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闯仕途(第六集)

书同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书同文美篇号 5568628</font></b></h5> <b> (续上集)后来,该所有几名职工因贪污挪用受到处理,而上述漏洞问题,无人揭发,所以无从处理。事过几十年后,我一朋友谈起当年粮食困难,他们家可未受过苦,靠几个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凑一起,私自刻印返销粮票据,据说十分逼真,且一次次取得成功,从而逃过打击,度过了困难时期。至于这位朋友声称伪造证件,究竟套取了国家多少粮食,还会否有别的团伙作案,乃一桩无头案,几十年过去了,也无法追究了。我听罢朋友此言后,不由得一声叹息,但愿祖国从此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呵!</b><div><b> 粮食部门如何加强管理,打击贪污盗窃,有效遏止漏洞,引发当时学习班领导的思考,也是各部门值得借鉴的问题。<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旅游桂林</font></b></h3> <b> 供销部门是“一打三反运动”的重点,因职工人数较多,商业网点遍及全区各公社,甚至村民较多的大队。造反派中的主要头头,也在该系统,一度夺了区内的权,成为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全系统中的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多吃多占,以权交易,问题不同程度存在。<br> 不仅如此,在出售商品时,采取短斤缺两、抬高价格手法,达到多吃多占,以物易物(与外单位交换),供职工自己享用。随着学习班不断深入,此类问题逐步暴露。有一名老职工,听说要追查多吃多占,清算多年来所沾公家光,人还没进学习班,乘夜跳进长江,自刎身亡。</b> <b> 学习班上不断寻找突破口,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期达到震慑效果。当有人揭发一孙姓职工,在供销部门工作多年,平常无日不酒,无荤不餐,只要市场上有最大的鱼,他从不问价便立即买下。不久,此人很快进了学习班,开始不愿交待问题,后经学习班骨干展开攻势,追查其工资收入与大家一样,为何有钱如此吃喝。攻势产生效果,其人很快交待,利用担任门店组长之机,在出售商品上做文章,论尺时短寸,论秤时少两,利用手中有权,倒卖紧俏商品票证,如布票、糖票、盐票、烟票等。还同粮站职工相勾结,以票换粮,互换好处,大肆贪污腐化,侵占国家财产。结果,这个职工受到司法机关处理。</b> <b> 学习班处理这名职工,很快在供销系统乃至财贸战线传开了,广大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认为“一打三反运动”确有必要,经济问题也是政治路线问题,关乎政权稳定,江山永不变色。供销系统职工,开始自查自报自纠,清退多吃多占、铺张浪费的财物,以实际行动,支持配合运动深入开展。<br> 各公社的乡村“一打三反运动”,欲赶在当年大农忙季节前,争取搞一段落。由于范围广,牵涉面大,一面抓革命,一面促生产,季节不等人,结果运动一直延续到1972年才结束。</b> <b> 农村运动始于整党建党,各大队(现改称村)党支部的巩固建立,在公社党委和整党建党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除个别大队外,全部重新建立,使运动在基层落到了实处。</b> <b> 根据当时全区掌握的概况,长江公社“一打三反运动”开展比较好。首先将一名未改造好的“四类分子”,针对其反动言论,散布对共产党不满情绪,在全公社予以批判。其最蛊惑人心的口号:“共产党先取得‘八刀分贝’,后遭‘八刀砍贝’”。意思是,将一“贫”字拆开成“八、刀、贝”,借此攻击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将地主土地和财产,分给了贫苦大众,“八刀”分“贝”成功了。其梦想反攻倒算,则用“八刀”再砍向贫苦农民,夺回失去的“宝贝”。</b> <b> 岂知,昔日之穷人,拥护毛主席,紧跟共产党,翻身求解放,一举“八刀分贝”成功,实现了穷人的梦想。跨入新世纪,穷人思富路,在“富”的大厦里,用“八方之力”,共筑中国梦,将“一口田”耕耘成富饶壮美的蓝图,达到彻底砍掉“八刀贝”之目的,从而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br> “一打三反运动”,掀起了打击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的群众运动,那些不思悔改的“四类分子”,受到打击和震慑。从此,对他们的管教更严厉,一举一动受到监控,凡离开本生产队,必须向生产队长或贫协组长打报告,否则,将受到大会批、小会斗。结果,如此高压态势,多数“四类分子”能老实改造,自觉接受管教。