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深处见风骨:寻访思南路周公馆

建华

<p class="ql-block">站在思南路73号门前,我仰首凝望着这座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的赭红色外墙。盛夏的梧桐叶筛下斑驳的光影,在门楣上洒下细碎的金芒,恍惚间,仿佛看见1946年的阳光,也是这般轻柔地穿过梧桐枝叶,落在那位身着藏青布衫的身影肩头,岁月的痕迹在此刻悄然重叠。</p> <p class="ql-block">穿过铸铁雕花门廊,庭院里的劲松如华盖般亭亭而立。树下,周恩来铜像屹立,他手持帽子,目光炯炯,定格在向民主人士讲解时局的瞬间。铜像基座镌刻着“周恩来”三字,仿佛能听见当年特务监视的吉普车在门外呼啸而过时,周总理那掷地有声的宣言:“我们共产党人光明磊落,何须遮掩!”这声音穿越时空,至今仍回荡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的柚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黄铜吊灯洒下暖光,轻柔地抚摸着墨绿色丝绒沙发。茶几上陈列的茶具仿若旧时模样,青花瓷杯底残留的茶渍,似乎还氤氲着郭沫若、茅盾等文化名人留下的余温。墙上黑白照片里,周恩来与马歇尔会谈时的从容微笑,与玻璃展柜中泛黄的《群众》周刊原件相映成趣,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谈判岁月,往昔的风云变幻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二楼办公室的场景还原令人恍如隔世。老式台灯在桃木书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晕,铜制笔架上的派克钢笔笔帽微开,案头堆叠的文件中露出用红蓝铅笔批注的痕迹。最触动人心的当属窗边藤椅上的灰布棉袍,磨损的袖口与衣襟褶皱里,依稀可见主人伏案至深夜的身影。特务的监视报告就贴在对面洋楼窗上,而窗内之人始终气定神闲,在这20平米的斗室里运筹帷幄,以非凡的智慧和胆识书写着历史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沿着木质旋梯来到三楼阁楼,倾斜的天花板下藏着一部老式电台。发报键上的包浆记录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墙上密码本复印件里的数字符号,仍在默默守护着当年的绝密电波。站在老虎窗前俯瞰庭院,忽然明白这座小楼何以成为照亮黑暗的灯塔——那些深夜里永不熄灭的灯火,那些从容淡定的谈笑声,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言,它们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承载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馆内正展出两套珍贵的展品——周总理在1952年出访苏联莫斯科、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时所穿的藏蓝色风衣和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时所穿的中山装</p> <p class="ql-block">周公馆的史志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周公馆的史志陈列通过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向公众展示周恩来及革命前辈在上海开展革命工作的巨大贡献。共分四个部分:一、办事处的建立、二宣传共产党和平民主正义主张、三、团结各界人士,壮大爱国民主力量、四、撤离上海</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从设立到撤离,虽只有短短10个月,但在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下,在艰难复杂的形势下,坚定地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必将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也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暮色初临时走出周公馆,回望梧桐掩映中的红瓦黄墙。街角咖啡馆飘来拿铁的醇香,弄堂里传来孩童嬉闹声。这座承载过惊涛骇浪的小楼,此刻正温柔地融在市井烟火里。或许这就是革命者憧憬的图景:在寻常巷陌中,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宁,让革命的火种在平凡的生活中延续,永不熄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