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顾难忘的军旅生涯,颂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纯真的战友情谊,是老兵们笔下篇章的共同主题和热门话题。</p><p class="ql-block">在由古稀迈入仗朝之年的近五年间,我先后公开发表了百余篇文章,有45篇被《美篇》评为精选,其中记述军旅经历和情谊的文章,大都被选入精选之列。</p><p class="ql-block">36年的从戎经历,使战友情谊在我头脑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恩人们一路帮扶自己的美好情景更是时常浮现在心头,于是,我不顾年老眼睛昏花,挥笔写了多篇感念恩师的文章,对我的老班长、老排长、老指导员、老团政委、老处长、老军政治部主任、老军政委,表达了深深的敬佩感恩之情。同时,追述了同一些老战友和老部属相交相处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对于自己这些拙文,读者有何反响,社会效果如何,主要用战友们和网友们的评论来表达。评论中的溢美鼓励之词,实不敢当,权作为有生之年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p> <p class="ql-block">《守口如瓶彰亮节》《身后事益显好政声》两篇文章,是为悼念原北京军区副政委、65军老政委陈培民而作。主要是追叙军党委在一年多时间里两次向军区上报我提职,我跟老政委下连队蹲点半个月,以后又经常接触,老领导却对上报我提职的事只字未提过,一点也未跑风漏气,真是守口如瓶!文章透过这件似小非小的事情,赞颂了老政委秉公用权的高风亮节,和人民军队风清气正的优良作风。文章在《丰融春秋》发表并被多种刊物转发后,主编齐志峰特意来帖告诉我,此文点击量高达十四万多,是三个月来的最高纪录。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为何能掀起如此“轰动效应”?这主要是老首长正气在身秉公用权的高尚风范,同贪官污吏为卖官捞钱而“屈膝倒拍马”“泄密倒讨好”的丑行,形成了天差地别的鲜明对照,广大读者敬佩老政委,必然痛恨无良贪官,同时表达了期待党风政风军风根本好转的热盼!</p> <p class="ql-block">我写的《润“心”无声 恩深义重》一文,感念王炳祺老处长仅听了我的一次经验介绍,就不声不响地将我从团直接举荐到了军机关。我年纪轻,文化低,经验少,他一路默默地对我进行帮扶。看了我写的回忆文章,战友戴肖峰说:“杨家老兵,师恩难忘,战友情深!人间真情,最为珍贵!”甘成明则说:“人的成长进步和成功,除了自身努力这个重要因素外,领导的识人和推荐也很重要。回想当初,我一个什么都不懂和没有人脉关系的农村小伙子,竟然被你在65军数万人中选调我到军宣传处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并一直关心、培养、呵护我成长进步,才有了我今天满意的人生。可以说,没有你,我没有今天,你是我的恩人。” 王永存也这样说:“杨家老兵,王炳祺老领导的神和魂,在您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光大!令您的部下受益良多,没齿难忘!”我想,这篇文章所以受众上万,又被平台加精,主要是老处长的高尚人品,反衬出了人们对个别贪官依关系依金钱选人用人的卑鄙行为的憎恶!</p> <p class="ql-block">散文《失联半世纪,一天奇续缘》,记述了我55年间苦苦寻访老指导员王佩林的经过,赞颂了王老无私关爱自己的恩德,引起了一些读者的热评。他们评论说,在人情淡漠的现实生活中,半世纪寻觅恩人,实属难能可贵。网名为田园风光的读者说:“你是有情有义的人,不忘关爱之恩。诚实的人永远让人敬重!”网友大地山居留言:“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看到五十年后老战友重逢,令人动容,热泪盈眶!”王老的三儿子,在我未与王老重聚前,恰巧看到了我的寻师网文,他即用下面的话吐露了心声:“五十五载记在心,知恩图报感人心,世上真情永恒在,您是一个重情人,希望您老身体好,希望重逢感人心。”我想,受恩不忘,本是为人的本分,也是许多动物的本能,为何如今竟成了“稀缺的好人品”,细思真令人心寒!</p> <p class="ql-block">《美篇》的评论员张杨,在我赞颂老班长孙继昌的《“反差萌”彰显他的心灵美》文章之后,发表评论说:“老师用恰当的词语写出了老班长的人格魅力。沉默寡言,淡泊名利,锐意进取,面部冷漠重情重义。文章层次清晰,正所谓不能以貌取人,沉默是金。