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元宵节的来历</i></p><p class="ql-block">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发现有个宫女准备投井。东方朔上前搭救,并问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更思念家人,想一死了之。东方朔同情她,答应一定让她和家人团聚。 </p><p class="ql-block"> 一天,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占卜。不料,每个人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恐慌。人们求问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偈语给你们,可让天子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拂袖而去。</p> <p class="ql-block"> 老百姓拿起红帖,送到皇宫禀报皇上。 汉武帝一看,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很惊讶,请来了东方朔问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东方朔假意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宫女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p><p class="ql-block">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灶神爷与元宵灯节</i></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叫清平镇。在清平镇里,住着一位灶神爷,他负责管理镇上家家户户的灶火之事。这位灶神爷呀,是个很热心肠的小老头,整天笑眯眯的。有一年,清平镇遭遇了一场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大家都愁眉苦脸的。眼看就要到正月十五了,往年这个时候,镇上都会热热闹闹地准备花灯会,可今年,大家都没有这个心思。</p><p class="ql-block"> 灶神爷看到百姓们这么消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啊,得想个办法让大家振作起来。于是,他跑到天庭的月老那里,去求月老帮忙。灶神爷对月老说:“月老啊,您看清平镇的百姓们现在这么可怜,都没有心思过元宵了。您神通广大,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重新高兴起来呢?” </p> <p class="ql-block"> 月老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想了想说:“这事儿啊,我还真得找个帮手。”月老带着灶神爷去找了掌管花灯的灯神。灯神一听清平镇的情况,很是同情。他说:“我可以给清平镇送很多漂亮的花灯,可是怎么让大家有心思去摆弄这些花灯呢?” 灶神爷想了想说:“我有办法了。我回去告诉大家,只要大家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诚心诚意地在自家灶前祈祷,然后把做好的花灯挂起来,老天就会降下甘霖。”</p><p class="ql-block"> 灶神爷回到清平镇,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刚开始,大家半信半疑,但是看到灶神爷一脸认真的样子,就决定试一试。于是,镇上的男女老少都开始动手做花灯。有一个叫阿福的小伙子,他特别擅长做花灯。他用竹子做骨架,糊上彩色的纸,还画上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他一边做一边跟旁边的人说:“嘿,不管灵不灵,咱先把花灯做漂亮了再说。” </p> <p class="ql-block">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灶前祈祷,然后把花灯挂了出来。那场面可壮观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把清平镇照得如同白昼。灯神看到清平镇的百姓这么诚心,就施展法术,果然,天空中飘来了一朵朵乌云,紧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百姓们高兴极了,在雨中欢呼雀跃。他们抬着花灯,在镇里的大街小巷穿梭。大家还猜起了灯谜,笑声回荡在整个清平镇。从那以后,清平镇的人们每年正月十五都会精心准备花灯会,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天 赐 姻 缘</i></p><p class="ql-block"> 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元宵佳节,公子张生到乾明寺看灯,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香囊),帕上有诗:“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奴与才郎置袖中。” 求爱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 第二年元宵节之夜,张生赴约而去果然见到一辆挂鸳鸯灯的车,车里端坐一绝美佳人,对张生说:“愿见去年相约之媒。” 张生赶紧掏出信物香帕,佳人笑道:“京辇人物极多,惟君得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 于是两人牵手而去,远涉江湖,成就一段美满姻缘。</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破 镜 重 圆</i></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末年,隋文帝杨坚为统一全国,举兵南下,准备灭掉南方的陈朝。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只知饮酒赋诗、寻欢作乐,不理政事。隋军大兵压境时,朝廷上下乱做一团。有一位名叫徐德言的,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的丈夫。他预感到陈国即将灭亡,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便流着泪对公主说:“国破家亡就在眼前,你我不能相守了,以你的美貌与才能,国灭亡后,你必定会落入帝王宫中或富贵人家。倘若我俩不死,望能有重新团聚的日子。” 他取出一面圆形的铜镜,一破两半,一半交给乐昌公主,另一半自己留下,互相约定:在离散后的第五个元宵节,趁人们在长安街头热闹地活动时,假装出售破镜子,以寻访对方。</p> <p class="ql-block"> 陈国不久就被隋灭掉,乐昌公主果然被俘,被送往隋都长安,成为隋朝大臣越国公杨素的侍妾。徐德言怀念妻子,不惜长途跋涉,上京寻访。元宵节那一天,他如约拿着半面铜镜上街去卖,转来转去,忽然发现一位老仆人也在叫卖半面铜镜。他上前拿过来看,与自己的半面铜镜正吻合。徐德言睹物思人,不觉泪流满面,问了老仆人,才知道乐昌公主已落入杨府,料想无法再见,愈加伤心起来。他忍不住在半面镜子上写下了一首《破镜诗》,托老仆人带回去。诗中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p><p class="ql-block"> 乐昌公主见了徐德言的诗,一连几日不吃不睡,以泪洗面。杨素发现后,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十分同情这对患难夫妻,便召来徐德言,把乐昌公主还给了他,并设宴祝贺他们夫妻“破镜重圆”。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双 喜 临 门</i></p><p class="ql-block"> 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关。相传,王安石23岁时赴京赶考,途中经过马家镇,看到马员外家门上挂着一盏走马灯,并贴有一副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一时无法对出下联,便记在心里匆匆离去。到了京城后,主考官面试时出了一个对子:“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立刻想起了马员外家的上联,对得妙极了。</p><p class="ql-block"> 返乡途中,王安石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就用主考官的对子作为下联对上了马员外家门楹上的上联。马员外一听,立即唤出女儿与王安石相见,原来对联是马员外为择婿而出的。数天后,王安石与马家小姐喜结连理,正当他们拜天地时,有差人来报,王安石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王安石欣喜若狂,随手取来笔墨纸砚,写下两个“喜”字连在一起,表达他此刻内心的喜悦,并叫家人把这双喜张贴在门上。从此,结婚贴红双喜字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根据传说故事和成语典故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