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踏上西双版纳这片神秘美丽的土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欢乐和惊喜。为了更加深入探索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我们一家人在节日期间来到了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位于的西双版纳景洪市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整体呈典型傣式风格,于2010年11月11日建成开馆。</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是一座立足西双版纳,面向东南亚,充分体现傣民族特色,集民族文化、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主展区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大部分。基本陈列由历史展厅、民族展厅和自然展厅三个厅组成。</p> <p class="ql-block">“勐泐回望,历史帆影”是博物馆的历史展厅。这个展厅主要通过考古发现、汉文文献、傣文文献的记载和描述,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据考古发现,远在22000年前,西双版纳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4000—5000年前,百越等族群迁徙于此,定居生活。在各族群的不断交流、融合下,西双版纳不断发展。</p> <p class="ql-block">帕雅真是傣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12世纪,勐泐各部落战争不断,人民伤亡惨重,流离失所。帕雅真挺身而出,平定战争,结束混乱,统一勐泐。</p><p class="ql-block">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帕雅真奉宋王朝为“天王”,宋朝授其“虎头金印”。帕雅真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第一代召片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253年,</span>元朝平定大理政权后,加强了对云南傣族地区的统治,逐步推行土司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建立了车(彻)里军民总管府,正式施行土司制度。</p> <p class="ql-block">公元1274年元朝廷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三十七路、五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p><p class="ql-block">公元1293年元朝设置彻里路军民总管府,1296年重立车里军民总管府,1325年再立车里路军民总管府,以土人寒赛为总管,赐予诰敕、印章、虎符、驿书、金银符等作为朝廷命官信物,为西双版纳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之始。</p> <p class="ql-block">公元1382年明朝廷改车里路军民总管府为车里军民府,1384年改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并册封召片领刀坎为宣慰使。土司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制定了土司受职、考核、贡赋、征调等一系列规定,中央对当地统治进一步增强。</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当时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将所管辖的地区划分为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版纳”)。</p><p class="ql-block">“西双”在傣语中是“十二”的意思,而“版纳”则是“千亩”的意思。这个名字反映了西双版纳最初的样貌和来源,最初是由十二个小部落及寨子组成的,主要集中在景洪坝子。</p> <p class="ql-block">公元1659年清军入滇。1661年,车里献金归降,清准袭车里宣慰使司宣慰使世职。是年,吴三桂以普洱地方半归车里,半属元江府。</p><p class="ql-block">随着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管控力度需求的增强,土司制度开始走向废除。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双版纳设置士司机构,册封召片领为宣慰使。车里宣慰使司内部有一套严密的政治统治系统,最高政权机构是宣慰使司署,由30多名官员组成。宣慰使下有3位大臣主管行政、司法、财政、税收、粮政,其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是怀郎曼凹,又称〝都竜诰”。</p> <p class="ql-block">清代六大茶山的兴起及其成为普洱茶生产重地,是普洱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清朝为巩固加强对六大茶山的控制,在六大茶山之首攸乐山(现基诺山)设同知驻军,扶持忠于朝廷的土千总曹当斋为六大茶山总管,将六大茶山定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令。</p><p class="ql-block">在清廷的直接掌控下,六大茶山的茶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普洱茶的主产区。</p> <p class="ql-block">驮鞍精巧的设计,包括其独特的铰链和滚轮设计,这些设计不仅方便装载货物,还能减少动物毛发的摩擦,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当时负担种类按负担对象不同分为朝廷负担、土司负担和宗教负担三大类,此外每逢街期百姓售货皆须纳税,百姓猎获野兽,必须向土司献上最珍贵部份。</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思茅厅兼副营务处务柯树勋上书“治边十二条陈”。</p><p class="ql-block">1913年1月,在西双版纳设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任命柯树勋为总局长,下设8个行政分局。1925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改为普思殖边督办公署。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在西双版纳设立车里、佛海、五福(南峤)、镇越、象明、普文、庐山7县和临江行政公署。1948年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普洱)。</p> <p class="ql-block">在民族灾难面前,为保卫家园,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最终以侵略者全部被赶出国境而告终。</p><p class="ql-block">1763-1834年70余年的时间内,伊洛瓦底江下游新崛起的缅甸木梳王朝先后6次入侵西双版纳,受到各族群众抵抗;1890年,英国组织“探测队”非法入境西双版纳,受到各族群众抵抗;1891年,美国传教士打着传教的外衣,收集西双版纳情报,武装进犯车里;1895年,法国自持对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有功,除要挟清廷补充赔款外,还胁迫清廷重新划定中国与老挝边界,要求将原属西双版纳的勐乌、乌德、先西里、勐信等划归法属,各族群众抵抗;1942年3月,日本飞机先后轰炸打洛、勐遮、大勐龙等地,受到军民的顽强抵抗;1943年1月,日泰联军兵分两路进犯西双版纳,受到军民的共同抵御;1946年,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多次开展反法护界斗争。</p> <p class="ql-block">1947-1949年,西双版纳地区先后产生了“车佛南宁澜民主联军”“镇越县人民自卫军”“普光三支队”3支民主革命武装力量,展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边纵”九支队及车佛南整训总队、镇江整训总队、车里民族自卫大队、佛海民族自卫大队的支持配合下解放了西双版纳全境。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自治区首府设在允景洪。自治区由普洱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思茅专员公署)领导。1955年6月,自治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双版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一脉相承的民族情结却是亘古不变。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书写了西双版纳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西双版纳的灿烂文化。</p> <p class="ql-block">“和睦颂歌,民族风姿”是民族展厅。