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长平之战”的古战场——高平伯方村

邵勇敏

<p class="ql-block">探寻“长平之战”的古战场——高平伯方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伯方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邻近227国道,该村历史悠久、古建丛集、人文厚重、远近闻名,这里曾经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而且不仅是清初一代廉吏毕振姬的故里,近年来还在村里的仙翁庙发现“唐玄宗泰山封禅图”等精美壁画,越来越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和世人的瞩目,伯方村是高平市四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伯方村,原名黑方村,它和周边的箭头村、王报村、后沟村、谷口村等村名一样,皆因战国后期的秦赵长平之战而得名,有“先有车辋谷,后有伯方村”之说,车辋谷紧依伯方村西,南北西三面环山,在东面起伏的丘岭中纵横着一处宽阔而平坦的天然谷地,这里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其谷口可直通高平西北的小平川,再加上南北两处军事要塞和长平古城,而被赵军选为囤积粮草和战车的最佳后勤保障基地,赵将廉颇为了迷惑敌人,在东部的大粮山假充粮仓,掩盖车辋谷的军事机密。长平之战后期,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了赵国老将廉颇的指挥,改变了原有防守的作战策略,秦将白起施计佯败,秘密派重兵偷袭车辋谷,将赵军的粮草和战车及村子一带烧为一片焦土,成为秦军最终战败赵军的重要突破口,后来,人们就把烧毁粮草和战车之地叫作车辋谷,将化为灰烬的地方叫黑方村。高平古称长平,是战国末期秦赵长平之战的主战场,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耗时3年,此役40万赵军战败投降,最后被秦军坑杀,现在高平地区还保存多处长平之战的遗址,而伯方村附近正是这场血战和屠杀的发生地。黑方村名一直沿用到清顺治年间,顺治年后便改为伯方村。</p><p class="ql-block">在伯方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才俊超群、胆略过人的一代廉吏毕振姬,他出生于1612年,卒于1681年,其祖上世代为农,他自幼聪颖好学,8岁开始苦读于古庙的神灯之下,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清顺治三年(1646),以殿试第三名高中进士,首任平阳府儒学教授,又继任国子监助教、刑部江南司主事、四川员外郎、河南司郎中,后任广东兵备驿传水利道、广西按察使、湖广布政使、通奉大夫等职。毕振姬为官十四载,兴利除弊、清正廉明、敢于碰硬,因此他在任期间不仅严惩贪官污吏,而且对自己严于要求,即使后来做了朝廷的二品大员,仍然是一身清贫,瓦灯布被,故被官场戏称为“官僧”,顺治皇帝对其政绩和所为十分赏识,康熙皇帝御批赞他“爵禄不能动其心,富贵不能改其志,此正情操,绝世楷模”。毕振姬一生著作颇多,其中《西北文集》、《山川别志》、《四川文献》、《尚书注》等四部著作由傅山先生作序,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毕振姬辞官归乡后,居住在伯方村20多年,多举善事,解农灾、办义学教化村民,参村政协理民事,在此期间伯方村民风大振,百姓们多重教育,讲德善、除劣习,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毕振姬故居为清代中期所建,坐落在村北隅处,有住宅院二处、书房院一处、祠堂一处,伯方村因古老而闻名,因名人而闻名,更因德善而闻名。</p><p class="ql-block">伯方村地势开阔平坦,街巷舒展,建筑大气宽松,布局严谨,有中心大街、窄圪洞街、横街、小东街、正南街和西街六条主要街道,一座座民居院落散布其间,村中明清大院有毕家大院、赵家大院、常家大院等,两座宏伟的庙宇排列在村口,整个村子道路平整,格局鲜明,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传统古村落。走进伯方村,古战场上曾经弥漫的硝烟早已不见,沧海桑田,历史的轮替在这里悄无声息,每一座古建都述说岁月的故事,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这是一次难得的古村落探寻。</p><p class="ql-block">2025、2、12</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村里人正组织传统的社火表演。</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祖师庙。</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仙翁庙。</p>