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故乡的情书,一一评谭谈散文集《故乡》,蒋蒲英

谭谈

<p class="ql-block"> 八十高龄的谭谈的新作《故乡》,与其说是一部关于故乡的纪实散文集,不如说是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在这部作品中,他以深情而隽永的笔触、细腻而真实的叙事,将“故乡”这一永恒的文学母题赋予了新的生命。作为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的文学创作始终扎根于乡土,而《故乡》更是他对故土情感的一次深情回望与精神皈依。</p> <p class="ql-block"> 一、情感归宿:乡愁的永恒吟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也是人类情感最深层的归宿。在《故乡》中,归集了他历年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十月》等报刊的三十多篇纪实散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故乡的风物、人情、故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以及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模糊却又清晰如初的面孔。尽管写作的时间跨度从1986年到2024年长达38年,书中的情感始终炽热真挚。</p><p class="ql-block"> 1986年,谭谈刚过不惑之年,他在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年轻的城》中写到“夜色,包容了整个新城。灯火,却把新城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辉煌灿烂。”2021年在《花山岭上起新屋》里,他为妹妹妹夫的新居取名“接日居”,并撰联一副“家居山顶早迎日,人在巅峰晚牧星。”如果说乡愁是无边的沃野,那么亲情便是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他心中的亲情真实而亲切,那个不断带人来长沙看病、帮人到长沙告状的“知名人士”父亲,帮他的文学作品拍照片的弟弟谭速成,靠蝴蝶牌缝纫机为别人缝制短衫长裤养家糊口的后来在花山岭做了新屋的妹妹,还有那年拿猪肉给没钱准备年货的娘仨过年的四阿公,为了乡亲们可以照顾爷娘和崽女在家门口办起食品加工厂的“邬辣妈”,等等,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声声亲情的呼唤,既是作者对故乡的歌唱,也唤醒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 </p><p class="ql-block"> 谭谈的故乡情结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他在书中扉页写道:“谨以本书献给养育我们的故乡。”这种情感归宿,既是个人的,也是普遍的。花山岭、白果岭、青山里、金竹山、曹家村、桥头河古镇、伏口镇,麻溪、湄江、孙水、白马湖,每一个地方都“装满了我儿时的欢乐”。每一个人的家乡在不同的地方,但城市、县城、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馈赠,又是何曾相似!所以当读到“是历史将县城缩小了,还是世界把我的眼光扩大了?”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情愫,体味那份对故乡的期盼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二、游子反哺:文学与现实的交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游子一生的牵挂!”谭谈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心系家乡的游子。在《故乡》中,他不仅书写了故乡的过去与现在,还以文学的方式为家乡的未来描绘了一幅蓝图。</p><p class="ql-block"> 谭谈在《白马湖》中写到,爱心书屋、爱心书柜“这也是一个湖啊!这是一个知识之湖,一个智慧之湖,这个湖的水,也在灌溉着一片片田垄,那是成千上万的山乡青少年的心田!”他以文学的力量,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的脱贫攻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1988年他在《故乡那座城》中写到,涟源钢铁厂“每年,它那滚烫的炉膛里,流出了五十多万吨的钢,献给国家二点五亿元的财富!”将自豪和欣慰融进血液里,这种文学与现实的交融,使得《故乡》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对发展家乡工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倡议书。在《爱心书屋》《追梦二十年》《故乡的桥》等文章中,作者忙碌的身影,既为少年儿童,也为农村的老年人口,还为家乡的基础建设,特别让人感动的一句话“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他们也应该得到一份关爱。”书中表达了对家乡最普通老农的深切关怀,这不就是众生平等照进现实吗!当然后来国家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一座座“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者在故乡创建的“作家爱心书屋”和“晚晴书屋”是否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我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似乎找到了谭谈退休二十多年,文章这么受欢迎,屡屡见诸大报大刊上,拥有如此巨大的读者群的原因,因为他的故乡情里怀揣着由己及彼、由小到大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三、创作母题:故乡的多重诠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作为文学创作的母题,在谭谈的笔下得到了多重的诠释。在《故乡有条迷人的江》中“是故乡的泉养育了我,是故乡的生活养育了我的文学。”他不仅将故乡视为一个地理空间,更将其视为一种亲情纽带和精神符号。在《故乡》中,故乡既是作者成长的摇篮,也是他心灵的避难所;既是现实的城市,也是理想的乌托邦。他将家乡冷水江用《年轻的城》《太阳城》《地下城》三个不同的主题进行讴歌,最后他咏叹调一样的句式写到,冷水江“用自己宽广的胸怀,用自己伟大的品德,用自己无私的奉献精神,筑起了这座年轻的城市!”他关注农村村小生源问题时,为读者讲述两个老师在寒冬腊月将村小的一个学生安排在老师的宿舍考试,两个老师烤着火,为这一个学生监考的故事。描述伏口中心小学的漂亮、靓丽、开阔,感觉这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他不仅关注故乡的物质形态,更关注故乡的精神内核。在书中,故乡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地名,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归宿。这种对故乡的多重诠释,使得《故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也是一部关于乡愁、关于成长、关于反哺的文学佳作。它唤醒了读者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的同时,以文学的力量,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的发展,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谭谈的文字沾满了故乡的泥土,也吐露着田野的芬芳,更是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真实写照。这封情书,不仅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与凝视,更是谭谈写给他挚爱的人民的最滚烫最缠绵的告白!三十多篇纪实散文以他一贯的真实、真切、真诚,让我们看到,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归宿。正如谭谈2019年在《冷水江,我的文学富矿》书中所言:“冷水江煤矿,我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协副主席、湖南省书协主席鄢福初为他在大理云湖居撰写的对联“苍山松涛贯耳六根澄澈,洱海闲云荡胸此心悠然。”我想以此致敬谭谈老主席,也献给所有热爱家乡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附:我收到这篇评点文字后,致蒋蒲英女士的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英女士:</p><p class="ql-block"> 每天我都是在凌晨五点左右起床,这是多年的习惯了。今晨起来,读到你发来的以火一样的热情点评拙作《故乡》的美文,非常非常感谢你!</p><p class="ql-block"> 《故乡》虽是一部新书,却都是些旧作。是历年来零零碎碎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写故乡的纪实散文。当时写这些文字时,也没有想到日后会编一本这样的书,是那时回乡一些真实的情感流露。只不过是去年在友人的提议并支持下把它收拢起来,结为一集。</p><p class="ql-block">你对这本书看得很细,用了真心点评。我很感动,再次地谢谢你了!</p><p class="ql-block"> 文章我只改了一个字,把“近”年改为“历”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谭谈.2025年2月9日晨于大理</p><p class="ql-block">(蒋蒲英,作家、评论家。湖南省文联网络中心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