展厅以单元形式展示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等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各民族在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山水相依、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同生共荣的民族关系。</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这里有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热带雨林,除了瑰丽绚烂的自然景观,这里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令人沉醉的民族风情和悠久传承的百工技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澜沧江养育了世居于此的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等13个世居民族。</p> <p class="ql-block">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和谐共处、共同劳动、共同发展,在民族服饰、建筑风格、居住习惯、饮食文化、生产习俗、节庆活动等方面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p> <p class="ql-block">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西双版纳地处亚洲植稻起源地范围内,水田耕作文化和山地耕作文化,是西双版纳农耕文化的两大支柱。</p><p class="ql-block">傣族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引水开田,发展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耕作方法。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分散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开垦山地,种植旱稻和其他旱地作物,创造了山地耕作的特殊方式,形成了山地耕作的独特风俗。</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分布着大小河流2762条,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并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是百越文化为数不多的珍存区域,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双版纳傣族便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最晚在明代,傣族稻作农耕技术已发展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p> <p class="ql-block">刀耕火种是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刀耕”指用刀砍去轮歇山地的树,“火种”指把砍倒晒干的树干枝叶焚烧成灰烬,做肥料。</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西双版纳境内以刀耕火种为耕作方式的民族,主要是分布在山区的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彝族、基诺族、瑶族等。</p><p class="ql-block">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刀耕火种经历过半砍烧荒和全砍烧荒两种开荒方式,种植方法也经历过从撒播到凿穴点播的变化过程。凿穴点播能防止种子被动物啃食和雨水冲走。</p> <p class="ql-block">在生产力低下、农耕收成不稳定的历史时期,渔猎采集是西双版纳各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共同狩猎、共同分享猎获物的狩猎时期便开始驯养捕获的幼小动物,把野狗驯养成猎狗用于围猎,还把一些走兽飞禽驯养成家畜家禽,畜禽鱼虾养殖成为西双版纳各族人民重要的家庭副业。</p> <p class="ql-block">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的革新又对手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制陶业和竹编技术的发展。农业手工业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繁荣,各民族的手工业诸如傣锦、造纸、制伞、刺绣等也逐渐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世居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外有奇丽风貌,内有智慧技艺,既反映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傣族民居为“干栏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傣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以竹、木做桩柱、楼板、墙壁,以茅草或瓦片覆盖屋顶,上以栖人,下养家畜。这样的民居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傣家民居经历了从竹质结构建筑、木质结构建筑到砖混结构建筑的变化,但在建筑风格上仍承袭干栏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基诺族房屋一般是竹木结构,茅草盖顶的干栏式竹楼,多以曼登树或麻栗树凿成榫洞,解木串连成屋架,楼板和四周墙用竹笆或木板铺成。楼上住人,楼下堆放工具杂物和供家畜栖息。</p><p class="ql-block">竹楼前后有两个晒台,前晒台连接楼梯口,后晒台是晒衣、纺织之处。楼上用竹笆或木板隔开,里屋按人口多少隔成效间卧室,外屋为客厅兼厨房饭堂。一般是一个家族一座竹楼,其中包括一个父系氏族的数代人。</p> <p class="ql-block">“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西双版纳无论是民居建筑、寺院建筑,还是祭祀建筑和道路桥梁建筑等,都反映了西双版纳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是需要我们尊重和保护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衣服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文字”。在西双版纳服饰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不仅是民族外观的显著标志,也是各民族生活习俗和审美观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傣族树皮衣为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狩猎时防身使用,一般是用构树或箭毒木的树皮制造。树皮衣包括树皮翻檐圆帽,圆领对襟衣,中腿裤,为无纺面料,经漂洗、捶打、晾晒、揉搓、裁剪、缝纫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回族、苗族、佤族、壮族、景颇族、汉族等13个世居民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工艺精细为主要特点的服饰风格,也反映了各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傣族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佩挂饰品。傣族人民喜欢佩戴各种银质饰品来增加美感,主要有银项圈、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银耳环、银腰带等。二是生活用具,包括银碗、银杯、银刀柄、银槟榔盒等。</p><p class="ql-block">在这些饰品挂件和生活用品中,雕刻着象征吉祥的大象、菩提树、莲花等图案以及傣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场景,形成独具特色的傣族银器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布朗族的丰富服饰文化中,织布与染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布朗族的染色工艺源远流长,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独树一帜于我国广泛的民族染织领域。他们拥有精湛的技术,不仅能运用传统的蓝靛为布料添色,更别出心裁地采用“梅树”的皮,经过精细的熬煮,提炼出鲜艳的红色,赋予衣物独特的暖意。而“黄花”的根也不容忽视,经过石碓的研磨和水的浸泡,布朗族能萃取出明亮的黄色,这种自然的色调在他们的服饰中显得尤为生动,且颜色持久耐洗,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只看了2个展区,闭馆时间己到,我们只好匆匆离开。</p> <p class="ql-block">这次民族博物馆之旅,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了这片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秘美丽</span>的真容,见到了西双版纳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感悟到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