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六合塔揽胜 赏月轮山枫红

塞北森林

塞北森林 2696536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个寻幽探秘的爱好者,尤其是对人文古迹,不惜代价也要去看一看。当得知杭州的六和塔,是座一千多年的宋代宝塔后,立即充满了对它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2月8日,天气晴好,碧空如洗。这天乘坐地铁,按着手机导航,</span>几经辗转,抵达了钱塘江畔的月轮山脚下。隔着公路远远望去,六和塔静静矗立在月轮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古朴庄重的塔身外形,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内心为之怦然心动。也许你不知道,就是这座宝塔,它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允许登顶的国宝级古塔。一眼穿越千年时空,与之近距离亲近,触摸其千年古塔真身,那可是一次难得的一饱眼福的“考古”机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杭州城南的月轮山,因六和塔的存在而声名远扬。这座山算不上巍峨高耸,却郁郁葱葱。此时枫叶正红,星罗棋布的枫树装点着碧绿的森林,宛如一幅绚丽的油画 。</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静静伫立在钱塘江畔,与滔滔钱塘江相依相伴,时间跨越了千年之久。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史上的吴越国王钱弘俶,为镇压钱塘江潮危害、保护杭州城郭及百姓,命僧人智元禅师督造了六和塔。 </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长河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更添了几分历经沧桑的韵味。它静默俯瞰着桀骜不驯的钱塘江水,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杭州这方土地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是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由吴越王钱弘俶下令修建,目的正是镇压江潮。彼时,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钱王射潮的传奇故事。那时,钱塘江潮水汹涌,时常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钱王钱镠决心为民除害,治理潮水。</p><p class="ql-block"> 在八月十八这天,他率领万名弓箭手,在江边整齐列阵,万箭齐发射向潮头。神奇的是,潮水竟真的退去,不再肆意妄为。此后,为了永保江潮安稳,钱王下令修建六和塔。这个传说,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展现出他们敢于抗争的勇气,更揭示了六和塔自诞生便肩负的特殊使命。</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历史上经历多次损毁与修复。可谓是历经劫难仍不倒,巍然屹立月轮山,镇刹钱江肆虐潮,护佑千年杭州城。</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的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岁月的沧桑;每一道纹理,都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千百年来,它看尽了朝代更迭、人世兴衰,却始终坚定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杭州从繁华古都到现代化都市的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六和古塔,依然以其古朴雄浑的身姿,迎接着八方来客,成为杭州历史文化的不朽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寻其悠久的历史,传承文化的火种,续写属于六和塔、属于杭州的传奇篇章 。</p> <p class="ql-block">  北宋: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方腊兵火。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开始重修,隆兴元年(1163年)竣工,砖砌塔身留存至今。这是六和塔第一次大规模重建,奠定了现存塔身的基础,此次重建意义重大,让六和塔得以延续其使命及原貌。</p> <p class="ql-block">  元朝:六和塔因年久破败而修缮,塔刹改为葫芦型。此次修缮主要针对塔刹进行改动,属于常规性维护,以维持六和塔的基本风貌和使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  明朝:明嘉靖三年(1524年),六和塔遭兵火,木结构外檐毁坏,中柱也受损;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高僧祩宏主持修复,重建外檐以及调换塔身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构件;崇祯九年(1636年),六和塔再次遭遇兵火,木结构外檐和开化寺被烧毁。明朝时期经历两次兵火,有两次规模较大的修缮,主要集中在木结构外檐及内部构件的修复。</p> <p class="ql-block">  清朝: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浙江巡抚李卫进行大规模修整,历时两年竣工;清道光三年(1823年)再次修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和塔再次失火,外部木结构被烧毁。</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杭州人朱智捐资重修,在留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六和塔的状貌基本确定。雍正和光绪年间修缮规模较大,基本奠定了六和塔的外观格局。</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1934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六和塔后,指出清代木檐结构不符合宋代原貌,提出拆除清代增建部分、恢复宋代六和塔身的“秀身”方案,但因时局动荡未能实施而搁置。</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971年、1989年、1991年都对六和塔进行过修缮,其中1989年对整体结构做了加固措施,还采取了防雷、防火措施,修复残损部位。