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村落藏古迹—甲辰暮秋行16

金国钧

<b>  10月7日下午,汾城古镇75分钟78公里途经:侯平高速、沁东线到达绛县太阴寺。太阴寺俗称卧佛寺,位于绛县卫庄镇张上村中。</b> <b>  太阴寺坐南朝北,与一般寺院方位不同而得名。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568年、650年、1180年、1297年及明清时期均有修缮。</b> <b>  太阴寺是研究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几经证实太阴寺曾是国家图书馆,是被视为镇馆之宝《赵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b> <b> 太阴寺现仅存过殿和南大殿,坐南朝北,二进院落。过殿台基为宋金时期遗存,据说,民国五年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来寺里求子如愿,烧香还愿时,不慎烧毁了整个北殿。现存北殿,是后来从附近整体搬迁过来的一座家庙。</b> <b>北殿中供奉的这尊弥勒佛塑像,“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b> <b> 南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悬挂的木匾上隐约可见“大雄之殿” 四字,为1086年镌刻。</b> <b>为什么不是“大雄宝殿”?据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佛指的是佛祖,僧是僧人,法就是弘扬佛法的藏经,这是刻藏经的地方,当时还没有藏经,所以题的时候题了一个大雄之殿。</b> <b> 殿内中部设木制佛龛,龛内有中国最大的独木雕释迦牟尼涅槃卧像一尊。像长4米,高1.5米。造型端庄,夸张得当,神态安详。它由整根千年红杨木雕刻而成,中间没有任何衔接的地方,十分罕见,珍贵无比。</b> <b>因为雕的是涅槃像,所以佛祖的面部表情十分安详,右手托于头下,双目微合,身着袈裟,超凡脱俗。眼前的卧佛通体金色,却不显得那么金碧辉煌,随着历史的沉淀,透着一种别样的意蕴。</b> <b>  木雕神龛内还完好保存有明代1372年绘制的一组佛弟子吊唁壁画,十分生动、形象。</b> <b>南大殿保存有木雕像5尊,彩塑4尊,五代至清碑共7通可惜的是,在民国时期,这些壁画和三尊佛像头被相互勾结的荷兰人与古董商,以三千块大洋的价格买通当地人,偷偷运往国外,至今下落不明。现在所看到的壁画是后人绘制的。</b> <b> 在南大殿两旁的墙上原绘有金代巨幅壁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据考证其绘制手法和永乐宫的绘制手法一模一样,而且年代还要更早,堪称稀世珍品。</b> <b>  了解到太阴寺是大藏经《赵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是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的藏经。</b> <b> 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一九八六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 太阴寺向西直线距离两三公里车行至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沿着乡道一直往前,远远便看见长春观的红墙一角,掩映在现代建筑群中,显得那么古朴神秘。</b> <b>此观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的长春子邱处机而修建的。邱处机师从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是全真派第五代掌教,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养生学家、医药学家。</b> <b>据《绛县志》记载,创建于1320年。历代均有修缮。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混元宝殿)和清代建筑三清殿(献殿)、配殿、东廊房。</b> <b>简约美观的献殿,为清道光年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卷棚顶,前后檐各有四根方形石柱,上面刻有楹联,引用道教的理论、典故等。</b> <b>檐上的木雕,有人物、花卉、飞鸟等,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异常精美。石柱正面刻有楹联,侧面也有题刻,记载了修建献殿时主动捐献石柱或钱财的村民姓名,而且有功名、有族系。这样刻字留名既是对其功德记载,也是一种永久的文字记载。</b> <b>2016年,绛县公安局民警从长春观里的石柱上发现一条线索,破获了一起长达6年的悬案。民警就是从这些字样上,发现一支从河南迁移过来的吉姓人家,便顺藤摸瓜,找到了真凶。通过DNA比对,发现亲源关系竟远在河南,没想到证据与眼前的石柱有关,真是永久的“档案库“。