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食物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 。在长期食物生产和食物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 。一个个节日中特有的饮食文化也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节日的形成都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及风俗习惯的差异造就了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对饮食颇为讲究,总要想方设法弄出点什么花招,来烘托浓浓的节日气氛,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也不例外,精神上愉悦了,也该顾及一下肚子,享受一下口福,元宵就成了应景美食,吃元宵理所当然成为“闹”元宵不可或缺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唐寅《岁朝图》</i></p> <p class="ql-block">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春秋末期,楚昭王熊壬复国回家的途中经过长江,看见江面上飘着奇怪的东西。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居然是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品,看上去白色又有点微微发黄,掰开里边颜色鲜艳,咬一口还味道香甜。众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熊壬就想到了见多识广的孔子。昭王去请教孔子,孔子告诉他“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孔子的话深得熊壬欢心,就让人根据当时的记忆重新复制这个东西。手下们用糯米做外皮,用山楂做成馅,复制了此果,以庆祝家国团圆。因为得“浮萍果”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就留下了正月十五吃这种“浮萍果”的习俗。这就是元宵的最初形态,后世逐渐演化改进变成了现在的元宵。</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上元灯彩图》</i></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与现代汤圆相似的面食出现在西晋,当时叫作“牢丸”,在西晋束晳《饼赋》中称,“牢丸”是“四时从用,无所不宜”的食品。“牢丸”之名,与古代祭祀礼仪有关,古时祭礼把牛、羊、豕三牲称之为“牢”,所以“牢丸”是用猪牛羊肉作为馅料、搓成丸子状的圆形面粉食品。唐代,有一种与汤圆相似的面食,称之为“油锤”,又叫“糖塠”,用糯米做面团,以豆沙为馅,煮熟后放入水中冷却,再油炸,做成后,口感软糯,不粘牙,外酥里嫩,甘甜香浓,因其形状似纺锤,故称油锤。</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上元灯彩图》</i></p> <p class="ql-block">所以,晋朝人和唐朝人过正月十五,节令美食里并没有元宵。当时人们主要吃“膏粥”,就是用豆子、稻米和动物油煮的粥。这种粥要煮到很稠,碗里能插筷子,也能插上一根芝麻秆儿,芝麻秆儿上扎一个小人,用来祭神。传说公元610年正月十五晚上,隋炀帝在洛阳搭台歌舞与民同乐,并用汤中撒糖的实心圆子,赐给臣下和歌姬作点心,因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一直沿用至今。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吃的是一种形状像是蚕的带馅的面食,这种面食,已经有了元宵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观灯市里》,出自明代彩绘本</i></p> <p class="ql-block">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饶有风趣。聪明的人们,开始用糯米粉,加上了果糖做馅,制成了可口的元宵。不过更准确地说,那时候的元宵都比较袖珍,就像珍珠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故此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为“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戴进《太平乐事册页·观戏》</i></p> <p class="ql-block">明朝,“元宵”称呼被广泛接受,当时汤圆制法,据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明末王誉昌撰写《崇祯宫词》,记载了崇祯皇帝吃元宵的一件趣事:“一日,上谕买元宵,即粉团也。所司随进一碗,上问其价,曰:“一贯钱。”上笑曰:“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乃谕准给一贯,所司凛凛终日。”意思是:有一天,崇祯想吃元宵,吩咐太监去买。太监买来以后,崇祯问道:“这碗元宵花了多少钱啊?”太监回道:“一贯钱。”崇祯笑道:“朕还没当皇帝的时候,三十文钱就能买一碗,现在你们竟敢按一贯钱报账吗?”市面上一碗元宵只卖30文,买元宵的太监却按1000文(一贯钱)报账,明显是欺负崇祯不懂行情,想让皇帝当冤大头。不过崇祯也没有深究,他知道太监们报花账报惯了,只是随口点破而已,最后仍然给了1000文。太监则吓得魂不附体,既不敢不接,又害怕接了钱被崇祯秋后算账,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天。这个故事隐含的信息是,元宵本来叫“粉团”,而到了明朝末年,已经出现了“元宵”的叫法。</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宵婴戏图》(明 局部)</i></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汤圆是元宵佳节时宫廷之美食,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名闻朝野,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对“八宝元宵”曾有“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描述。清代,民间制作元宵高手马思远,曾做过以桂花、糖、胡桃为馅料的元宵,馅料香甜特别,粉皮也很精致,因此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清宫过元宵节是典型的北方习俗:吃元宵。元宵节前后三日,宫中依向例在晚膳中增元宵1品;每天早膳后,皇帝会亲临大高殿、寿皇殿,在神祖前上供元宵;皇太后、皇上和皇后还会将宫廷特制的元宵赏赐给亲贵、臣工、外使等人。宫中制备元宵由内务府负责,其下属的御茶膳房专门管理宫廷膳食,每逢元宵节,御膳房制作一种枣泥奶油馅儿元宵,上方玉食,自然加工特制,其味甜酪,奶香蕴存。据说做馅儿所用的奶油,是西藏活佛或蒙古王公精选贡品,所以香醇味厚,塞上金浆,这种元宵当然是个中隽品。</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展现的各式花灯。</i></p> <p class="ql-block">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看似与吃最无关系的清明节,全家人祭扫回来也要找个馆子撮上一顿。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呢?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经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她的肚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饮食文化,很多饭菜有着鲜明爱憎的故事,所以在节日里吃,深藏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另外,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是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相关,在这些时令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被看成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平时人们下地干活,把精心烹饪的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比如节日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也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一大家子人都在一起吃顿饭,亲的热的各种感情都融化在香喷喷的饭菜之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文俶《秋花蛱蝶图》</i></p> <p class="ql-block">小小一颗元宵,自古以来寄托着人们多少美好的憧憬,更是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写下了大量赞美元宵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淘洗像珍珠一样晶莹的江米,这样做出来的元宵,定是香甜可口、绵糯美味,读来令人神往,依稀唇齿留香,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为纪念每一个节日,人们用各种不同食物来述说着心中的信仰与希冀。每一种食物又传述着人们对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纪念与传承。元宵佳节是春节的延续,是春天的开始,让我们在细细品味元宵甜蜜的同时,尽情享受太平盛世的祥和,心情舒畅地过好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