2013年5月2日,六和塔主体进入封闭状态,开始进行第5次修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时间跨越千年之久,巍峨屹立在月轮山,是杭州西子湖畔地标景观之一。六和塔属于古董级别的文物,其砖塔内部的砖雕,是宋代的工匠大师们的杰作,地面台阶被时间打磨的溜明锃亮。</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景区自大门开始,直到塔身的每一层,都有警察和保安们值守,可见六合古塔的重要地位。六和塔是杭州唯一可登上去的宋代古塔,没有第二。如果您有幸来到杭州旅行,请千万不要错过这一千年古塔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园林中钱王射潮故事的雕塑。彼时,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钱王射潮的传奇故事。那时,钱塘江潮水汹涌,时常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钱王钱镠决心为民除害,治理钱塘江泛滥的潮水。</p><p class="ql-block"> 在八月十八这天,他率领万名弓箭手,在江边整齐列阵,万箭齐发射向潮头。神奇的是,潮水竟真的退去,不再肆意妄为。此后,为了永保江潮安稳,钱王下令修建六和塔。</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 武松在征讨方腊攻打乌龙岭时,被敌将砍中左臂,他忍痛杀敌,还自断左臂,最终梁山军攻克乌龙岭。战后,武松来到杭州,想起好兄弟鲁智深已在六和寺圆寂,听着寺内梵音,他心中平静,决定在六和塔出家。</p><p class="ql-block"> 后来林冲旧伤复发,也到杭州的六和寺养病,武松悉心照料。林冲临终前与武松告别,武松为他料理后事,将他葬在鲁智深墓旁。此后,武松便在六和寺晨扫寺院、为两位兄弟打扫墓地,吃斋诵经念佛,木鱼青灯,在宁静中度过余生。武松在六和寺出家,最终圆寂在六合寺,以享年八十岁高龄善终。</p> <p class="ql-block">  鲁智深随梁山好汉军征讨方腊归来,暂时驻扎在杭州六和寺。一天晚上,鲁智深在寺中酣睡,突然被钱塘江的潮声惊醒,他以为是战鼓响,跳起来就准备厮杀,寺里的僧人告诉他这是钱塘江潮信。鲁智深想起师父智真长老曾对他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语,顿时大悟,知道自己大限已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是,鲁智深便沐浴更衣,焚香打坐,吩咐寺僧去请宋江等兄弟来。待宋江等人赶来时,鲁智深已经穿戴整齐,端坐在禅椅上,对兄弟们说他要圆寂了。众人很惊讶不已,鲁智深却很平静,他向宋江等人作别后,念了一首偈语:“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念完后,鲁智深便合掌圆寂,结束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钱塘江潮水肆虐,严重威胁沿岸百姓。高</span>僧智元禅师因钱塘江潮患严重,发愿建塔镇潮,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六和塔得以始建,开启了六和塔的历史,是六和塔寺院的开山鼻祖。</p><p class="ql-block"> 而吴越国国王钱弘俶崇佛,僧人智元禅师提议在月轮山建佛塔镇潮一事,得到了钱弘俶应允并拨款。工匠们以砖石为材,采用先进工艺,精心打造出八面十三层、高五十多米的六和塔。智元禅师全程监工,还率僧众诵经祈福。自此,六和塔寺院便成了杭州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零二四年的岁末深秋,在探访六和塔的那次旅行中,我也邂逅了钱塘江畔月轮山的斑斓绚丽。十二月的杭城,已然透着丝丝寒意,可月轮山上的枫叶正火红惹眼,比起来北方的彩林,此时杭州的枫红,更有着自己独特之美。</p><p class="ql-block"> 登上六和塔顶层,斑斓绚丽的彩林令我震撼。那火红的枫叶,像是被天边的晚霞点燃,热烈而又张扬,与依旧葱郁的碧绿林木相互映衬,红黄翠绿,绚烂多姿,如诗如画,嫣然成了杭州大地深秋的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时间虽已近初冬,杭城已是一片萧瑟,唯有月轮山上的枫红,像是被时光遗忘,依旧燃烧着秋日的热烈。</p> <p class="ql-block">  透过枫红树丛,可见六和塔半掩的窗,庙宇屋顶上的鱼鳞瓦,那枫叶似火,瓦片如黛,还有悠扬回荡的钟声,构成了六合寺的静谧之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舒展的枫树红叶,红的夺目耀眼,恰似天边被揉碎的晚霞,肆意地泼洒在这片山林间隙。它们与葱郁的绿树相互交织,红的热烈、绿的深沉,黄绿橙红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阳光穿透枝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影,为月轮山和六合寺平添了梦幻绚烂色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塔的最高处,俯瞰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震撼与感慨。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四季轮回时光的馈赠。在这繁华都市的一隅,竟藏着这般宁静而幻彩的天地,让忙碌的人们找到了一席心灵慰藉栖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六和塔之顶,风从钱塘江直面吹来,带着江水独有的湿润与凛冽,瞬间将周身裹挟。极目远眺,钱塘江宛如一条奔涌不息的丝带,蜿蜒延伸向远方,江上一艘艘轮渡往来穿梭,繁忙却有序。它们劈开水面,激起层层的浪花,像是在江面上绣出灵动的花纹,呈现出这座城市蓬勃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目光越过江面,落在对岸都市的一角。林立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在日光的轻抚下,勾勒出城市现代化的轮廓。那些楼群里,藏着无数逐梦者的家,以及他们梦想与希望,演绎着现代都市芸芸众生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我努力欣赏着这人间烟火,深深沉醉于眼前着画卷里。这江、这城、这川流不息的车,动静交融,绘就了一幅杭城的绝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杭城之美,美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美在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它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故事,承载着希望,让人由衷赞叹,陶醉眷恋不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