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塔真是个无与伦比的杰作。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和极限。我深感佩服!”</p><p class="ql-block">这是梁思成近踏入了破旧的佛宫寺,仰望着这座雄伟的木塔,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于是他由衷赞叹。</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17日,梁思成从大同出发,历经汽车与骡车的颠簸,终于在距离应县城20里外的地方,远远望见了那座令他心驰神往的木塔。他激动地写道:“这座宝塔犹如从平野中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天晴时从二十英里外就能一览其风采。夕阳西下,它的剪影在返照中若隐若现,仿佛在向我致敬。”</p><p class="ql-block">他在给夫人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梁思成对应县木塔“心驰神往”,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意思。这在他的妻子、民国美女林微因的一篇文章里可以找到佐证。</p><p class="ql-block"> 1933年10月,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里面提及梁思成写给她关于应县考察的一些信件,她还写道:</p><p class="ql-block">我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最难受的一点是他根本还没有看见过这塔的样子,连一张模糊的相片,或翻印都没有见到!</p><p class="ql-block"> 于是梁思成为了看到木塔的照片,干了一件冒着傻气又着实可爱的事情。他写了一封信,请求收信的人为他拍摄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他甚至不知道这封信应该寄到哪里,只好在信封上写“应县照相馆”收。</p><p class="ql-block">他当然不知道,应县还真有一家照相馆,但照相馆的主人只是兼职照相,他的主业是修钟表。</p><p class="ql-block">真是机缘巧合,这个照相馆老板喜欢捣鼓拍照。当他收到梁思成的委托时,他竟然拍下了木塔,寄给了梁思成。</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应县木塔在梁思成心里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28日,我们结束了雁门关的游览后,本计划去灵丘的,但查阅天气后发现,灵丘也是阴雨天,而更近处的应县却是晴天。于是我们果断更改计划,前往应县,去追寻梁思成的足迹,一瞻木塔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当年梁思成到应县,20里外就看到了木塔的雄姿,以致禁不住激动地赞叹起来。那样的景象,我们今天是看不到了。过去遮挡古人视线的是山,而现在,除了无数建筑,还有公路上的滚滚烟尘。</p><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驱车到达停车场(县城郊外)还不见木塔的踪影,以至差点错过。而更为夸张的是,工作人员竟说,停车场离木塔还有四五公里,需要花10元坐他们的区间电瓶车才可。无奈之下只好如此。后来才知道,其实也就2公里吧,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远,而且可以开车到达县城的木塔公园另一个门口,那里住宿吃饭购物更方便。唉,都是没做攻略惹得啊!</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俗称,它的本名叫“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且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塔高60多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底部直径30余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所用木料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的九层塔。 </p><p class="ql-block"> 木塔的内部构造独特,通体由内8根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梁柱交叠,斗拱相连,刚柔相济,建构科学。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系木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木塔设计精密、建造宏伟、内涵丰富,融建筑、文化、宗教和艺术于一身,被赞为中国古代“最迷人的木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诗人魏家萃对此有七绝诗赞曰:</p><p class="ql-block">“榫卯连环塔九层,</p><p class="ql-block">浑身上下巧无钉。</p><p class="ql-block">神工鬼斧千年过,</p><p class="ql-block">古邑珍奇举世惊。”</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科学理念、建筑技术和审美情趣,融合着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寄托,代表着我国古代木结构营造技术的成就。难怪吸引了游戏《黑神话:悟空》制作者前来取景。</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采用全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结构不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而形制多样的斗拱使用超过50种480组,仿佛万朵莲花装点全塔,堪称“斗拱博物馆”。斗拱不仅是结构的主体,还在梁柱间起到过渡作用,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为了增强木塔的稳固性,设计者又匠心独运地使用了双套筒结构。木塔的内圈和外圈立柱形成双套筒结构,通过梁、坊、柱等巧妙连接,形成了稳如泰山的结构。这种设计使得木塔在千年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的巧妙绝伦的设计,使木塔成为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内外两圈立柱之间设有暗层,以木构三角形构架对塔身进行整体加固。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不时听到檐角铃铛清脆的响声。这响声,建筑学家梁思成听到过,日本学者关野贞听到过,明成祖朱棣听过(他曾亲笔题写“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听过(他曾题“天下奇观”),一千多年前的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皇后萧挞里听过(正是她提议兴建的)。</p><p class="ql-block">我似乎穿越时空,看到了他们塔下聆听的身影呢。</p><p class="ql-block">此时,一群群燕子不知疲倦地绕塔飞舞,它们以塔为家,一代代繁衍着,和木塔一起见证着岁月流逝,一个个王朝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看着西坠的太阳,忽然想到,当年的梁思成来此考察,也正是这样的时间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4年9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