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胧胧淡月黄 梦回犹有暗尘香

隆瀟鋒

<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在古代,人们称“夜”为“宵”,而“元”是伊始的意思,初元,就是第一个。所以每年正月,也就是农历的元月。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的历史非常久远,要真正去探源究底,估计要追溯到上古的月圆崇拜和历法推演。而且以“元宵”命名正月十五,其实和“中秋”、“春节”、“立春”等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记载日子的一个书面称谓,本身并没有其它特殊意义,是长久以来发生在这一天的事情,为它们强行附着上人文意义。</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唐 周昉《人物卷》</i></p> <p class="ql-block">最早关于元宵节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发生在西汉初年的“平吕”。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政,扶植前少帝,后少帝。前少帝非亲生,在位四年,被吕后废杀;后少帝则在吕后死后,被群臣废杀,并迎立汉文帝,恢复刘氏皇族正统。文帝深感自己皇位和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佚名《升平乐事图册 白象花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蝙蝠風箏</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花籃燈</i></p> <p class="ql-block">一旦官方推广接近了民意,这种节日就飞速得到民间认可,流行起来。像为了纪念介子推定下的官方节日“寒食节”,虽然官推力量非常强大,但是让人吃冷食、禁娱乐的措施不得民心,甚至官家也偷偷破禁,这些不合民意的节日也因此逐渐失去市场,最终消失。而正月十五成为特色“元宵节”还不仅仅因为官推和民爱。毕竟官推会跟随朝代消散,而民爱随着风气逐渐开放,宵禁解除,这种特殊日子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月十五得以强大长存到今天,与宗教纪念日更加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放鞭炮</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鵝燈踢毽</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大花燈</i></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当时还没有佛教西来,道教也还是散存于各类多神教,而“太一神”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神祗,太一神,中国汉代皇室尊奉的最高神仙,汉代国家祭祀的天帝、至高神。原为先秦时期代表宇宙元气的神祇。古代典籍里记载的“泰氏”、“太皇”、“泰一”、“泰皇”、“泰壹氏”等,均与太一有关。汉武帝时,听从谬忌直言,对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都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上空,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魁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钟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花燭鶴燈</i></p> <p class="ql-block">它被充当为少男少女一年中最为光明正大的相亲节来使用,还得感谢东汉的汉明帝刘庄。历史上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为弘扬佛法,曾下令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宫廷和寺庙燃灯表佛。最关键的是在西周即开始的宵禁,在这天终于开了个口子,让老百姓的情感得以释放。要知道自西周开始,历代都实行宵禁制度,太阳下山以后,大晚上黑灯瞎火的,谁胆敢在外面瞎溜达,在街上被巡逻的抓住。轻则痛打一顿,重则当场出人命。就是因为刘庄,自此的民间正月十五整晚上都不用宵禁了,城乡各种彩灯高挂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史书记载是“每年已为常焉”。最关键的是在西周即开始的宵禁,在这天终于开了个口子,让老百姓的情感得以释放。所以正月十五这天成为男女相约,互相接触的“合法”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鹿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吉慶平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獨占鰲頭</i></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个日子的重要性,在佛道教形成之时也被各类文化思想吸收。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沿袭到道教,正月十五因此成为“上元节”,要举行天官祭祀,加重了这个日子的文化意义。同时,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正因为官推、民爱、道重、佛亲,正月十五“元宵节”因此深入民心,成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佚名《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正月观灯》</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乾隆帝元宵行乐图》</i></p> <p class="ql-block">源于汉,兴于隋。隋朝,元宵节已成为重大节日。《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唐朝,因国力空前强盛,元宵节的庆祝更是灿烂,从繁华的城市至偏僻的乡镇,处处都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大大小小的花灯、灯笼美不胜收。武则天时宰相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宪宗元宵行乐图卷》</i></p> <p class="ql-block">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南宋 马远《华灯侍宴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i></p> <p class="ql-block">宋代承袭了前人过元宵节的习俗,平日不准外出的小家碧玉、大家闺秀亦可以外出走动,特别是元宵节当晚出外可以驱走病气霉气晦气,深藏闺阁的少女们在美好浪漫的氛围中,可以得见鲜衣怒马的英俊少年。宋人还改良了唐人的“面蚕”,用豆沙、芝麻、枣泥、花生、杏仁等馅料放在“面蚕”里,称为“圆子”。元宵猜灯谜在南宋开始蔚为成风。人们将谜语写在灯上,开始了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明朝把宋代的“圆子”称为“元宵”。明朝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了“元宵”的做法,用糯米粉做皮,里面放入核桃仁、白糖、玫瑰做馅料,包成好像一粒核桃的大小,然后加水滚熟即成,吃的时候只吃“汤圆”不喝水。清朝,元宵节以“赏灯”和“猜灯谜”为主要活动。人们将谜语贴在灯上,供人游赏时的猜度,中者扯下纸条,领取谜赠。</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民俗就是一个“闹”字。“‘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