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海南定安县古城县衙,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那斑驳的墙壁、古朴的建筑,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县衙大门与大堂的对联,更是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吏治与民生理念的熠熠光辉,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三尺法无法何来善政,安百姓心民心即为官箴”,县衙大门的这副对联,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法治与民心在为政中的关键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三尺法”,强调了法律是施政的基石。法律犹如社会秩序的经纬线,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公平正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官员施政便如同无舵之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失去方向,善政也就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古代的刑律到现代的各类法律法规,法律始终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的推行,使秦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实现善政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百姓心民心即为官箴”,则将为官的核心聚焦于民心。百姓之心,是衡量为政得失的试金石。一个官员,只有时刻将百姓的需求、疾苦放在心上,才能赢得民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往今来,心系百姓的官员都被民众铭记。焦裕禄在兰考任职期间,不顾身患重病,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水涝和盐碱地,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安百姓心”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也是为官者必须时刻铭记的官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大堂的对联“厚民生以正民德,端士习以属官常”,其蕴含的治理智慧更为深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厚民生以正民德”,深刻阐述了民生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当百姓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便有更多的精力和条件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道德修养也会随之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代,许多贤明的君主和官员都注重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淳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社会,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略,使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不仅改善了民生,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士习以属官常”,强调了端正士人的风气对于规范官员行为的重要性。士人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其言行和价值观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代,士人的培养和选拔关乎国家的兴衰。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士人,肩负着治国理政的重任。如果士人的风气不正,追名逐利、阿谀奉承,那么整个官场也将陷入腐败和混乱。而当士人秉持着正直、廉洁、担当的品质时,官场风气也会随之清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注入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定安古城县衙,品读这两副对联,让我深刻认识到,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古代吏治与民生的理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福祉,加强人才培养和道德建设,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