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随缘赵洁1690782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尊敬的杨植麟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您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知道您看不到这封信,但还是要以这种方法表达老年朋友对您的无限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百度得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厉害的三个发明人分别是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kimi创始人杨植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何恺明。‌三人中您年龄最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您于1993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是大模型企业月之暗面(Moonshot AI)创始人,您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您获得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1SAIL 之星”称号。2022年4月28日,您入选AI华人青年学者榜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初创业者梁文锋爆火,他1985年出生于湛江。他把开源模型做到全球第一,他和公司团队开发的大模型“DeepSeek-V3”(深度求索)轰动硅谷、震惊全球被海外称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恺明1984年出生于广东广州,人工智能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道格拉斯·罗斯软件技术职业发展教授。2022年入选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综合排名第一。2023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何恺明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是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的主要开发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手机上写美篇时右下角总是出现AI图标,开始感觉很碍事,却又无可奈何,再后来才知道输入几个词语,AI可以帮助写诗……这让我对AI不敢小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我查阅百度才恍然大悟。人工智能英文缩写就是AI。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才有了给您写封信的冲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我对AI了解甚少,但我相信AI已经慢慢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中。其实中国研究人工智能的奠基人是张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钹,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是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他在四十多岁时跨界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并获得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成为首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工智能的发展永无止境,我们需要坚持长远持久的研究,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张钹院士的话体现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坚定信念和长期研究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走开放的国际化道路。”‌ 张钹院士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建议和国际视野有前瞻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钹院士说:“我搞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更幸福。”‌ 体现了他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初心和使命,他强调科技发展应服务于人类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如今中国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Al(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具体场景,包括智能化诊疗、个性化治疗、药物研发、医学影像分析、癌症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这对人类的健康大有裨益。中国人紧紧跟上了现代医学的脚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Al创作图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人工智能,我们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多实惠,但如同解放初期的文盲一样,现在的老年人有不少人工智能盲,我就是其中之一。这让我看到美篇上AI制作图标时不知所措。即便允许我使用我也不会,我即欣慰又悲哀。欣慰的是中国人和世界科技发展同步前进,年青的美友们可以用人工智能做更好的美篇,悲哀的是我跟不上人工智能的脚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很希望了解AI的美友们能通俗的讲讲。也希望杨植麟先生能把您的研究更通俗地传授给老年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位60后刚刚退休的朋友说:“AI对各行业的冲击、对许多行业、业务的降维打击将是无可阻挡的,我感觉比我去年预想的还会来的更快更早,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也是利弊共存,但我非常庆幸自己,经历了贫困、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是收获的人生,在余生,又能与Al同行一段,值了的一生!”60后比40后的认知更贴进80后、90后,我很羡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先生:希望永远属于年青人。愿您大展鸿图造福人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乙巳年元宵节,祝愿您的团队红红火火团团圆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位普通老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2月12日元霄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