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公输堂,鄠邑篇

刘玲

<p class="ql-block">摄影:陈军</p><p class="ql-block">文字:刘玲</p> <p class="ql-block">刚过完年的正月初六我们来到鄠邑晒太阳散步,看网上说有一个建筑特美的小众景点,在过年这几天公开对外开放,我们决定去参观一下。公输堂是西安市鄠邑区境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源远堂,亦名万佛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镇祁村南堡中部,南距鄠邑城区9千米。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构置于3间大木硬山式殿内。面宽3间,小木雕,高约6米。每间外檐置六抹透花隔扇门,门额上筑斗拱重楼,门内为天宫楼阁,阁顶为斗形八角藻井,次间为方形天宫建筑;有重檐三滴水,楼角及各种精巧复杂斗拱出檐。天宫下部有佛道帐3间,内置佛像,殿堂全部精绘、沥粉、贴金。为中国罕见的大型木构宫殿式建筑模型,小木作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公输堂屋顶藻顶是小木作工艺的天花板,虽然国内尚无现存实例,但仅从与其它大木构建筑的装修部分,如门窗、雕刻等制作工艺相比较面言,公输堂小木细部制作工艺也堪称建筑艺术中的精品。穿堂之间现存8块镂空隔扇板门,其门心雕花枋楣挂落之精细。仅镂窗花心就有四种不同的纹样,每个连环锁纹均由8块独立雕刻的小构件精密拼装面成,合缝严密,浑然体。周围门罩、枋楣挂落,采用圆雕、平睢、浮睢、镀空等多种雕刻手法相结合,刀法钢然,线条流畅,一丝不苟。公输堂建于面阔三间的围护建筑之内,总体上讲,小木作天宫楼阁、穿堂佛道独立构成体系,仅在第一进正南穿堂构架及天宫楼阁,在东西方向上,柱架与维护建筑的金柱相连接。其余部分放于室内地坪上,有穿堂构架佛道帐构成的稳定性支撑楣枋,平座斗拱,天宫楼阁置于平座之上,再由天宫楼阁出挑斗拱平台,支撑最上部层层叠压的藻井。各穿堂上的天宫楼阁和藻井独立成体系,相互无连接。藻井形成多边封闭箱体,增加其自身的稳定性。在构件的制作上,公输堂小木作也颇下了番功夫例如繁杂的斗拱并非像正常那样层层出挑,而是利用块整板雕刻面成。</p> <p class="ql-block">1933年于右任题签的《重修户县志》记载:“祁村南堡有工师堂,俗称鲁班所修,雕刻极其精巧。”元代文宗天历年间,山西太原府祁南集里小汾村人李金荣兴办三阳教会,被尊为教主。明永乐年间,教会弟子为祭祖师,遂在北依渭河、地势平坦的户县依何园村建源远堂,该建筑群建成耗时11年。此后这里成为白阳三会的法堂及供佛的礼拜殿,殿内原有数目众多的小佛龛和佛像,故历史上称万佛堂。建筑格局原为建筑群,坐北朝南,有木牌楼、照壁、山门、东西侧殿、正殿。院内植树木花草。牌坊倒毁较早,照壁、山门及侧殿毁于文革期间。现仅存的正殿为供奉佛堂的公输堂。内保存木雕建筑模型天宫楼阁。其东阁门上有对联“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输巧,圣像翼翼彩绘似有道子能”。现次间穿堂连带上部天宫楼阁、藻井及佛道帐均已倒。前后两进现各存六抹隔扇四道,门上枋楣挂落遗失过半。后人为保持公输堂的稳定,在西次间与明间处砌砖墙一道。</p> <p class="ql-block">公输堂围护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灰陶瓦,不施斗拱。殿前有围墙小院,院内置香炉一个,杨树数棵。进人殿内是金碧辉煌的佛道帐、天宫楼阁。由于无史料记载,国内仅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现存有辽代藏经楼阁和拱桥与之类似,其它无实例可考,因此这座建筑模型的名称也难以界定。除围护建筑本身外,只能根据其结构和平面布局,将建筑模型自上面下分藻井、天宫楼阁、室间穿堂。每进以六抹菱花门相隔。第一进,门上东西向有重天宫楼阁,层层以廊相连。六间穿堂之上均有天官楼阁和藻井环绕一周,形式各不相同。明间为:重楼阁,其上部为前六重,后三重藻井。次间为两重楼阁,其上部为前五重,后两重藻井。在夹室和佛道帐之上,以开间及进深为单位。同样置楼阁藻井,形式为重楼阁单层藻井。斗拱出昂,层层密布。公输堂整座建筑模型都进行过油漆彩绘,穿堂的构架隔扇为沥粉,色彩以红、黑、黄三色为主。斗拱大多用石绿刷饰,橡板单用石红。</p> <p class="ql-block">公输堂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在于它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同类型中的孤品,补充了建筑史中关于天宫楼阁这一形式的空白,是集彩绘、雕刻、书法、绘画各种建筑装饰艺术于一身。彩绘遍布于公输堂内,梁枋柱架及穿堂抱框等位置,均采用建筑彩绘式样。彩绘以旋子为主,用黑红底色沥粉贴金,体现了明代的特点。局部彩画,如如意头,圆弧皮挑线等仍保留了宋《营造法式》的风格。枋心大多为化草,穿堂立柱枋心,以对联代之最为复杂的是斗拱部分,其式样有重拱计心造,如意斗拱,也有通拱不出翘。斗拱出翘七踩至十踩不等。有十踩下吊,也有十踩出五翘等20余种类型。藻井有斗八,斗四;正力,长方,单层,多层,形式丰富多样,有的达五重斗四藻井。据粗略估计,构件总数约有10多万件之多,足见其复杂程度。其至有的彩绘运用实物,如瓜子堆砌代替花瓣,可谓匠心独具。门下裙板绘以人物,表现礼佛道家故事及博古花卉,线条流畅,皆出自名家手笔。油漆底子甚薄,质量佳。虽历经600余年,竟无起皮、沥粉崩裂现象。足见其工艺之高超。</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公输般其人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又被称为鲁班或鲁般,后世奉为工匠的祖师。他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当时奴隶制正向封建制转变,使得手工业奴隶获得一定的人身和独立经营的自由,公输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善于动脑、刻苦钻研,成为了一代能工巧匠。据《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记载,他先后发明了锯、刨子、钻、铲、墨斗和曲尺等木工工具。在机械发明上,他也具有天赋,他为楚国军队发明了攻城用的云梯,制造了水上作战时战船上用的钩钜。还有最吸引人的“木鸢”用竹片和木料做成的木鸟,有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借助风力起飞。除此之外,像锁钥的发明,最早立体石刻地图“九州图”的刻制都是鲁班受后人尊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驻足阅览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