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每年正月,在中国北方,踩高跷、斗秧歌、拜大年成为习俗延续至今。</div><div>辽宁朝阳喀左的秧歌在关外的辽西久负盛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正月里,当地农民都会自发组成秧歌队,走村串巷进行高跷秧歌表演。历经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喀左高跷秧歌逐步形成了“美、俏、哏、逗”等艺术特点,颇具古风。元宵节前后,喀左县城都要进行传统的秧歌汇演。各秧歌队汇集县城,他们中有老有少,穿上行头,化上浓妆,舞姿粗狂优美,乡土气息浓厚,极大地增添了节喜庆的氛围,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观赏。</div><div>东北秧歌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地秧歌就是普通秧歌,高跷秧歌也称踩高跷。今年喀左秧歌汇演主要有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等。</div><div>2017年2月正月十五,我们鞍山一行7人驾驶两台越野车风尘仆仆,昼夜兼程赶到喀左后直接驶入老爷庙镇平房子村的背阁表演化妆现场,在当地影协主席引导下,我们在该村一处和蔼可亲的老艺人家中拍摄背阁演员的化妆场景,8点后,我们离开房子村直奔县政府高跷秧歌汇演现场。感谢朝阳青年摄影家协会杨主席协助,特为我们一行人员办理了活动现场采访证件,我们可以直接进入表演现场内进行摄影创作,在此深表谢意!!!</div><div>很早就我就对喀左背阁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巧的是演出当天天气寒冷,演出中突遇大冷风,很多表演的孩子由于起来的早、穿的戏服单薄,站在支架上高高在上寒冷,许多孩子都冻哭了,站在上面表演的时间很短。</div> <h3>喀左高跷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负盛名,这一古老的艺术样式在当地有着200多年的历史。高跷秧歌分为高跷和矮跷两种,矮跷最低的90厘米,高跷最高的可达240厘米。喀左高跷秧歌会分为走大场和下小场踩街两类,大场踩街时秧歌与鼓乐一同进行,并伴有民歌小唱。历经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喀左高跷秧歌逐步形成了“美、俏、哏、逗”等艺术特点,颇具古风。在两米多高的“空中”表演时,演员手持霸王鞭或挥舞彩带,浓郁的乡土气息呼之欲出。踩高跷讲究“扔、跨、蹉、别、拧”5字硬功,表演技巧分为搭肩、推磨、过网、打对、燕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走阵方式则讲究“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可形成“二龙吐须”、“三连环”、“四面斗”、“十字梅”、“龙摆尾”等多种花样,使表演场面更加火爆热烈。喀左高跷秧歌要求角色形神兼备,扭起来夸张浪漫,大扇大舞,又浪又哏。</h3><div> 欢快激昂的唢呐声、锣鼓声响起,高跷秧歌队的演员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兴高采烈地登场了。他们走村串巷,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爆热烈……喀左高跷秧歌扭醉了辽西热土,也将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在世人眼前。</div> <div> 背阁,即在成年人的肩背上,根据平衡力学原理,运用铁支架、人物、道具,通过绑扎、伪装、美化造型而塑造出来的一组组艺术情节。背阁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也叫阁婴),由3岁到8岁的男女儿童扮演;下层表演者称为“下装”,在整个表演中起基座作用,由身着武生服饰、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的青壮年扮演;中间部分称为“中节”,是由捆在青壮年背上的一套铁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面儿童的支架组成。他们加在一起有4米高,按照孩子们不同的扮相,上下一起踩着锣鼓点边走边舞,玄妙、奇巧,令人惊叹不已。一般背阁表演分别由儿童与直系亲属叔叔舅舅扮演,诠释辈辈亲,人上人的美好愿景。</div> <h3>感谢鞍钢摄友曹刚老弟,摄友刘士财老哥,美女摄友蝴蝶,感谢朝阳青年影协扬主席等倾力相伴相助,成明度过难忘的2017元宵节,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