须要花上好几大万才行。</p> <p class="ql-block"> 这两年我的事务繁多,有时常常这里还没有忙完那里接着又来了,我有过沮丧自己的事情根本一点都顾不上。</p><p class="ql-block"> 先生叫我悠着点不要把工作安排得满满的,岁月不挠人要放松自己弦不能绷得太紧。注意身体或者放慢脚步留出时间,充下电补充一下所需的新知识。是的很多次我想过充电,想放下手中的某些事专心做自己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岁末我们街志筹备组在后堡公园喝茶聊天,聊的都是黄桷渡的龙门阵。事先我也会告诉先生,先生说祝我们喝茶聊天愉快。我知道他心里一定惦记着,两次我都用手机给他发了视频,曾弟福老师,尹柱荣老师,尹柱伟老师,大画家李忠公老师,桂兰姐,罗子华我们依次都向他打了招呼问好。</p><p class="ql-block"> 看得出来每次与大家见面先生也非常愉悦的,我相信他的心里一定非常怀念故乡,羡慕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家乡的人。</p> <p class="ql-block">情景剧《尹幺姨妈》的导演杨远毅在摄影。</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我把写黄桷渡的文章准备出个《拾光札记》集子,特邀请廖先生给该书写序。那两天他忙着收拾东西准备去海南文昌避寒,但廖先生还是很欣慰的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也是我们街志筹备组又在后堡公园喝茶聊天,大家坐在一起依旧是每个人都与廖先生视频聊天问候一下。晚上我回家看到廖先生已经把序写好了,那序写得文采斐然,不用说给这本书锦上添花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读《拾光札记》又把我拉回到了那熟悉的家乡黄桷渡,官脑壳,河沙坝,狮子岩,石栏杆,三圣殿,土地庙,长乐永康,李家洋行…… </p><p class="ql-block"> 一条条熟悉的街道,一个个乡邻熟悉的面孔,一幢幢吊脚小楼,一个个大杂院的嘈杂。长江水的奔腾,水泥厂的喧嚣,白天人们的忙碌,晚上夜市的喳闹,无数个夜晚都让我沉浸在乡愁的梦里……”</p> <p class="ql-block"> 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思乡念乡的味道,离别了故乡太久太久的游子,乡愁的滋味真不好受。</p> <p class="ql-block">(左)起廖善友先生,曾弟福老师,赵桂兰老师和强强。</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我正在欣赏先生作的序,这时先生的电话打了过来,我告诉他序写得非常好谢谢了!先生告诉我该序一气呵成,今天先生心情非常高兴,在视频里我们又聊了近个把小时。</p><p class="ql-block"> 序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好文章,黄桷渡是先生的故乡,先生与故乡的思念迅速的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故乡黄桷渡,乡愁浓郁的化不开。先生六十年代告别了故乡,到至今为止60多个年头过去了。自已从小生活过故乡的原风景,无时无刻的常出现在先生的脑海里,怀念故乡的滋味真不好受的。</p> <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出版后我给廖先生寄去了一本,还有一本《重庆知青》16期杂志上面刊登我的两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却万万没想到两月后仅与先生永别了,我不知先生近期的身体状况,晓得他身体有恙肺气肿一直伴随着他。那天与他通话还有家里的保姆都没有透露他的状态不好,我还称赞了几句保姆感谢她把廖先生照顾得这么好。</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火车上得知先生的过世,心情一直很沉重,先生的音容笑貌总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晚上七点多钟回到家里,把前年先生回到重庆故乡在一起拍的视频找出来发到群里,让我们黄桷渡乡邻们一起共同再次缅怀我们的廖先生大哥哥。一面开始动手写回忆先生的文章,一整夜我无法入眠,他的音容笑貌爽朗的讲话声都依旧清晰的出现在面前。</p> <p class="ql-block"> 我把先生前年回重庆时我写的文章《忆我的故乡黄桷渡》,找出来重新翻看阅读,耳边一直回响起由廖昌永与徐晶合唱的歌曲《记住乡愁》,今天那乡愁浓郁的让人更愁,让人更悲催,让人直想落泪了。</p> <p class="ql-block"> 唯一的让我稍微心安一小点点的是我在廖先生生前出版了《拾光札记》,书中写了《戈壁滩上的英雄》朱德荣,《曾弟福与他的黄桷渡印象》,《我所认识的杨昌其老师》,《那山谷的风》廖善友,《故乡情怀》尹柱荣与尹柱伟,《黄桷渡三画家》李忠纯,李忠善,李忠公,《黄桷渡的单户籍》等等。</p> <p class="ql-block">我们街志筹备组的8个成员,除了远在北京的杨昌其老师未回来都到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写了《我所认识的杨昌其老师》,杨老师说这是老天爷给老杨头最好的礼物,这话让我非常感动了。他们几个老师都是几座高山也是写作的大家,是黄桷渡的活字印刷字典,是黄桷渡的功勋人物,他们对黄桷渡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他们的奉献才复圆了黄桷渡的历史画面,才有了今天黄桷渡清明上河图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陆陆续续的写了他们的事迹,要让他们的事迹得到更多的人知道。当《那山谷的风》完稿时,先生告诉我心情很激动,其实这是他们应该获得的殊荣,需要我们更多人去讴歌敬佩他们。</p> <p class="ql-block"> 否则与800年重庆府同岁的黄桷渡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p> <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记录了30多篇写黄桷渡的文章,其中写了几位老师的文章曾经被收录在《永不消失的黄桷渡》里。但我的目的是要把写过黄桷渡的这些散笔整理出来收集在《拾光札记》里,让我们的老师们与更多的人收视与想念。</p> <p class="ql-block"> 好在廖先生生前为《拾光札记》作序并已收看了,只是我万万没想到不久先生会离去。眼泪一直泪目了眼眶,天堂里没有病痛先生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 街志筹备组第一时间为廖先生写了吊唁,《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主编八十八岁的曾弟福老师称他:“是个乐观诙谐会写能唱对人亲切没有教授架子的人,一个学术研究方面著有成就的大学教授,黄桷渡码头历史文化最有权威的老人。黄桷渡乡亲们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廖哥”了,我们也再听不到他讲黄桷渡划龙舟的龙门阵了。”</p> <p class="ql-block"> 八十九岁高龄从黄桷渡走出去的石油专家杨昌其老师,赞誉他:“才气过人,贡献极大,亨誉黄桷渡的范哥人才走了,十分震惊可惜。”</p><p class="ql-block"> 一声“范哥”叫出了我们黄桷渡诸多儿女们的心声,先生一辈子都值得我们黄桷渡所有的人讴歌致敬!</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仍选择用《勘探队员之歌》送别我们敬重的先生一程,这首歌曲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曾经成都理工大学举行60周年校庆时,先生与他的校友们都唱过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先生与他的地质勘探队员们,曾经就是唱着这首歌曲走向祖国的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 今天先生驾鹤西去,他唱着这首《勘探队员之歌》,挎着他的地质包手拿地质锤走向祖国的崇山峻岭,一定为我们祖国寻找新的矿产去了。</p><p class="ql-block"> 天堂里再也没有病痛,先生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3日写于山城南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