老师用具体事例证明了老班长的反差萌好文章!精彩点评学习!”</p> <p class="ql-block">我以《性情虽迥异 至交六十载》为题,叙述了我与老同学、老战友柴安祥,相识相交60年,情感日久弥深的经历。许多网友认为在人心不古的环境里,俩人的关系竟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热度不减,十分罕见。网友修婵说:“好羡慕杨老哥和柴老哥的战友加兄弟之情,这样的人生才有滋有味,这样的友谊才不畏风雨。”网友周周用八个字表达了对军营情谊的仰慕之情:“战友情深,地久天长!”</p> <p class="ql-block">尤其让我动情的是,尽管本人性子直而急,好发火,爱批评人,但受过我“火气”伤痛的老部属们,对我依然很敬重。时隔30年至50年上下,仍有不少人在年节来电发帖问候或寄送礼品,疫情发生前后还有近十人从外省赶来登门看望。有个曾被我处罚下连当兵的志愿兵,居然连续在多个“父亲节”特意对我发帖祝福,并有所表示(当然钱款拒收退回)。</p> <p class="ql-block">我在《别样的战友真情》一文中,写到曾受过误批或过头批评的四位部属,对我仍热诚相待的事实。在我工作过的193师政治部,有这样的说法:“谁挨杨主任批评多,谁的进步快。”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虚妄。</p><p class="ql-block">马XX曾在我领导下当过干事和科长,转业后任某市森林公安局书记。我对他的批评最多也最狠,但他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他发的帖真想把我吹晕乎:“不忘曾经,永记恩德!政委确实倔而直,刚而硬!追随你一生,死而无憾!文章写得好!可见政委笔力地道,知识深厚。足可以警世人,戒官人,育后人。” </p><p class="ql-block">曾受过我过头批评的某协会原副秘书长李XX,在文后这样高抬我:“您的人格魅力令人佩服。您的文章既是老首长的经验之谈,也是警世通言,还是醒世恒言,大赞您! 您文、人合一,真实、真诚!”</p><p class="ql-block">天津市某局原书记何XX,在当干事时因风雪天探家误假被我给过处分,他这样夸张地说:“杨家老兵首长,认真拜托了您的大作,文风朴实,用意厚重,情理交融,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军人、一个领导人对事业的大忠,对战友的大爱,对同志的大情。文中的故事虽然远去三十四年,读来如昨,倍感亲切,令我动容。文中用我真名最好,这样更真更实。 我并不忌恨您对我的警告处分,那是对我的关爱关心,我理解您对我的情怀,没有您的爱护,今天的我不知道人在何方,从事何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我所受之于您的是大恩大德,人生际遇,受益终生。所期待的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来转一转。”</p><p class="ql-block">另外一名曾被我处罚过的张姓干部,悔过奋进到正处级。后来,他主动跟我联系,给我邮来书作,并邀我去北京作客,只可惜在前几年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只闻其名不识其人的本师基层干部刘学尧,在帖中写了这样一番话:“批评好啊,有个严厉的领导经常批评人,能提高大家自我约束能力,成就大事业。今天,一个个原本优秀的人才倒下,其中一条原因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了,你好我好大家好。风气不正!”</p><p class="ql-block">原师属某团政委付献山,在一篇文章后凑趣鼓励我说:“向老政委致敬:难得好领导, 无私品刚正。治军要求严, 当面敢批评。对事不对人,功过是非明。日久见人心,久别显真情。”</p><p class="ql-block">有位名叫李好的干部,可能是我当师政委时的基层干部,至今也对不上号。他在帖子中说:“我也曾是您的兵。您的老部下,老战友如此待您,都是您当年对部下,战友百般呵护,关心照顾的结果,祝老首长身体健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说明:</b></p><p class="ql-block"><b> 评语中溢美之词,本人实不敢当,虽作了些删节,但过度删节又难以成文,只好基本保留评语原貌。我将把评语中鼓励性的夸张词语,当作日后鞭策奋蹄的忠语良言和有生之年的努力方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