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和胜利60年,谢谢大家的喜欢。

孙妈

<p class="ql-block">3、回溯(4)</p><p class="ql-block"> 打华八井的时候,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他们缺少粮食,缺少材料,缺少设备,但唯独不缺的是他们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最刻骨铭心的就是“饿”。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华北石油勘探的职工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只有30斤,窝窝头咸菜是主食,营养严重不足,患浮肿病者占职工总数的14.7%。</p><p class="ql-block"> 当时32120队住在东营村,看到村里的老百姓吃不饱,大家决定,一个人给老百姓5斤粮食。算来,他们一天的口粮只有四个窝窝头。</p><p class="ql-block"> 华北石油勘探处钻井技师刘希尧的妻子杨常兰回忆起来说,早上他(刘希尧)走的时候,脸蜡黄蜡黄的,走到门口,使劲把腰带勒了一下。杨常兰老人哽咽着说,“他们都吃不饱,他们都勒着裤腰带上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2120钻井队井架工王廷海老人说,我们那时吃不饱肚子,一天只有四个窝窝头。华北石油勘探处电工于焕明回忆说:“我师傅说,小于啊,饿的不行了怎么办?我说,去捡罗卜根吧。”就是当地老百姓收了萝卜,萝卜上的那些老须根,老百姓不要了,他们从地里挖出来,在铝制的饭盒里放点盐煮一煮就这么吃了。于焕明老人说:“就吃的这么舒服”。</p> <p class="ql-block">120钻井队当时的队长叫李仲田。打华八井的时候,他的爱人田玉兰大嫂生孩子在镇医院住院了,她的第三个女儿饿的得了重病也住院了。娘三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李队长没能去看一眼。胜利发现三十周年的时候,山东省电视台的记者到李队长家走访,谈到这一段,她田大嫂抱怨说:我生完孩子,心里饿的跟猫抓的一样,两个孩子饿的直哭,就是盼望他给送口吃的来,但二十多天,他没来过一次。当记者询问李队长时,他说:“我怎么会不心疼自己的老婆孩子,但祖国不是等着要油嘛”。为了祖国这个大家,李队长生生的舍弃了小家。2000年,油田的这位功臣去世了,他临走时说:等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骨灰埋在华八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次在油田电视台做传统报告,下来后,一个中年女同志走过来对我说:孙老师,我就是李仲田当时住院的女儿。谢谢你让大家知道了我父亲这一代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钻井是重体力活儿,石油工业典型的“人拉肩扛”,就起源于王铁人,起源于钻井。一边是超体能的工作,一边是一天四个窝窝头,在140多天的时间里,钻井队厨房里下的最快的一样东西是“酱油”。那是职工们饿的干不下去的时候,就跑到厨房里倒上一碗白开水,兑着酱油喝下去。在那一碗碗的酱油水里,流淌出了渤海湾畔的石油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没有设备,他们自己顶风冒雪平整井场;没有材料,他们自己挖水井,保证打井。当时的司钻助手李贵祥老人说,我们16个人挖了一口水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有人问他们苦不苦时,32120钻井队司钻张凤昌老人说:“那时,根本没有人考虑苦不苦。”当时华北石油勘探处地质技术员何立坤老人说:“苦不苦,你怎么看。我觉得心中要有一个目标,有个奋斗,一个追求。”</p> <p class="ql-block">是的,“追求。”人们对追求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石油人的追求只有一个:给祖国找到石油。</p><p class="ql-block">我想到了《建国大业》主题曲《追寻》,当伴随《国际歌》主旋律的那句“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出现的时候,我眼前飘过无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画面。正是有了这些热血热汗,才有了着红星红旗的傲然凌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敞开心的世界记忆的闸门,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卷”展开的时候,相信我们都能触摸到石油人的追寻,感知石油人的那份纯真。</p> <p class="ql-block">紧张的准备后,1961年2月26日,华8井要开钻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开钻前的誓师大会上,当时32120队的指导员魏振家,拿出了一个酒瓶子告诉大家,这就是石油。说出来很多人不相信,当时华北勘探的很多同志都没有见过石油。魏指导员说:“这里面黑褐色的液体,是来自大庆的石油,希望能用大家的努力,换来华北地区的石油。”</p> <p class="ql-block">不用细说1200个小时大家是怎么走过的,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不负祖国的嘱托,多少个夜昼露寒下的甘苦自知,数次失败后的忠诚与信念,终于在1961年4月16日,凝结成了胜利人心中不朽的丰碑——“华八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热泪与原油一起流淌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祖国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胜利的历史从这时开始了。胜利的历史是一部为国艰苦创业的历史,是一部为国创新攀登的历史,更是一部为国乐于奉献的历史。胜利的历史是红色之旅,华八井,就是胜利红色之旅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