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月喜庆,岁月安澜。春光融融,万象皆美。对创汇社区F区的新村人来说,又到了正月十三上香这个隆重、热烈的日子,大家共同祈盼风调雨顺,万事如意,明天的生活更加灿烂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 精神抖擞,带墨镜者为表哥高天良,他是锣鼓队的总教习,在他的指挥下,震天的锣鼓整齐划一,直冲云霄,给人带来春天的喜悦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您是锣鼓队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b>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的表演者。</b></p> <p class="ql-block"><b> 传记不仅是一个人人生履历的记忆,也忠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发展变迁史,其中蕴含着大事、小事、庯常生活记录。</b></p><p class="ql-block"><b> 要详细完整了解新村上香历史,请看郭通海的回忆录——《琐事如烟 岁月无悔》。</b></p> <p class="ql-block"><b> 祈 福 上 香</b></p><p class="ql-block"> 我们茧子新村原属河池大队,但当时大队共有十三个生产队,我们茧子新村就占了七个生产队:西新村围墙子是七队,西新村北街是八队,西新村南街是九队,南新村西头是十队,南新村南街是十一队,南新村东头是十二队,东新村是十三队。原来有茧子新村高、郭、付三大户之说。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七条街道七个生产队的多姓氏大家庭。我家属于八队,即西新村北街。是个丁字形的街道。东西街道长约90米,东巷子短,约有60米。东西街道两边住两排人家,街道宽约20米。街道的沙土路中间高,两边稍低,人车好走,两边形成自然地水道。整条街道的地势是东高西低。如果下雨,街道的雨水流向路两边,两边住户家里的水也从家里流出,与街道雨水汇合,流出街道,流向西头的涝池。如果水太大,涝池盛不下,就自然流向村北的城壕。那里更低。听老人说,那是"回回乱"时烧毁的房子,年深日久,埋在了地下,可就是水流不满。也可能是我们的祖辈们对水患的一个备用设施,确保后辈遇到水灾而平安无事。我家的位置是西新村北街,北摆子东头第一家。原来的庄基是4丈5尺.后来我达结婚分家,我家是2丈5尺,是东头第二家,坐北向南有门房,有太阳光照,有房沿,有台阶,因是丁字路口,是个很向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每年正月十三,我们茧子新村的七个队都要在学校举行隆重的祈求风调雨顺,祈福上香活动。多年以来,我们全体新村人都习惯性的于正月十三去学校上香。这天,七个生产队的锣鼓队先在自己的街道敲起来,也是为召集人,也是准备和训练的过程。同时就有不少的老人和善男信女拿着香蜡先去学校,给太白爷烧香、跪拜。求太白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听说过去如果天旱,有赴太白山求雨的风俗)。牌位是人们用纸写的"太白之灵位",就供奉在戏楼上,下面有香炉等物,跪拜者口中念念有词,虔诚至极。</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三是七个队的集体活动,要敲得好,人员多,喜庆成分浓。锣鼓队早早准备,集合队伍,比赛哪个队去得早。锣鼓队从村里到学校,一路敲个不停。群众队伍跟在锣鼓队后,到学校在戏楼前的操场上继续敲,等到七个队的锣鼓队到齐后,先憋着劲,各队敲各队的,比赛看哪个队的锣鼓队规模大,敲的声音洪亮和整齐。这样敲只是个过渡,时间约三十分钟。再有一个人指挥,合起来。同一首秧歌舞曲调,统一敲。有100多副锣鼓家伙响起来。鼓是鼓点、锣是锣音、像伙是家伙的响声。声势浩大,听起来还很整齐,让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年年敲,年年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戏楼上,烧香跪拜的继续,年老的、年少的,都在围观善男信女的虔诚表演,有的情不自禁的模仿,表情严肃,动作逼真。台下操场上基本站满了人,锣鼓队继续敲着,我们茧子新村的百姓形成了巨大的气场。邻村的乡党也前来观看助兴,场面更是令人流连忘返。这是集体活动,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方式,已经形成多年的惯例,每年不缺,茧子新村的正月十三上香,热闹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