</b> <b>  后面最宏伟的建筑便是正殿,为元代建筑,面宽三间,结构简洁,用材硕大,斗、栱、昂都十分粗犷,是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b> <b>  大殿前檐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圆木通额。关于这根粗壮的圆木,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与村名有关。</b> <b>  东荆下村因古时这里荆柴遍野、茂盛如林而得名。传说,这里的荆柴富有灵性,其根乃栋梁之材。当年人们建长春观时,一切准备就绪,就缺混元宝殿正面上托的一根长四丈、粗三尺的爬檩。村民选了所有木料,不是太短就是太细,没有合适的。就在大家急着找寻合适木料时,第二天一早起来,工地上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根长短粗细都相合相宜的木料,而且上面还泥土斑斑。匠人仔细一看,认出了这是一条荆柴根。村民觉得这非寻常之物,于是祭天庆贺,将村名改为荆村,并刻立了一竖石“古荆庄”。后因明代时,县城西的孝义庄从猗氏县迁移来荆姓人,子孙繁衍兴旺,更名为荆村。人们为了分别这两个荆村,故俗名为“东荆”“西荆”。</b> <b>  走入正殿,正中供奉三座彩绘塑像,是今人新塑的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b> <b>在西配殿上侧,看到一根粗壮的几乎呈波浪壮弯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承重,让人不禁惊叹古人的智慧。</b> <b>  长春观为研究元代道教建筑在民间的影响力和研究元、清建筑形制及构造特色留下了宝贵资料。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  绛县长春观8分钟5公里,途经:沁东线、中条山路直奔绛县IU酒店。在县城“笑笑刀削面馆”晚餐后随即回酒店休息,又一天游程结束。</b> <b>10月8日早晨,由绛县县城往东北方向走10公里到达槐泉村,村子被脚下的省道曲横线穿过,而一分为二。下车去寻找目的地—绛县郡马府 。</b> <b>清乾隆所立的靳氏祖碑上,清晰地记载着靳家的世系谱:始祖从谅,户祖靳顺,二代士贤,三代靳旺,四代靳杲,五代靳环,一直绵延到今天23代。</b> <b> 清朝中晚期,郡马府的靳族人口已达200余人。但他们并没有因富足而独行寡立,始终恪守家训,以仁与人,以爱睦邻,在邻里乡间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竖立在槐泉村东北角的“功德碑楼”,就是靳族人积善行德无声的见证。</b> <b>  槐泉村大夫府、靳家大院、郡马府等,还有一些旧宅毁于文革。</b> <b>看到修葺一新的、关闭的院落大门,很想进去看看,但门口不像山西很多规模不大的古迹门口都留有文管员的手机电话。只能向一位路过的本地人打听,此人特地回家用手机找到管家,不一会儿,我们得以进院参观。</b> <b>这位“管家”如数家珍,热情介绍:绛县企业成功人士赵金有,凭着他喜欢收藏,在古建方面颇具造诣,本着“修旧如旧”的古建修复原则,用一己之力复建起一座如古建艺术博物馆一般的郡马府。明白了,为啥没有通常的文管员。</b> <b>踩着院内湖中的垫脚石,绕过假山旁微型舍利塔,由花园侧门进入“福德第”院内。</b> <b>在飞檐斗拱间寻回沧桑古老的记忆,重温古圣先贤的哲思睿语,领略古今交融中润物细无声的感悟。</b> <b>介绍:这既是墙,又是拴马桩,不占地方。但墙是弧形的瓦楞墙,还雕有狮子滚绣球,工艺精湛。系绳的铁环时候来补上的,当时拿去炼铁了。</b> <b>  赵金有从外地找来专业的能工巧匠,参照院落中遗存旧房的结构和原有建筑的照片,对“福德第”进行细致的复建。</b> <b> 原先是座抬高的两层角楼,也是“福德第”院落的观景台,也参照遗留的照片进行了复建。</b> <b> 天井院南北两侧为礼乐轩,专供喜庆典礼时乐队所用。</b> <b> 如数家珍:两边吹拉弹唱,对唱小戏;上面是雅座。此格局很少见,一般大院没有。</b> <b>继续:照壁有三绝,书法、楷书、雕刻工艺。这些工整的楷书在一块青石板上刻出来,底子还要打平,高浮雕一公分的石字,十分难见。</b> <b>内容为朱熹的治家格言:“父贵慈,子贵孝,兄贵爱,弟贵敬,夫贵和,妇贵柔…诗书不可不学,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奴仆不可不恤。如是,天必相之。</b> <b>特殊年代为防止照壁被砸,院子主人用泥巴糊上青石,还怕不保险,老爷子后又在上面写上毛主席语录,这下万无一失,得以留存至今。</b> <b>照壁四围博古器物,生动活现;底座上层是含有 “琴棋书画”寓意的器物、下层是“八骏图” 雕刻。</b> <b>虽然目前是私家景点,但这位“管家”发自内心的介绍专业细致又全面,实属难得。</b> <b>由天井院左拐,进入主院,是一座典型的晋南四合院,其规制属最高的“五花穿梅”格局。最耀眼的北房,屋檐下全是镂空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室内入眼的木质构件均为镂空精雕。</b> <b>就连鼓架,窗子的撑杆都如此精致,令人赞叹不已。当年,建造“福德第”时,工匠数百,日消斗金,耗时整整三年半。</b> <b>古老的“郡马府”,在赵先生等的投资和努力之下,正呼之欲出。我等四人远离都市喧嚣,与古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重温一次古圣先贤润物无声的哲思睿语,在飞檐斗拱间找回曾经的繁华记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