</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桂林漓江</font></b></h3> <b> 可是,农村开展“三反”运动时,出现扩大化极“左”倾向,将社员(时农民统一称作“人民公社社员”)家庭养猪喂鸡等副业,一律视作“资本主义尾巴”,坚决予以禁止。认定为“影响集体出勤”,“损害集体经济”,乃“资本主义尾巴”应予“割掉”。甚至规定自留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央政策规定人平三分地,称为“自留地”),只能种蔬菜,不许种粮食。于是,各地将捕捞的鱼叉、网、钩、罩渔具一类,家庭自用缝纫机,木工工具等,统一收缴,集体保管使用。</b> <b> 对于田头地边的果树,因树冠遮挡阳光,树根吸收养分,影响集体庄稼,也要予以清除。以致于后来农村果树大量减少,南方传统果品如桃李等,多年青黄不接,几近失传。<br> 总之,那场运动对人们教育深刻,预防打击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永葆江山不变颜色。“三反运动”之深入普及,既严厉打击侵蚀国家财产的蛀虫,否则大厦将倾;又教育人们识别公私界限,维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安全。尽管运动出现偏左偏右的状况,但那时人们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的心,凡毛主席、党中央作出的决定,毫不犹豫贯彻落实,从而使运动达到了预期效果。</b> <b> 在城镇,商品粮油户口关系的职工,积极主动自查自报,退赔曾经多吃多占的部分,争取得到宽大处理,并从中吸取教训,国家财产,不可侵犯。</b> <b> 运动对于我,归乡第一课。一名离开乡梓近六年的青年,既未亲历文化大革命,其洪流席卷,大浪淘沙,然且潮落,才有所闻;也乃我初涉农村工作,历练浅薄,群众运动,尚待探索。<br> 为此,我要求自己:坚持认真学习,切实领会精神,深刻探讨问题,正确识别信息,在运动中提高自己,在实践中苦练能力,将“第一课”作为新起点,或许淬炼人生再次起步。</b> <b> 现在重忆贫宣队那段经历,仿佛军队与地方生活,犹天壤之别,一种是紧张且干练,一种是散漫无定律,形势迫使我不断去适应,迎接新挑战,应对新任务。尽管如此,无论组织上交给我的工作任务,或区办公室零碎杂事,我都积极参与,不分份内份外,力求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本领,力争努力圆满完成。后来,得到各方面较好的评价,分管领导给予赞许,更赢得区“一把手”首肯,我后来被招工进城吃商品粮,还得到这位给予首肯领导的推荐。</b> <b> 可是,也许命运再次捉弄,亦或淬炼时机欠缺。一个令人心潮涌动的时刻,曾与我擦肩而过,一度让我感到心灰意冷……。<br> 我加入贫宣队接近一年了,县委决定在全县贫宣队中,提拔一批干部,充实到各个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或人武部部长,由县委组织部派专人,到各区进行实地考察并面试。</b> <b> 若论我工作绩效与口碑,自然属于推荐对象。彼时,县委组织部一位张姓科长,约我面试并谈话,对我颇有好感。多年后,这位科长升迁至县级领导,我们不期而遇,我是其直属下级,始知当年影响我提拔之原委。</b> <b> 眼看凡谈过话的贫宣队员,两人提拔为公社党委副书记,两人任命为公社人武部长,其中尚有与我同时入伍,又一道成为贫宣队员的战友,且他们的任职,都在本区范围内。至于全县贫宣队员中,有战友同样提拔或上调地区的,更不止于少数。那时,按照军地组织原则,公社一级人民武装部部长选调,由地方县委向县人武部推荐,由县人武部任命。</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骆驼石峰</font></b></h3> <b> 命运,还是命运,我岂能责怨客观,只怪出身倒霉的中农家庭。恰又逢为我添乱的伯父,无端担任三个月轮流伪保长。“不争气”的出身,任伪职的伯父,让我在部队付出了格外的代价,入党险被拉下。而今,又因家庭不“贫”,亲属不“纯”,再次影响提拔,我只能无语了。</b> <b> <font color="#ed2308">我转头一想,也难怪,那时的村干部,还有“贫协”成员,其职责所在,即为共产党站岗,为无产阶级把门。无论其向组织上提供什么材料,反映什么情况,我都可以理解并谅解,因之总是事实,我也从未向组织上隐瞒过。<br> 不过,从那以后,我再勿动企望念头了,一切听命运去摆布,“倒霉运”迫使我想起算命先生之言,“金已变铁”也!</font></b><br> <b>赞曰:<br> 初涉政坛,长征迈步从头越;<br> 尚临官道,壮志凌云自此登。</b><div><b> (待续)</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感谢观看!敬请关注!</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请看下集——</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