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由布袋馍而联想 <p class="ql-block"> 本来不打算再写关于元宵节的东西,因为早上已经做了一个。但昨天在故乡上坟归途中在家乡的涧头街上碰见了布袋馍,忍不住买了二个并买了一包馓子。览物思情,就忍不住联想起儿时故乡的元宵节。</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一般认为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就算过完了,家乡不是,家乡的大年到龙抬头的二月二才算正式过完。夫人的家乡南阳正月十五算大年三十,十六算初一,早上也吃饺子。从十六开始可以吃家常便饭的面条了,大概年就结束了吧。</p><p class="ql-block"> 有记忆起元宵节并不吃元宵,因为家乡不是稻米产地的原因所致吧。元宵节晚上要蒸布袋:发面先擀成长面片,包上带有五谷、粉条、肉等做成的馅。卷成长桶状,一端封圆底,一端做成开口袋状,再以面绳系之。蒸熟那就是一个生动的、白白的、胖胖的盛满粮食的大布袋了。我想,这是对于新年丰收的美好寄寓吧。布袋要先敬上天和先祖,应该是乞求他们保佑的意思。然后,男人们挨个要把“布袋”杠在肩膀上做个秀,大家才能分而食之。</p> 由带罩小油灯到烟火灿烂 <p class="ql-block"> 初一到十四,家家只能放爆竹,甚至每顿饭前都要放上一挂。只有在正月十五的夜晚才能放烟花。当然二月二时可以“呲火箭”,类似北京人所谓的窜天猴。</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本应大红灯笼高高挂,但在物资缺乏时代的农民家庭是不可思议的。条件极好的干部或吃商品粮的家庭,可能有一盏马灯由孩子打着显摆。父亲会用沾油的面绳缠绕玻璃瓶的下部,烧到一定时机沁入冷水,瓶底便齐刷刷地掉落,这是一个完美的灯罩。正方形的木板地,上系四根铁丝,中放油灯点亮,加上玻璃罩,一个完美的红灯笼就完美啦。我们可以打着闹元宵、看花灯了。</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元宵节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慈爱,充满着热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