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找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我在寻找年味儿,不是简单的老人怀旧,是在观察传统与现实的碰撞。我在岳飞的故里汤阴县的农村生活了很久,每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政府的大部分部门就只留下值班人员应付日常工作,春节期间主要是家庭团聚,走亲访友。而正月十四到十六,这才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所以春节叫过春节,十五叫闹元宵,闹,才是元宵节的主题,乡亲们都是一家子或几家子,坐着马车、拖拉机、长途汽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县城里的大街上张灯结彩,高音喇叭播放着歌曲地方戏曲,整个县城就像是沸腾的大锅,秧歌队踩着高跷扭秧歌,技术高超的民间艺人,高跷距离地面一米左右,需要有人扶着才能站起来,踩高跷上的人肩上还用木棍高挑的小座椅,里放着一个小孩儿,锣鼓点震天动地,走两步退一步,到了大单位门口就不走了,需要给个喜钱,虽很少就是凑个喜兴,看着这表演有些心惊肉跳,担心那上面的小孩,不过还没有听说出过问题,都是高手;</p><p class="ql-block"> 舞龙灯长达几十米,舞灯的都是一群壮小伙子,领头的手拿着一彩球,时而高举、时而做着小翻儿,时而又把彩球高高抛出,龙就在他的指挥下,上下翻腾左右摇动;还有一个双翻,一个人带上道具扮成两个不停的摔跤的人,哈哈就是谁也摔不倒谁;元宵节也称灯节,路边挂了很多灯笼,表达的吉祥期望,小灯笼上面写着很多谜语,猜对了还真有奖;县里的领导也会分时段,来到街上与民众一起观看街景,交流过节的感受;电影院这三天也是把晚场电影延续到很晚,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家的需要,农村一年到头也看不上几部电影,文化活动十分匮乏,这也是一年的文化需求的宣泄;饭馆门前搭起大棚,热气腾腾的饭菜随时供应,一个小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的菜谱,不超过十五种,七八张桌子,长条凳子可以做俩人,但当地的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食客络绎不绝,经常需要排队才能有桌子坐,街上人多活动的多,弄的大街上粉尘飞扬,一口大锅煮着当地的特色美食糊辣汤,小二不停的吆喝着“糊辣汤!糊辣汤!”似乎在与这喧天的锣鼓一争高低,小二的手不停的搅动,也许就是把这扬尘粉末搅沉了,糊辣汤的面上依然光亮诱人,有喝酒的,在这里喝酒很热闹一定要猜拳行令,酒桌上喊声如雷霆,喝酒的个个面红耳赤,这行酒令那可是中国的传统,到了城市就没有了,据说现代人都有文化文明了,可传统就没有了;县城有一个电影院还有一个剧场,这是地方戏表演的最佳时间,演员也是倾巢而出,为百姓过年添气氛,我是一句都听不懂,但戏迷们摇头晃脑那才叫心醉了呢;岳飞庙会吸引着远道而来的信徒们,磕头人太多,已经不让进堂了,就在院子里磕头了,其实他磕头前面,就是前面磕头人的屁股,也许是心诚则灵吧,走了一拨又来一拨,烧香的人太多,每天运走的香灰都要几卡车才能运完,唯一的消防中队,也都把消防车停在附近随时救急。这也是县里的重点保护的文物呀。</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过春节闹元宵,就是这传统的写照,电视的联欢晚会取代了传统,不让燃放烟花爆竹,过年的仪式没有了,灯节的灯就集中在几个公园里,很早就清场了,感觉城市现代化了,喝酒猜拳行酒令也没有了,中国的传统年味淡了。</p><p class="ql-block"> 传统与现实的碰撞,是年味淡了?还是年味变了?还是年味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