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喀拉沁亲王府

雨后彩虹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雨后彩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0282</p> <p class="ql-block">  署假期间从天津出发,带着孙女前往赤峰的喀喇沁亲王府。这座始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建筑,曾是清朝贡亲王的府邸。刚到的时候,地面还有些湿滑,似乎刚下过雨,这倒也弥补了烈日的炎热。</p> <p class="ql-block">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地处燕山之北,大兴安岭之南屹立着一座满族、蒙古族、汉族的蒙古王座,这座位于塞外咽喉的古代王府,虽历百年风沙却没显半点沧桑之气,依旧隐透威严,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喀喇沁亲王府。是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贡桑诺尔布的故居,现已被辟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喀喇沁亲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当时康熙曾多次到此巡视,喀喇沁亲王为了方便接驾,专门从京城请来工匠在此地修建了这座王府。康熙当时为了稳定漠南局势让喀喇沁能安心地守住这片地区,把自己的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扎什之子嘎尔藏,可不到20年,公主突然猝死,有传言是被丈夫嘎尔藏失手所杀,因此,康熙大怒把嘎尔藏废了王位,囚禁在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  喀喇沁亲王府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爷在此袭政,是内蒙古现存王府建筑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邸原占地面积300余亩,房屋490余间,两层院落,主体建筑前后共五进院落,在中轴线上有大堂、二堂、信门、大厅和承庆楼等建筑,东西两侧是跨院。跨院内分别是生活区和议事区,西边有庙宇、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建筑;东侧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膳房等。主体建筑庙堂、院落均为红砖红墙。</p> <p class="ql-block">  王府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汉族、东北地区及蒙古民族文化的多重特色。院内的苍松翠柏与楼阁殿堂相辉映,营造出幽雅恬静的氛围。进入王府,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前后五进院落,中轴对称,布局严谨。可以依次参观府门、轿厅、议事厅、承庆楼等主要建筑,感受古代贵族生活的奢华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  喀喇沁亲王府府门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府门为喀喇沁亲王府的第一进建筑,体量大、等级高。门上镶横7纵9六十三颗门钉,按《大清会典》属亲王品级。府门平时紧闭,遇有贵宾莅临,府门、仪门大开,以显尊贵。东配房为传达室,西配房原为王府衙门。</p> <p class="ql-block">  轿厅为喀喇沁王府存放骡轿、轿具之所,故名轿厅。轿厅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前置月台,此建筑为与仪门之间的甬道,是迎送贵宾仪仗队主要布列的地段,并经此进入回事处。骄厅的右面为车厅,专供亲王、福晋乘坐的轿车放在院内车厅处。轿厅东西山墙壁上各绘制壁画一幅,东为《木兰秋狝图》,西为《乾隆射箭图》,这两幅壁画生动地记录了清代蒙古王公的生活,也反映了蒙古王公与大清统治者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回事处‌是王府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官员处理旗务、等候召见和休息的场所。回事处面阔五间,文官在东,武官在西‌。喀喇沁王府既是郡王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也是札萨克(旗主)署理旗政的地方,一切公务活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官员到府内办公实行签到制,来到前边这个大案子翻牌,由指定的官员到回事处传达。</p> <p class="ql-block">  离开回事处沿着丹陛桥便来到了府内等级最高的建筑——议事厅,又称银安殿,银安殿之称意与北京故宫的金銮殿遥相呼应。议事厅面阔7间,符合《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亲王建筑的品级规定。月台上方还种有一对“龙凤”古松摇曳相生,东侧为凤松,西侧为龙松。厅内正中高悬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大邦屏藩”4个大字,彰显了喀喇沁王府的重要地位,即镇守边疆。</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札萨克办公和召开会议,历代亲王均在此颁布政令,举行袭爵仪式,与下属官员讨论政务。议事厅的东侧配房为会客厅,用以接待来客,布置考究,厅内置有八仙桌并配以一对掸瓶和一对花瓶,寓意“平平静静”“四平八稳”,这是蒙古贵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的见证。而西侧配房为书画厅,借以修身养性。</p> <p class="ql-block">  喀喇沁王府的中路轴线上并未建有后殿与后寝,轴线北侧最后1座建筑为承庆楼,亦称“后罩楼”,作为主路建筑群的最后1座建筑,也是建筑群中唯一1座楼式建筑。承庆楼一楼原为为祠堂,供奉有12位札萨克(祖先)的画像,承庆楼的二楼原为佛堂,用以供奉千手千眼佛,蒙古王公信奉藏传佛教,因此旧时此处常烟火缭绕供以祭拜。</p> <p class="ql-block"> 喀喇沁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是贡桑诺尔布,贡桑诺尔布被誉为草原上的新派亲王,他废除王族的旧有阶级制度,举办教学,维护国家统一,改良农牧,深受草原人民的景仰,因此在王府一进门的地方就能看见贡桑诺尔布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  贡桑诺尔布王爷以开明达观著称于世。他创办的新式学堂。他办的学堂不论是贫民百姓都接收,而且不收费用,还鼓励女子上学。他曾在办的蒙藏学校就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他出版报纸,减轻赋税,建立图书馆等,无一不走在时代前列。</p> <p class="ql-block">贡王在旗内进行了各项改革。在诸项改革中,特别重要的是1902年设立了全蒙古第一所现代化学堂——崇正学堂。1902年10月31日,对喀喇沁旗王爷府来说,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天,近代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堂在这里开学授课。</p> <p class="ql-block">  贡桑诺尔布创建并经营的学校,在经济上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换取资金,他出售很多古玩及有价值的收藏。他以五年的薪俸为抵押,要求朝廷贷款,支持其学校,这一请求被清政府批准。贡王尽一己所有,大力推动蒙古教育,在他的影响下,喀喇沁左旗以及哲里木盟下的棍楚克苏隆王的科尔沁左翼前旗,也都开始兴办学校。</p> <p class="ql-block">  贡桑诺尔布努力而设立的学校,对于蒙古的未来发展有极大的意义,因为许多未来的领袖们,大半在此接受了决定性意义的教育。蒙藏学校曾训练出许多未来的领袖,如国民党的白云梯、李永新,共产党的乌兰夫等人,他们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不论学生怎样对他施加压力,不论学生制造多少问题,贡桑诺尔布对这所学校的热心始终不渝,对全蒙古的教育亦继续保持兴趣。</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他的种种举动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边疆之地引起极大回响,清朝政府也对他刮目相看,并进行嘉奖,使他成为了塞外的新派王公。</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天,喀喇沁王府还处处能感觉到他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王府博物馆也还陈列着贡桑诺尔布夫妇与当年外请的日本老师的合照,还有他和所办学堂学生和先生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在王府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底蕴。我特别喜欢那些雕刻精美的门窗和壁画,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而王府的藏书楼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里收藏着大量的古籍和善本,让我对内蒙古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抬头看王府蔚蓝天空中随风掠过的白云从古至今如昔,人间的百年王府内却经历了多少个不同的人生与无数悲欢离合。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唯有这座古老建筑一直静静地伫立在塞外的风沙黄土中,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前朝逸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